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菜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基督徒必须奋力抵抗的4个世俗潮流斯托得 [复制链接]

1#
第二章《日渐亲近》治疗的双重视角任何心理治疗师在写自己的临床经验时,都会遇到一个可能无解的恼人问题:如何在揭露病患最深的秘密之际,同时维护他的隐私。修改太多会改变了故事的意义;修改太少会揭穿他们的身份。佛洛伊德也遇到相同问题。他在《鼠人:强迫官能症案例之摘录》()的一开始,便承认“我无法提供完整的治疗历史,因为那样我就必须详细说出病患生活的状况。首都城市〔维也纳〕频频索求的兴趣所在,特别集中注意力于我的医学活动,妨碍我如实交代个案的历史。”佛洛伊德的所有病患都已经被指认出来,许多是在生前便被揭露——有些人,例如狼人,则是病患自己承认的。然而,治疗师的隐私呢?分析师能够自我袒露多少,而不至于担心个人资料会让治疗变得太复杂,甚至受到摧毁?为了避免这些以及其他问题,佛洛伊德强调分析师的中立。他在《对心理分析师的建议》()里提出警告:“我再怎么急切建议我的同事都不为过,在进行心理治疗时,要以外科医师为榜样,把所有的感觉、甚至他人性中的同情心放到一边,全心专注于施行手术这个单一目标,尽可能发挥技巧地进行。”佛洛伊德承认,他的建议暗示着“情感冷淡”,但是他愿意冒这个险。佛洛伊德断言,外科手术式治疗“创造了对双方都最有利的状况:医生自身的情绪生活有了令人满意的保护,病患则获得了我们今天可以提供的、最大的协助。”在接下来那一段,他运用了一个更缺乏人情味的治疗关系譬喻。“将治疗套入一个公式:他必须把自己的无意识变成接收病患无意识传递讯息的工具。他必须调整自己以适应病患,就像电话机听筒要校准对正传讯的麦克风。”到了文章尾声,佛洛伊德拒绝“年轻”又“急切”的心理治疗师“把他们自己的个性”带进治疗中的诱惑。“因此,我毫不迟疑地谴责这种技巧是错误的。医生在病患面前应该是不透明的,并且要像面镜子一样,应该让病患除了向医生显露出的样子之外,看不到任何东西。”佛洛伊德会做此建议,部分是因为他想将心理分析建立成一门医学科学——他之后态度改变,认为分析师不一定需要是医生,但是他对于心理分析是科学而不是艺术的看法则没有改变——部分则因为他怕分析师若在情绪上过度参与,将会揭露他们自身有害治疗的那些面向。佛洛伊德发现了移情作用(病患无意识投射情感的倾向)、反移情作用(分析师无意识投射情感的倾向)以及临床抗拒,这些都是他伟大洞见一部分。他提醒分析师移情和反移情的危险,是正确的。他在《移情之爱的观察》()一文末尾写到,“心理分析师知道他是在和非常具有爆炸性的力量工作,他需要越谨慎进行越好,就像炼金术士那般的有意识。”然而,佛洛伊德显然从未以身作则。例如,我们从狼人谈到自己分析的描述中知道,佛洛伊德毫不犹豫地给他建议,例如不要跟随内心想要成为画家的渴望,以及不要回到革命后的俄国,因为可能很危险,而且要求取回财产可能徒劳无功。此外,佛洛伊德还送给狼人礼物,吐露关于他家庭、朋友和同事的个人信息。许多被分析的人后来都成了分析师,写出自己被佛洛伊德分析时的经验,确认他对他们从来都不是一面空白的镜子而已。从事业一开始,亚隆就拒绝了佛洛伊德建议的外科手术式治疗,认为这种模式妨碍真诚的治疗。“重讲一遍的治疗”为了解决隐私的问题,一个方法是邀请病患一起合写一本书,并容许她自己做出必要的修改,遮掩自己的身份。