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菜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给中国的一封情书 [复制链接]

1#
北京白癜风哪里好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sfxbdf/

经作者授权,本文中文版首发虎嗅,由虎嗅编译,转载须经作者同意,并务必注明该条虎嗅注全文。

编译丨乌鸦骑警

刚刚过去的周末,差不多是我来中国的十年纪念日,而算起来,我在北京竟也工作了整整八年。也正是在这个周末,我离开了北京,离开了中国。不过这次的离开和此前的每一次“小别”都有所不同,这一次,我并没有定好回来的时间,因为我觉得,现在是时候回国休息了。

最近一段时间,在各个旅居中国的外国人社区里,随处可见“我为什么离开中国”的字眼,不夸张的说,这个话题都快变成陈词滥调了。至于离开的原因,有的说是因为环境污染或食品安全问题,也有的是因为政府关停了他们的小剧场;当然了,所有这些理由,归根结底只有一个原因——这些外国人没办法变成中国人。关于这个问题,ChinaDailyShow上这篇戏谑的调侃文已经讲得很清楚了。

和不少外国人一样,我自己也抱怨过中国——确切的说,我在社交媒体上留下的抱怨之辞着实不少——所以在临别之际,我不想在自己的动态栏里再加上一条批评的言辞。我想说些蠢话。也许下面这段文字可能会让你觉得我像一个蹩脚的编剧,能把一部中国玛丽苏电视剧生生搞成一部《无耻混蛋》,但即便如此,我还是要写。我想表达我对某种东西,某种理念,或者更确切的说,是对那个理念所延伸出的一系列相关话题的热爱。我知道这些理念和话题可能并不被很多人所喜爱;我也能感受得到,我的一些观点也并不为这个国家所接受;但饶是如此,离开中国对我来说仍然是一件无比困难的事,即使现在,我与中国已经相隔万里,但我仍旧被那里深深吸引。

今天,我要写一封情书,一封致中国个体精神的情书。

我想每一位到访过亚洲多个国家的人都会发现,中国的人文和社会环境与她在东亚的邻国都迥然不同。时至今日,世界上很多国家仍然遵循着自己的传统,受辖于自己民族的哲学、宗教与文化理念;但与之相比,中国从上世纪开始,就走上了和那些国家截然不同的发展方式。

可能也正是这个原因,有关中国社会存在道德真空的指责一直不绝于耳。无论是中国人也好,外国人也罢,每当中国出现悲剧性事件的时候,总是会有不少人指责这个国家“世风日下,道德沦丧”——他们确实也有自己的理由。但于我而言,中国并非如此,或者说,她绝不仅仅只有令人感到恐慌的那一面。每一个我所生活过的地方都在提醒我,这个国家是美丽的;我在每一个我所认识的中国人身上,看到了这个国家对他们的激励。所以,与其用简单的或正面、或负面的词语去概括,我倒是觉得“魔力”二字更能描述当今的中国——既令人栗栗危惧又使人心驰神往。

说回到“道德真空”,我想这个词对于我的同代人,也就是80后来说应该是感触颇深吧。当世界很多国家的同龄人在成长时接受着本国传统教育的时候,中国这一代年轻人却刚好活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此时,“传统”已在新时代价值观的冲击下变得不再那么坚如磐石,但另一方面,新晋的理念又尚未在社会上真正成型;于是在新旧价值观交汇之时,所谓人生的意义也就没办法由彼时的社会来给予确切的框定。而这就意味着,80后们需要自己找到活着的意义。

虽然不同的价值观给每个人带来了不同的命运,有的人找到了合适的发展方向,有的人误入歧途。但在前所未有的经济大发展和空前繁荣的机会选择面前,每个人看到的图景是相同的——未来广阔无垠,一切皆有可能。

