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抓住矛盾情节,深入探究
教师要基于对话理论分析课文,了解有哪些值得切入的思考角度,然后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中指导他们学会抓住这些切入点展开批注。这样能提升生本对话的效果,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学生可以围绕作品中的矛盾情节进行批注,这样能深入理解作品,挖掘主题思想。
如在阅读《孔乙己》的时候,学生发现了其中的一些矛盾点,并进行批注。如有学生批注:“孔乙己那么穷,为何还要去喝酒呢,还有那么多人嘲笑他,他为何不找个工作呢,这样就不会有人嘲笑他了。”还有学生提出:“丁举人和孔乙己都是读书人,为何生活状态相差这么多,丁举人为何可以随意打骂孔乙己呢?”学生发现深入探究这些问题,就能辅助自己解读作品。第一个问题主要关涉的是孔乙己的人性特点,孔乙己生性懒惰,而且自视甚高,认为自己是读书人,高人一等,所以不愿做“低贱”的工作。
第二个问题则关涉当时的社会现状,当时虽然是民国,但是封建残余力量依然存在,丁举人有钱有势,就能肆意妄为。学生发现这些矛盾处实际上起到了突出人物形象、展现社会现状的作用。结合矛盾情节批注,学生就会发现一些看似矛盾的地方,实际上都蕴藏着作者的深刻思考,体现了主题思想。在领悟了这一点后,他们在后续的批注中会特别
(二)整合关联知识,迁移运用
由于初中学生的知识面不够广,所以在阅读的时候常常会遇到一些不理解的知识点,在批注的时候可以将关联知识作为关键点,借助网络搜索、资料查询、上下文理解等方式整合理解相关的知识点,然后将其标注出来。这样的方法有助于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并迁移运用。
在阅读《范进中举》的时候,有学生标注:“在《儒林外史》中是否只写了范进这样的负面形象,是否还写了什么正面的文人形象呢?”还有学生提出:“这篇文章用了讽刺的手法,那么还有哪些小说也用讽刺手法展现人物呢?”这两个批注分别关涉两方面不同的知识。要解决问题一,学生就要在课后进行整本书阅读,阅读《儒林外史》,并和伙伴讨论其中的文人形象,总结归纳作品中有哪几类不同的人物形象。在解析中,他们发现作品中也写了王冕这样正面形象,但是这样的人物比较少,全书还是以讽刺批判为主。
要解决第二个问题,他们则要拓展阅读其他的资料,了解“讽刺小说”这个知识点,学生发现古今中外有不少讽刺小说,除了《儒林外史》以外,《外套》《钦差大臣》等也是经典的讽刺小说。
在批注的过程中,学生
(三)联系实际生活,感悟哲理
在批注的过程中,学生还可以联系实际生活经验,写一下自己的人生感悟。在生本对话的基础上,学生还可以和同伴分享各自的批注内容,说说人生感悟有何不同。这样的批注让学生从课堂思考拓展到课后反思,能让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提升和发展。
《变色龙》展现了趋炎附势的奥楚蔑洛夫形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现实生活,看看生活中是否也有类似的人物形象,思考他们因为什么而向他人献媚,分析他们的内心活动,思考如何才能让社会上少一些这样的人。
在进入情境后,学生再来阅读课文,就有了更多感受,丰富了批注的内容。如有学生在批注中提到:“如果这位将*是一个正直的人,那么奥楚蔑洛夫这样拍马屁的属下就会少一些,因此关键还在‘上梁’,上梁不正下梁歪,正是因为将*喜欢人拍马屁,才滋生了奥楚蔑洛夫这样的人。”还有学生认为:“我认为在生活中要区分真正的敬仰和献媚之间的区别,在待人接物的时候,也要把握好度,避免自己成为趋炎附势的人。”
教师可以先利用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将他们引入到相应的情境中,然后鼓励他们联系实际生活批注,最后再安排他们互动讨论,看看彼此对生活的认识有什么不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