亚隆在一九七四年出版的《日渐亲近》中就用了这个方法,与匿名为金妮?艾肯的病患共同写作。书的副标题是“重讲一遍的治疗”,可能暗示着美国知名小说家霍桑写的短篇小说集《重讲一遍的故事》。本书内容架构是亚隆每周一次与金妮晤谈的印象,紧接着是金妮本人写的印象,于是我们对治疗师与病患的关系得到了双重的视角。此外,两人各自写了一篇前言,在结束治疗一年半后,又各自写了一篇结语。在精神治疗历史中,这本书的架构很独特,病患付费的方式也很独特。亚隆请她为每一次晤谈写一份摘要,作为她负担不起的治疗费用,摘要“不但要包括她对泄露出来的东西的反应,也要描述那个小时里病患心理的暗流,一份对地下世界的纪录——所有从未在言语交流的照耀中浮现出来的念头与幻想。”这个亚隆称之为“大胆的程序计谋”能够协助金妮克服自己的写作瓶颈吗?——一个发生在渴望成功、最近才参加当地大学创作课程的二十三岁小说作者身上的费解难题。亚隆很快地补充说明,表示这个安排并不会造成他的经济损失,因为他是史丹佛大学的全职教授,他在临床工作赚的钱全都要交给大学。亚隆和金妮都同意,好几个月不读对方的手稿,以免不自在。他们一开始合作的时候,从未考虑要出版。亚隆知道这项治疗实验有其危险。他比金妮更习惯自我袒露,而且如果金妮的隐私受到破坏,损失会更大。毕竟,她是一位脆弱的病患,生命中有许多事情让她感到痛苦、自责和羞耻。但是亚隆大胆的自我袒露也让他的公众形象处于危机之中。他对于提出困难的伦理问题从不退缩。他们的“约定”是一种剥削吗?他不确定。“我猜,我对金妮有很大的期望;我是否在剥削她的写作才华,好让她为我写出些什么吗?我要她用写作代替付费,有多少是因为纯粹的利他主义?有多少是出于自私?”这些问题的用语显示,利他与自私并不彼此排斥。透过从双重视角看病患,亚隆希望自己主要的兴趣是针对金妮这个人,而针对作家金妮“只有非常轻微的兴趣”。不情愿的作者金妮对于写出她对晤谈的印象,从未像亚隆那样有动力。有时候她会拖延,有时候她不知道要写什么,尤其是当她觉得忧郁的时候,而她大部分时候都是这样。亚隆无法决定是要好好规劝她写,还是责备她没有遵守约定。如果选择后者,她的忧郁是否会更深?不令人意外的,他比金妮更为愿意提供信息,也更自省。他的文章更长,更详细,也更多篇。为了努力尽量维持平等,亚隆称呼她“金妮”,但是金妮只称呼亚隆“你”,无法以名字相称。整个故事里,金妮不愿意自我袒露的态度一直很明显。她拒绝照着要求而写作,让人想到美国小说家梅尔维尔的短篇小说里抄写员巴托比总是在说:“恕难从命”,让故事里的第一人称叙述者快要发疯了。虽然有合约,但是金妮有很好的理由谨慎面对书写自我袒露。“这整件书写晤谈内容的事情,是我想隐藏的文字魔法。我不想让任何人看到。”她很少期待写治疗报告,而且一直害怕男朋友卡尔发现这些报告(结果,卡尔后来参与了一些晤谈,并提供了他自己对治疗印象的书写,创造出重讲三遍的治疗故事)。金妮担心她的写作变成对自己的控告,也担心亚隆和她自己写的内容都无法正确传达她的人生。阅读亚隆的评论文字证实会让金妮感到不安。心理医生早已知道,情绪像病菌一样会传染,而当金妮知道亚隆被她的黑暗情绪影响时,只是更加深她的愁云惨雾。不过,一般而言,亚隆的评论几乎都是支持金妮的,而且她明白亚隆是盟友。亚隆肯定她的文学才华,认为他自己的文字与她相比,是“笨拙而缺乏想象力”。他并没挑出特定的句子予以夸赞,但是佳句非常多。她猜想,讨论她的写作就是“讨论我的灵感缪思的计策”。