这就催生出了一大批个性飞扬的传奇人物:轮椅上的哲人、创造力惊人的艺术家、狂热的宗教人士,富有远见的梦想家、以及紧跟时尚的消费主义者。这样的世界好吗?不好吗?我不知道。但我能确定的是,这样的人、这样的事,以及这个国家所诞生的一个个有趣的思想确实对我有着极大的吸引力。而在这其中,最能彰显当今中国时代特色的莫过于科技和商业领域中的企业家们。这些人生产着自己的产品,打造着自己的企业,构建着自己的企业文化,创造出一个个独有的商业人格。如果你走近这些企业,你会发现杀伐果决的“暴君”正在用铁腕手段治理公司;你也能见到所谓的梦想家们又是如何迷失在自己勾画的蓝图中的;哦,对了,你甚至还能看到不少梦想成为电影明星的企业家,够刺激吧?

当然这并不是全部,还有“创业成瘾者”,这类人的特点就是时刻想要“造出点什么”;另外还有理想主义者,虽然他们一直在努力,试图实现自己最初的愿景,但来自企业经营和公司股东的压力却又让他们不得不选择妥协。最后是极客们,我不得不说,生在这个时代,这个国度,真的是极客们的福分了,还要什么地方比这里更适合他们吗?

也许是机缘巧合,我有幸亲眼见识了不少上文所提及的种种“奇人”,有的是我的雇主,有的是我的工作合作伙伴。他们当中有一些人我很喜欢,但算不上尊敬;另一些人让我尊敬,但我个人又并不喜欢。当然,也有些人确实很好,他们既让我喜欢,又值得我尊敬;但只有这些人之中最好的那几个,我才将他们引为知己。

著名投资人雷·达里奥(RayDalio)曾写过这么一段话,让我颇有感慨:

“年轻的时候,当我想起那些伟大的人物,我总觉得他们之所以如此伟大一定是因为他们与众不同。直到后来,当我开始走近他们的人生,我才逐渐发现:这些伟大的人物也和我一样,和所有普通人一样,也会犯错,也会因难以克服自己的弱点而头痛不已。他们从来没有像我以为的那样,自以为自己很特别,自以为自己很伟大。”

后来我逐渐意识到,这段话简直是至理名言。不管你是领导者还是追随者,道理都同样适用,也都同样容易被人遗忘。当领导们拿到了权力和声望,他们的公关人员就开始创作老板的故事,或者说,刻意的去构建一个伟大的形象。目的则不外乎是吸引投资者,征召雇员,或者至少是激励现有的员工努力工作。至于力度,最轻微的宣传方式大抵是突出一下领导人的优点;最极端的方式则是围绕领导者的生平开发出一篇神话,树立个人崇拜。

但是这样一来,就人为的造出了两个领导人形象,导致外人所看到的企业家和公司员工所看到的那个人截然不同;而脱离现实的宣传最终将变成监狱——一座企业领导人自己为自己精心打造的单人间监狱。可以想见,在这个作茧自缚的“帝国”里,“皇帝”要么是欺骗世界,要么就是欺骗自己。当然了,一个用妄想替代的现实毕竟还是需要人的维系,而这就是《皇帝的新衣》中那些阿谀奉承之辈所做的工作了。

对我来说,为这样的领导工作,或者说,成为这种领导人的合作伙伴就像下了地狱一般难熬。我之所以称之为地狱,并不是在咒骂任何人,我想描述的是这种领导人的心理状态。在我看来,自我陶醉的妄想世界其实就是一种地狱。

但你要如何避免遇到这样的人呢?重点就在于,你是否具有“识人”的能力。现在我逐渐意识到,所谓“识人”,真是一项无比宝贵的技能。它不仅能帮助我更好的去和社会上的“成功人士”打交道,同时还打开了我的眼界,让我的凡胎肉眼也看到了不少有着非凡品格的普通人。

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我们可以把每个主体视为一个股票。拿亚马逊来说,这家公司显然已经非常伟大了,但我们得出这个结论却并不需要去阅读公关们写的各种文案,你只需要看看这家上市公司的股票——每股美元,公司市值亿美元——就足以了解个大概了。

