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菜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专访台湾设计界领军人物邱德光为时代风格 [复制链接]

1#
泉州白癜风医院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700332949771012291&wfr=spider&for=pc

在设计圈和地产圈的认知中,“邱德光”这个名字总与“豪宅”有着紧密的关联。追溯到年,上海浦东的“星河湾神话”是地产发展史中绕不开的话题,拥有星河湾曾是财富阶层的身份指标,也让邱德光的知名度在内地豪宅市场迅速打响。

邱德光,著名室内设计师,囊获了众多重要的国内国际大奖,入选“福布斯中国最具影响力设计师”榜单。

在过去的十几年中,邱德光设计事务所成为了全球华人设计机构中的佼佼者。从做建筑,到做室内,再到家具产品,甚至艺术品,邱德光擅长抓住行业的整体变化来调整自身的领域,以“顺势而为”为关键词。

从建筑领域转至室内设计领域,邱德光坦言,曾经历过一段“阵痛期”。当客户提出想要古典、想要巴洛克的时候,他发现自己过往学习的关于这类风格的内容都过于浮于表面,并没有真正“参透”它们,无法画出标准的、支撑落地的图纸,更不用提在既定风格的基础上做加法或减法,实现创新。于是,他开始在实践中不断观察、学习、研究、运用,不断完成自我升级。他调侃自己的个性中被一种“变色龙”的基因驱使着,对身边的环境极其敏感,享受观察它们的过程,然后做出反应。

在设计领域,建筑与室内本不分家,互为相通。当我们回顾“风格史”,你会发现,时代技术的变化带来哲学思潮的变化,在某种“主义”的纲领之下艺术文化领域形成相应“风格”而这种风格会在诸多设计范畴内得以呈现,包括服装、汽车、产品、建筑、室内等。

“比如,我一直认为iPhone手机的出现影响了所有人的生活。”邱德光解释道,“建筑与室内关系当然更近,‘由外而内、由大及小’的设计路径让我对影响室内设计的因素有更全面的把握,建筑学更多是一种‘设计逻辑’的培养,让设计师能够更加娴熟地了解城市、文化、建筑、艺术等影响设计的各行各业,并将之串联,以‘内建筑’或其它适宜的手法融入室内空间。”

苏州中国铁建·拙*江南

这样的转型在邱德光看来,与时代息息相关,“我希望自己的设计有‘人味’,它能具体、聚焦地解决一群人或者一家人的生活需求、审美表达和精神寄托,能解决业主的需求,这些在室内设计领域比建筑领域来的更快、也更具体。而背后的时代背景是经济发展,社会普遍富裕程度提高,人们对于居所的个性化提出了升级的需求。”

时代在很多方面改变着设计。邱德光最初进入大陆的时候,正属于经济迅猛发展、文化自信心飞速增强的时代。作为欲望的载体、技术发展与城市革新的实证,建筑及地产行业高歌猛进地发展。供方市场下,设计师更容易建立话语权。打磨“个性化”,比“产品化”更被市场所需要。而如今,地产进入平稳期,快节奏、高周转,需要在“产品化”与“个性化”间建立平衡,“设计更像是戴着镣铐跳舞,需要更深刻地理解地产的行事逻辑和消费者的生活变化,进行局部的‘微创新’。”他感叹道,“同时,信息迅猛发展,绘图技术的普及化,让‘手绘解决设计’的时代一去不返,设计领域的竞争日益激烈,考虑更周全、对信息掌握和时代的变化更敏感,才能赢得消费者的认同。不断丰富自己,不断运用时代所增益的工具与讯息,是如今设计师的挑战和使命。”

杭州绿城卓越·傲璇城

十余年间,长处设计实践一线的邱德光渐渐有意识地调整着自己设计的方向。根据时代审美的变化,邱德光始终在调整着自己的“风格”,在他看来,在如今“古而新、中而西”的室内空间里,缺少了能够与之适应的家具。于是,他将东方的山水,化为室内家具的“形而上”,创作出适应于整体空间结构逻辑的产品。

年,德光居正式成立,邱德光以东方元素为蓝本,创作个人独立家具系列,将山水意境融入设计。而以“服务于空间的家具”为最初目的的个人品牌,也让他的空间表达更为完整。年,漫画、动画由发展期到成熟期过度,因与集体记忆相关而“荣登大雅之堂”,作为“潮流艺术”,广泛进入奢侈品与时尚消费领域。邱德光开始考虑在室内空间中注入潮流艺术,比如在珠海仁恒滨海中心放入《肥皂泡》、《哭泣的少年》、《氧化书香》等。