下一页,她对于书写如何影响治疗,提供了独特的描述。“我彷佛活在治疗的‘如果’子句中;我的人生就挂在悬荡的‘如果’上摇晃。”接近治疗尾声时,她写了一篇嘲讽的文章,称为“不适应环境的人”,文章中,她梦想将她未来的所有著作都献给“Y医师,他给了我哭泣的自由、飞翔的活力和不要死去的十个理由”。金妮对于自己两年治疗的书写报告有几个结论。晤谈越是温和,就越难写。我们是否可以据此推断,冲突既是她写作的源头也是启发?或许如此,但是她从未对此多做讨论。我们也不清楚,书写是否可以减少她的内在冲突。她在九页的结语中说,无论她的书写是“刻意的忧郁严肃或马虎松散”,她都无法强迫自己写出她知道亚隆想要的“疗愈文字”。她暗示着:写出自己对治疗的印象,然后阅读亚隆的文字,并没有带来任何特别的洞见或突破。这些书写在临床上也没有什么帮助。她提到她找到了一个需要做研究和书写的工作,但是我们并不清楚她的新工作是否是治疗的结果。虽然抱怨这些书写,金妮在治疗期间或治疗结束之后,还是继续对亚隆忠诚。他协助她对自己有较好的感觉,也对自己的人生比较有信心。慷慨和感恩一直是亚隆心目中最有价值的性格特质,他提醒金妮,她应该对自己努力对别人友善而感觉良好。他提醒她注意,不要像以往那样轻易将自己仁慈的直觉贬低为缺陷。“事实上,我告诉她停止这种佛洛伊德式的简化论,并接受慷慨或温柔是自己正向且重要的真实面貌,而这些真实面貌本身就是理由,无需进一步分析了。”我们将会看到,亚隆的评论将成为《当尼采哭泣》的基石,书中这位哲学家学着将感恩当作一个礼物,同时丰富了施与受的双方。文学上的不自在亚隆的非凡强项之一,就是承认自己的怀疑与没有安全感,别的作家则往往试图遮掩。他在书中第一页就承认,和金妮说话让他想到他最近和存在心理医师维克多·法兰可的对话。明白到其他治疗师影响了他对金妮的治疗,让他觉得“像是只没有自己颜色的变色龙”。几页之后,他做出同样的观察,但是用了更自我谴责的方式。“每次读到别人的著作之后,发现自己在下一次晤谈时就用了这个人的技巧,就让我觉得自己很恶心。”这种告解很少出现在心理个案研究的众多文献中。亚隆也对书写中的表演成分充满怀疑,对于自己需要读者赞赏而感到不自在。但是他又明白,渴望赢得读者肯定的欲望并没有否定他想协助病患的需要。他的结论是,对于不自在,解决之道就是“持续注意着它——用第三只眼睛、第三只耳朵观察一切”后面这句话或许暗示着佛洛伊德嫡传弟子心理分析学家狄奥多?芮克的《用第三只耳朵倾听》。亚隆的著作充满文学参照,然而在早期的一些书里,他有时候会像博士班学生准备考试似的,不断自责地提醒老师,自己所知还是太少。有一次,亚隆为第二天在现代思潮研讨会(ModernThought)的演讲感到焦虑,承认自己“在文学上的兴趣远远不及在文学知识上的明显欠缺”。但是,对于读者而言,那些欠缺一点也不明显。他毫无困难地引述文学作家。例如他观察到,金妮有时候会用一种悲剧的方式将她的痛苦浪漫化,让他想到“维吉尼亚?伍尔芙,有一天会口袋装满石头,走入海洋。”(更精准地说,伍尔芙是让自己沉入英国苏塞克斯她家后面的乌兹河中)。另一次,亚隆警告自己正在对金妮的过去“陷入普鲁斯特式的追忆”。在提到金妮非常喜欢英国小说家安东尼?包威尔(AnthonyPowell,-)一系列的小说时,亚隆也不害怕承认自己尚未阅读过他的作品。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2#