看公司如此,看人亦如是。所谓公关话术不只服务于公司领导人,它也存在于我们每天的日常生活里。只有当你不再被各类型的“公关话术”带偏,你才能注意到你所观察的这个人的真实品性;而此时,你就会发现,那些出众的品格、良好的性格其实也并不算稀缺,它就活跃在每天与我们打交道的各个普通人身上。

在中国的这段时间,我就遇到了许许多多“优质股”,这不仅让我无比开心,更让我获益匪浅。我很想把他们的故事,他们的经历付诸笔端,以飨读者。

而在讲故事之前,请允许我再啰嗦几句。我发现这些“优质股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的个人经历都与下面这三张牌有关:

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常常用这副纸牌。如你所见,52张牌中每一张都标注了一个独特的价值观。我会要求客户阅读每张卡片,选出自己最珍视的10张纸牌,搭成一个金字塔。就像我自己做的这个:

如你所见,在我的“价值观金字塔”中,排名前三的是“个人成长(personalgrowth)”、“独立(independence)”、“家庭(family)”。我开始以为,这样的结果只是我个人的选择;但后来,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来我这里上课,我发现将这几张牌视为个人核心价值观的人并不在少数,尤其是那些自己的生活过得颇有意义的人。而在我自己的朋友圈里,绝大多数人都会至少持有这三张牌中的一张;那既然如此,我就以这三张牌为线索,分享一下他们所教会我的知识吧。

个人成长

大约是在四年前,我的一位朋友问我是否愿意给她的一位正在经商的朋友教英语。这种请求并不少见,虽然大部分时候,客户断断续续学个几次也就没了下文。但于我而言,教授英语并不是个苦差事,且这样的差事还会为我带来一些额外收入,所以一般情况下我都会接受这样的机会。当时也一样,我答应了这位朋友的请求,决定见一下这位商人,而地点就在我的公寓。

但当他来到我家时,我不得不承认他的形象与我所预想的样子大相径庭。他身材有些圆胖,个头不高,大约只有1.55米;50岁上下,皮肤黝黑,衣着普通,留着寸头。与其说是商人,他给我的第一印象其实更像是一个农民。他的英语很糟糕,即使是一些非常简单的单词,他的发音也是离谱得很。他嗓门非常洪亮,不夸张地说,当他发音的时候,周围10个住户都听得到;但我当时实在想不出如何礼貌地劝他压低音量,于是我就干脆由着他大声发音。那次课结束的时候,他说他就住我家附近,只要我有时间,他随时都可以过来学英语。

在之后的两年里,他几乎每天都会来我家,要么是一大早,要么是大晚上。而他之所以外表像农民,也是因为,从某种程度上说,他确实就是农民。他的家乡在内蒙古的一个小村庄,他是家里唯一一个男孩。据他所说,他小时候家境贫寒;但我对他所讲的那些年少时的故事其实也是半信半疑。这可能是因为我自己比较幸运,从小到大没吃过什么苦,所以听他说那些艰难的日子时,我就很难有强烈的代入感。

不过,虽然长在贫寒之家,他还是顺利考上了大学,主修的是甜菜种植专业。毕业后他进了一家糖厂工作,收入虽然不算高,但也达到了小康水平。但就在他35岁左右的时候,那家糖厂关张了。就像当时中国北方许多下岗工人一样,他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生计一瞬间没了着落。

好在这种看不到出路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太久,很快,他从朋友那里得到消息,他的欧洲同行们正在使用一种高质量的甜菜种子,配合上当地改良后的种植技术,甜菜的产量将得到显著提高。

于是他下定决心,将自己微薄的积蓄拿出来,购买了一批新种子。他本希望把这些甜菜种子卖给糖厂,但大部分糖厂让他吃了闭门羹,少部分工厂虽然接待了他,却很快打发了他。好在他懂农民。他决定把这些种子直接卖给农民,然后再教授他们新的种植技术。

渐渐地,他的努力打出了声名,而工厂们也开始对这个当年看上去并不起眼的“推销农”投来了更多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