珠海仁恒·滨海中心

年,在经历过疫情后,邱德光对于设计进行了重新思考和审视。你会发现,他打造全新家具系列和艺术品都以“疗愈”为初衷。他认为,增加“家”的故事性,是让空间具备治愈力的手段之一。

随着一系列室内风格的转型,邱德光对于“东方”的诠释更加重了对哲学理念、文化意涵的层面。与此同时,德光居家具也进一步被“重塑”,在潮流文化的影响下,德光居也开始了“潮流化”。

原创家具smile系列

以童趣、可爱、治愈为主题的smile系列,成为德光居的新一代产品,以叙事感、故事感,完成整体空间氛围的营造。由家庭趣事(即,创作者与家人、孩童生活的回忆)为灵感,因作品所呈现的“共情力”而形成产品创造的潜力。“这些充满童趣的艺术品与我生活之中的很多趣事发生关联,与我对童心的向往发生关联,让我得到快乐,也让我从‘共情能力’这一点来开始思考设计。比如,smile系列的设计灵感来自我与小孙女相处的日常:孩子淘气玩乐掉了一颗牙齿,换上小钢牙,笑起来闪闪发光。当你看到这个系列,或许你不用去了解背后的故事,但会会心一笑,被它的咧嘴触动情绪。”邱德光分享道,“我拿出自己的故事,开发出一系列的家具、艺术品,又在我的空间里组织出一条完整的、逻辑自洽的故事线。而当我能够‘定制’一个空间的全部元件(空间本身、家具、艺术品等)时,它才真正成为‘个性时代’独一无二的艺术品。”

与家具一样,邱德光的艺术品亦是“为空间而生”。他近期创作的艺术品和家具一样,有两条逻辑:其一,以东方的自然观为线索,写意山水、描摹人文(比如艺术品《风生水起》);其二,以童趣、潮流为线索,用孩童的眼睛观察世界,唤醒成年人深藏心底的梦幻(比如艺术品《数羊》)。“这两条线索恰好满足我近期空间设计作品的故事线,当它们与我的家具、空间同处一处时,便能让空间成为一个具备完整叙事能力的作品,让人一点一滴中被每个细节所打动,让空间成为更完善的艺术。”在邱德光看来,艺术家是为完全且纯粹的个体表达去创作,而他所坚持做的艺术更多是服务于空间,在艺术性之上增加一些功能性,这是他与艺术家最大的差异所在。

原创艺术品《梦的重量》

时代,是个有趣的话题。邱德光的设计风格形成于他对时代的观察,他将每个“当下”最适合的设计素材组织起来,它既包括3D技术、VR技术、数字艺术等等,也包括时代的风格趋势、消费演变与文化升级,“我将这一切‘吞噬’、‘消化’,形成我的风格。我认为,我的独特之处在于我将自己定义为‘信息的策展人’,以视觉的方式来将我的观察整理输出,以功能合理的空间为载体。”

或许,“流行易逝,风格永续”,但同一种“风格”在不同的时代也会收获不同的评价——平庸、恶俗、经典,不一而足。如在时装领域,祖母衣柜的裙子同样可能引领当下的趋势。“我比较入世,认为设计服务于人,服务于其功能、社会交往的需求,所以一定与时代同步而发生改变。”当然,他会为“时代风格”留有“弹性”,使它能够具有生长的可能,或增或减,适应未来的新趋势、新时代。

苏州仁恒·耦前别墅

中国设计、中国设计师曾经经历过被国际设计世界拒之门外的过往,这些年,中国设计逐步走向世界,赢得了自己的一席之地。那么,在这个过程中,面对在地性与国际化的交叠,中国设计师们应该如何在国际舞台“亮明身份”?

邱德光认为,“亮明身份”是一种“*气”的做法,文化不是某个响亮的口号,而是人们行事的方式、思考的逻辑、内心的信仰。一个濡染东方文化的人,不论在哪里做设计,都一定会呈现出他(她)内在的精神核心。

不同于西方哲学的二元对立论,在他看来,东方文化的关键在于“和”,“东方更讲求一种动态的相互关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有无相生、合二为一。”在他此前倾力打造的耦前别墅空间中,让地上与地下、人与自然、明与暗、物质与精神实现“合二为一”,以现代的“几何”元素,实现了对“东方”的呼应。邱德光感叹,“这种‘动态平衡’才是设计真正的本质,也是我最想宣扬的‘身份’。”

以下是福布斯中国与邱德光的部分对话:

福布斯中国:从运用奢侈品牌家具入cassina、bb、lavist、fendi、Armani、Bentley等,到多用艺术家具、自创品牌,如今,个性、态度成为“奢侈”。您创办了个人家具品牌德光居,希望将其打造成一个怎样的品牌?它的定位是怎样的?