厂家员工内购名额总计名

温馨提示:本次发布消息,属于私人订活动,仅限4天。淘宝网每盒元。私人订制价格48元/盒。买10赠5,买20赠15.全国包邮!无效退款!----

肾茶饮用方法:

保健量一天1袋:身体没有症状且渴望健康、延年益寿的人。

治疗量一天2袋--3袋

需用治疗量饮用的人群:

1、有以下症状的人群:尿频、尿急、尿滴沥、尿等待、尿分叉等症状的人群。

2、患有肾脏疾病的人群:急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慢性肾盂肾炎、前列腺炎、尿路感染、膀胱炎、肾及尿路结石、慢性肾功能不全、肾病综合症、糖尿病肾病等。

3、肾虚体弱的人群:患有高血压和糖尿病等易合并肾功衰竭和年老体弱的的人群以及腰膝酸软、性功能减退、健忘、失眠多梦、易疲劳、听力和视力下降、脱发、须发早白、头发干枯、手脚麻木、牙齿松动易落、便秘等。

4、适宜于亚健康的人群:服用各种药品、接触各种有害物质、吸烟、酗酒、需护肾保肾的人群和工作、精神压力过大、体力透支、生活无规律的。

饮用方法:上午把外包装袋撕开后放入到杯中(1-2袋),用毫升开水浸泡2-3分钟,完全把中药浸泡出一次性饮完,再续毫升水浸泡可慢慢饮用,下午可再用少量开水泡一次。也可上、下午各泡1至2袋。晚上把茶包泡脚。可改善脚干、脚裂、脚臭等症状。

注意:

1、不可以与茶叶同泡(因为茶叶解药,而肾茶虽为茶剂型,却不是茶)。

2、切忌浸泡时用大量水,否则达不到药效。

3、切忌晚上临睡前饮大量水。

饮用肾茶会有很好的洗肾效果,这效果分为二个方面:一个是短期效果,一个是长期效果。

短期效果请注意以下方面:

1、观察尿液颜色:以前尿色较红尿*的、较浑浊的,服用后很快会出现尿液变清亮的好转情况;

2、观察尿液气味:以前尿味较浓的,一般服用很会出现尿变淡或消失的情况;

3、观察小便过程:

夜尿频多的顾客,饮用后夜尿会慢慢减少。(尿频)

以前尿急憋不住尿的,饮用后会好转。(尿急)

小便无力、嘀嘀哒哒的顾客,饮用后会改善好转。(尿滴沥)

以前小便不顺畅的顾客,想尿到了洗手间又尿不出来的顾客,饮用后小便会比以前舒爽了很多。(尿等待)

其它意想不到的短期效果也会在三五天试服期内出现,因人而异。

长期效果:

长期饮用肾茶,进行绿色生态的洗肾护肾,会得到很多意想不到的惊奇效果。

如血压偏高,血糖偏高者会慢慢改善;

腰酸背痛,浮肿,骨质疏松,脱发,皮肤粗糙,容颜衰老,四肢无力等中老年人常见疾病,在深入服用肾茶过程中也会慢慢改善。

备注:饮用肾茶后部分人出现异常反应,正常吗?

饮用肾茶的一般老年人较多,由于老年人年老体质比较复杂,平均患有三至五种慢性病,吃药、打针、服用各类保健品较多、较杂,所以饮用肾茶后会有部分顾客会出现各种不同的反应。

口干舌燥、胃不舒服、尿量反而增多、尿色变浓、小便时轻微痛感的或短时无尿、稍有腹泻等。

这些现象都是正常反应,一般三至七天即将消除。这些反应说明肾茶已发挥作用。

1/饮用肾茶后,出现口干、口燥、甚至口苦的人,是因肾阴虚,肾气虚,虚火上浮,浊气上逆,短时间内肾主津液功能尚未恢复,利水功能增强所致,可增加少量(每包半克麦冬或知母)一起饮用;如果口腔溃疡可加少量金银花一起饮用。

