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19年10月份,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兴和县已经有点凉了。月底的一天上午,鄂尔栋镇皂火口村贫困户张儒的家里,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一辆黑色的轿车开到了家门口,“公益岗做得怎么样啊?”“工资按时发吗?”“今年的莜麦产量还可以吧?”……这个戴眼镜的干部问得详细,张儒不自觉放松了下来。
年元月兴和县委书记付海清在鄂尔栋镇木栋移民村何宝钱家“边吃边聊”
临近中午,张儒从闻讯赶来的村支书那里知道,这就是县委书记付海清。
“今天就在你家蹭饭了。”付海清笑着说。
“好,好!”
张儒的老伴喜笑颜开,到灶下忙活了起来。
莜面、油炸糕、山鱼子(捣碎的土豆和莜麦混合的一种主食),“一家人”盘坐在炕上,边吃边聊。张儒老两口60多岁了,年被识别为贫困户,这几年通过发展生产、安置公益岗位等帮扶措施,已于年底脱贫。张儒记得,付海清聊得更多的,是一家人脱贫后稳定增收的问题。
“坐炕上吃饭,距离拉近了,群众跟你说话掏心窝子。”年5月履新兴和县县委书记的付海清,一到县就扑到了扶贫上。那之前县里因扶贫工作被自治区点了名,两年多来,付海清一直紧绷着一根弦。
“同吃同住同劳动。”付海清提出并践行的“三同”,拉近了干群关系,两年多来,锻炼出了一支作风扎实的干部队伍。
县接待办主任在帮着贫困户掰玉米
县接待办段庆生(原政府办副主任)在农忙季节,自备工具到帮联村里掰起了玉米。
县机关事务管理局黄茂林,和帮扶户一起挖土豆,饿了直接烧土豆吃。
县政府办的帮扶责任人在店子镇北沙滩村割起了黍子。
县政府办李锋在贫困户石玉章家
脚下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有多少真情。“下地干活,吃饭留钱”,作风正,才能无往而不胜。
这样的干部作风,带来的是脱贫工作的后发赶超。年兴和县获得危房改造全国先进县。年底脱贫摘帽验收,零错退、零漏评、贫困发生率降至0.12%,群众满意度达到99%以上。
大同夭乡西三道沟村四道沟门自然村的菠菜地
这样的干部作风,带来的是产业的兴旺,贫困群众的获得感增强。记者在大同夭乡西三道沟村跟第三方抽查采访过程中,看到的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西三道沟村亩水浇地全部流转,种菠菜的一亩地流转费高达元。比农户自己种每亩收益高出多元。大同夭乡有余亩菠菜、余亩甜菜,农户流转土地加种菜务工,在家门口收入就翻了几番。
团结乡赵十号村贫困户王二女正在西三道沟村挖菠菜
团结乡赵十号村贫困户王二女,在大同夭乡西三道沟村的菠菜地里挖菠菜,一筐8块钱,她一天能挖20来筐,一天收入余元。
大同夭乡西三道沟村四道沟门自然村村长王社平正带着来自西南大学的第三方评估调查员入户
“挺好!”“挺好!”这是记者在大同夭乡采访,听到的最多的两个字。无论是大同夭乡分管扶贫的副乡长刘少春,还是西三道沟村驻村扶贫第一书记张奋刚,还是西三道沟村四道沟门自然村贫困户李春美,都用这朴素的两个字,表达这几年脱贫攻坚的变化和喜悦。
绿网子(防虫)罩着的菠菜,在阳光下茁壮成长。脱贫攻坚锻炼出的干部队伍,给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个县的扶贫工作,“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