DSP广告投放运营招聘QQ群 http://liangssw.com/bozhu/12354.html在《三国演义》这部著作中,刘备的称号非常多,有赞美性的称号,也有侮辱性称号。不过刘备最得意的称号莫过于“刘皇叔”这个称号了,不过问题也随之而来,“刘皇叔”这个称号的由来真的像《三国演义》中所描述的一样吗?
刘备可是三国时期称号最多的人,我们先说说侮辱性的称号吧!我们知道刘备的相貌很奇特,号称“大贵”之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我们从这三点特征可以想象一下,“两耳垂肩”是耳垂很大,比如佛教的如来,这可称之为“大贵”吧!不过却因为耳朵大被当时的*敌们称呼为“大耳贼”。“双手过膝”现在估计只有猿类的身体构造才是如此,“目能自顾其耳”这只有变色龙能做到了,不过也有可能是眼睛大。
《三国演义》对刘备外形的描述
不知道古代人对于“大贵”之相的概念是什么!由于刘备儿时父亲就过世,家境不好,只能靠编织席子和鞋子来维持生计,*敌们又为他取了个外号“织席贩履之辈”和“卖履小儿”,这些都是侮辱的称呼!
比如刘备在曹操的推荐下,坐上了一州最好领导者的位子上,人们称呼刘备为“刘豫州”,曹操在和刘备量青梅煮酒时说过这样一句话:“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刘豫州”和“使君”都是官名的美称。刘备还有“先主”、“先帝”和“昭烈皇帝”这三个后人对他的称号。蜀汉*权建立到结束只有两个皇帝,就是刘备和刘禅父子两,后人称之刘备为“先主”,为什么称“主”不称“帝”呢?这是因为陈寿不承认刘备*权,认为刘备只是割据的势力而已。东晋时期刘备被后人称之为“先帝”,这时候人们以蜀汉为正统了。“昭烈皇帝”这个称呼是刘备死后,蜀汉的君臣对他追封的谥号。
昭烈皇帝的庙宇
“昭者,光也;烈者,武也;隐然以光武比之。“
这句话是出自毛宗岗对刘备“昭烈”称号的解释,他认为这是把刘备比作中兴汉室的汉光武帝刘秀。
下面我们来说下刘备最得意的称号“刘皇叔”。我们可以认为这个称号是刘备用来证明自己的身世背景,也就是证明自己的正统地位,这个称号拉拢人肯定是很方便的。最主要的一点就是用来和曹操对抗的。我们来看下《三国演义》中刘备说过的话
《三国演义》中刘备说的话
我们从这句话中就可以看出刘备与曹操事事都反着干,这样才能让自己成功。那么这句话中结尾的“每与操相反,事乃成。”这句话的另一个意思就是”曹操号称挟天子以令诸侯,那么我就用“刘皇叔”这个称号来号召天下。“这句话纯属个人理解,如有不当希望提醒!
“刘皇叔”这个身份是作者为了给刘备打造一个光辉的形象,而用来宣称正统的手段。在《三国演义》中出现了汉献帝查阅“皇家族谱”,发现刘备的辈分高出自己一辈,发现自己找到了一个能对抗曹操的英雄人物,随即就要行叔侄之礼。汉献帝的这一个举动让刘备有了“刘皇叔”的身份了。
刘备的雕像
这个称号一出来曹操的面色就不太好了,他是第一个不认同刘备的身份的人,曹操在写给徐庶的信中是这样说的
“刘备乃沛郡小辈,妄称皇叔,全无信义,所谓外君子而内小人者也。”
孙权称霸江东,他也是不承认刘备“皇叔”身份的,在诸葛亮出使东吴的时候,东吴的大臣们的话可谓是讽刺了
“刘豫州虽云中山靖王苗裔,却无可稽考,眼见只有织席贩履之夫耳,何足与曹操抗衡哉!”
虽然东吴的群臣们败给了诸葛亮,不过这也能看出来曹、孙两个霸主是不认同刘备身世的,这些都出自与《三国演义》的记载。
现在可以证实的只有刘备的身世的确是真实的,不过什么“刘皇叔”这个称号估计和汉献帝没有多大的关系吧!在那个时代“皇叔”这个称呼是没有的,历史上没有记录刘备实际是中山靖王的第几代的后裔,我们可以从当时社会的体系来说,那时候是封建制,刘备在当时只是普通百姓的身份,也就是当时社会最底层的人。像刘备这样辈分的“皇室后裔”我估计没有一万也有八千吧!那么这些比汉献帝高一辈的人不都是可以称为皇叔了吗?那高两辈三辈的要这么称呼呢?
《三国演义》著作
其实《三国演义》的作者只是想给刘备一个名分,不过这名分有点夸张了。如果真有“刘皇叔”这个称号,那么也是刘备或者他身边的人开始叫的。我们要知道当时中原大乱,英雄人物辈出,曹操控制了名义汉朝的*权,那么刘备想要出头,就要找一个对象来抬高自己的身价,这个人就是曹操了。刘备没有权利,那么从身份上做文章也是可以的,那现在的话来说可以称之为“炒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