2/饮用后感到胃不舒服,是因胃寒、胃功能差的缘故,可每包加一片生姜可解胃寒不适。

3/对饮用前有尿滞留的人因肾茶有利水作用故服用后就会出现尿量增多的现象。

4/尿色变浓说明大量肾垢、*素溶解、清洗排出。

5/饮用后小便时有轻微痛感的或短时无尿,一是由于肾垢溶解后,肾垢分子结构较大,二是可能有小颗粒结石,所以会出现短时间尿滞留,有时会出现轻微痛感。

6/服用肾茶出现泻的,是肾茶服用后,调节了肠道“津”的功能太过而出现的清泻现象,几天后就会恢复正常。

7/对肾衰比较严重、脾脏运化功能较差的人,一时水量增多,在排泄障碍尚未解决的情况下会偶而出现眼脸轻微浮肿,但几天后就会恢复正常。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TOP
3#
面对这些威胁,神呼召我们不要心思软弱,顺从世界,倒要彻彻底底不随波逐流。对付多元主义的挑战,我们要形成真理的群体,为耶稣基督的独一性站立得稳。对抗物质主义的挑战,我们要形成简朴与奔向天路的群体。面对相对主义的挑战,我们要成为顺服的群体。面对自恋主义的挑战,我们要成为爱的群体。

现今哪些趋势会威胁吞噬基督徒,是我们必须奋力抵抗的?我提出四个对基督徒构成威胁的现象。

首先是多元主义(pluralism)的挑战。

多元主义坚信各种「主义」皆有其独立论证和思潮,大家应该一视同仁,予以尊重;也因此多元主义排斥基督教宣称的终极性和独一性,认为基督徒夜郎自大,他们劝人信主的作法(更甭提人人了),仅是一相情愿的想法。

对于多元主义的精神,你我如何响应呢?我个人希望能以更谦卑的心态,不带任何优越感来看待。然而,我们要持续地证实耶稣基督的独一性和终极性。耶稣道成肉身,独一无二(惟一仅有的神人);赎罪祭,独一无二(只有他为世人的罪受死);复活,也是独一无二(只有他胜过死亡)。既然神没有成为其他人,只成为拿撒勒人耶稣(基督降生),背负世人罪孽(受死),战胜死亡(复活);惟有祂有能力拯救罪人,无可替代。没有其他人拥有他的资格,所以,我们可能会称呼亚历山大大帝、查理曼大帝、拿破仑大帝,但却无人称呼耶稣为耶稣大帝。没有人像他一样,他没有敌人,也没有继承者。

基督门徒第二个必须抗衡的世俗潮流是物质主义(materialism)。

物质主义不仅是单纯接受物质世界的实体而已,如果事实如此,所有基督徒都是物质主义者,因为我们相信神创造了世上一切物质,赐福赏赐给世人。神也确立维持物质的世界,透过爱子道成肉身,经历复活,藉用水施洗还有圣餐的饼杯,这些都是有形有体的。难怪,威廉·汤朴(WilliamTemple)说基督教是所有宗教中最物质的;即便如此,不代表基督教是物质主义。

物质主义是全心追逐物质,那会扼杀了你我的属灵生命。耶稣告诫我们不要积攒地上的财富,也不可贪婪;使徒保罗也说了同样的话,劝勉我们要过简朴生活、慷慨待人、知足常乐,并以亲身经历和我们分享他已经学会无论在什么景况都可以知足(腓四11)。

保罗又说:「敬虔加上知足的心便是大利了」(提前六6),接着又解释说:「因为我们没有带什么到世上来,也不能带什么去」。也许,他是在清楚地回应乔布的话,「我赤身出于母胎,也必赤身归回」(伯一21)。换句话说,世上生活犹如短暂的天路历程,起点和终点都赤身露体;轻省游走才是明智之举,因为我们将来什么也带不走。