邱德光:消费者从追求“名牌”到追求“设计”,其实是从追求“共识性”到追求“个性”。在资讯异常发达、国际化程度极高的今天,“奢侈”不再代表“丰富”,追随意见领袖或西方贵族已然无法满足如今的消费者。我创办德光居,它虽然属于“邱德光设计”,但更是一个独立运作的设计师家具品牌。它最初的定位为服务于“空间设计的后盾”,但随着时代发展、产品迭代,我更希望它能逐步积累自己的独立性,触及更广泛的消费者。据我观察,一线城市的房价压力之下,年轻人对于家居生活开始倾向于“局部升级”,能接受在有限空间中放入更精致、更个性的家具或艺术品。我希望德光居成为与更广泛群体对话的媒介,成为与时俱进、与心灵对话的艺术家具。

福布斯中国:为何在很多年前就认定艺术对于空间的重要性?你如何看待艺术与空间之间的关系?

邱德光:我认为设计的价值是多元的,包括功能价值、审美价值、精神价值等等。一个空间首先需要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基本要求;在此之上,需要有一些特定空间,来促使人与人相遇,具备发展故事的可能性;除此外,空间还需要具备舒适的视觉效果,让人审美愉悦;具备自己独特的故事,能够与人的精神相对话,抚慰其心灵。在这一点上,艺术对空间至关重要。艺术能够扩展空间本身的边界,弥补人们心理上的缺失。艺术是一种具有疗愈功能的媒介,能够促使我们的视界更宽、世界更广。它具有想象价值,引发记忆的共鸣,辅助我们重新认识自己。精神追求是区别人与其它动物最重要的点,艺术是精神的载体,艺术对空间至关重要。

然而,对于设计师而言,艺术是一种手段,是一种从属于空间的要素,绝对不能反客为主。顺应场地的文脉、建筑、空间结构关系,梳理出室内的逻辑结构、叙事线索和视线关系,然后,依循逻辑和视点定向选择甚至独立创作艺术品,这是我进行空间设计的基本逻辑。

福布斯中国:您如何看待潮流、时尚与艺术的关系?如何看待一些“非严肃”潮流玩具被引入室内空间取代艺术品的趋势?

邱德光:我很欣赏杰夫·昆斯的一句话“拥抱欣赏作品的人”。或许,学院派艺术家会批判他,当然也会批判潮流玩具、潮流艺术,认为它们不够“深刻”,没有值得反思、解读的地方,只不过是用一些可爱的形象,让人保持天真、卸下武装、忘记烦忧。

除去美学修养极高的专业人士,其实绝大多数人的家宅之中对“艺术”的情绪需求更在于舒缓、愉悦、交流。不需要距离感或否定性,不需要伤害或惊吓,艺术唤醒记忆、平复心虚、疗愈人心。我觉得所谓“非严肃”的“玩具”,如果能承载这些精神价值,便足够称为“艺术品”,足够与空间、与人互动、并存。更何况它们的收藏价值如今也越来越被资本市场和藏家所认同。

我认为潮流、时尚、艺术遵循着共同的线索:时代。特定的时代产生特定的文化,一切视觉表现、流行风向都与之相关。所以,我们看到潮流品牌可以与时尚奢侈品牌联名,奢侈品牌也会选择与艺术家联名,或者举办艺术展。因为这一切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而时代精神正生成于建筑、家具、装饰品、服装等日常事物的设计之中。

福布斯中国:碎片化的生活改变了人们的社交方式的,您觉得在家的空间打造和设计上有了哪些很明显的变化?

邱德光:其实,从传统来看,东方的社交方式是非常“等级分明”的。正房、厢房、耳房、倒座……这些固定的空间格局构成了家庭“父子、尊卑”等明确的划分。当然,这一切在近代开始便逐渐瓦解,又随着国际化程度的提升,平等、开放生活方式的逐步成为主调。比如,别墅中,厨房不再是“佣人的厨房”,而成为“烹饪美学”的发较地;比如,平层住宅虽有主卧、次卧之分,却能在公共空间彼此相遇、生活相融。

碎片化的生活是由移动互联网带来的,过载的信息确实让人只盯着屏幕,生活再次“原子化”。但这并非社会对生活的优化,而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倒退,影响着家人的亲密关系。不论是公共空间还是私人空间,体验感、社交氛围都是一个重要议题。具体到家中,我们会有意设置一些半开放的亲子书房,或者通过视线设计视线不同空间中人们的交流、对望,有意去促使家内社交的发生,引导生活方式的良性转变。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