第三个不断威胁我们,也是我们要努力抗衡的潜在精神,即道德相对主义(ethicalrelativism)。

周遭的道德标准日渐走下坡,尤以西方世界为甚,人对于究竟还剩下哪些放诸四海不变的准则感到困惑。相对主义已经渗透文化,并且正在渗入教会。

论及相对主义对近代的影响,尤以一九六○年代以来的性道德和性革命,冲击最为显著。过去,普世接受(最起码犹太基督徒严格谨守)婚姻乃一夫一妻的异性结合,终生相爱合一,而且惟独在婚姻中可享有神赏赐的亲密性关系。不过就算今日的某些教会也允许同居,废除正统婚姻的委身关系,倡导同性伴侣的合法地位,取代异性婚姻关系。

抗衡这些潮流,耶稣基督呼召他的门徒顺服,顺从他的准则。有人认为耶稣从未谈论男女婚姻的事。事实上,耶稣说过。他引用创世记一章27节(创世之初,神「造男造女」)和创世记二章24节(「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二人成为一体」),阐明圣经所定义的婚姻。耶稣紧接着也给了背书保证,「所以,神配合的,人不可分开」(太十九4~6)。

美国杰出道德社会哲学家亚伯拉罕.艾铎(AbrahamEdel,–)严厉批判上述圣经观点,他的第一本大作《伦理批判》(EthicalJudgment),副标题是「科学在伦理上的运用」。他写道:「伦理道德,完全随心所欲」,接着他用流行打油诗的口吻继续:

完全端视身处何地,完全端视你是谁,完全端视自我感觉,完全端视感受如何。完全端视成长背景,完全端视人们夸赞的对象,今是而明非,法国的欢乐是英国的哀伤。完全端视切入的观点,是澳大利亚或是廷巴克图,(Timbuctoo,译注:非洲古地名,传说中的*金国)只得入境随俗。如果恰好无人反对,道德就成立。如果不幸意见相左,完全端视,完全端视……

身为世界在等待的基督门徒,我们完全无法苟同。基督徒对道德的抉择固然并非一丝不苟,但是也会敏锐寻求应用圣经原则在每一件事上。耶稣基督的主权是基督徒行事为人的基本,「耶稣是主」一直是我们生命的基础。

所以,摆在教会面前的基本问题是「谁是主」?教会是耶稣基督的主,因此可以随意掌控改变,接受喜欢的,排斥不喜欢的?或者耶稣基督是我们的老师、我们的主,因此我们相信并顺服他的教导?

耶稣至今向我们仍耳提面命,「你们为什么称呼我『主啊,主啊』却不遵我的话行呢?」(路六46)。认耶稣是主却不愿顺服,如同把生命立于沙土上。耶稣曾在阁楼时,再度说道:「有了我的命令又遵守的,这人就是爱我的」(约十四21)。

在这边,我们看见两种文化和两种价值系统,两套准则和生活型态。一方面是周遭世界流行的标准,另一方面是神所启示纯全可喜悦的旨意。

激进的门徒应该不难做出抉择。

我们来到第四个当代潮流,自恋主义(narcissism)的挑战。

纳西斯是希腊神话里的一位翩翩美少年,看见池水中自己的倒影,便爱上自己的形象,涉入水中,最后溺毙。所以,自恋主义也称作纳西斯主义,代表对自我过度爱恋,对「自我」无以复加的倾慕。

一九七○年代,自恋主义在人类潜能运动(HumanPotentialMovement)找到一片天空,强调人有自我实现的需求。一九八○和一九九○年代的新纪元运动(NewAgeMovement)方兴未艾,搭上潜能运动的便车;影星莎莉.麦克琳(ShirleyMacLaine)可谓此运动的大祭司,十足的自恋狂。麦克林认为的福音是:

我知我存在,因此我存在;我知神力量的存在,因此它存在;既然我属于神力量的一部分,因此我就是神。

听来彷佛是蓄意仿效神对摩西启示祂自己「我是自有永有的」(IAMWHOIAM)(出三14),只不过手法拙劣。

新纪元运动要求人审视内在,探索自我,因为问题的解答来自内在。人们不需他处来的救主,自己就能拯救自己了。

不幸的是,诸如此类的想法充斥在教会,某些基督徒大声呼吁,我们不只应该爱神、爱邻舍,更应该要爱自己。这样的想法大错特错,理由有三。第一,耶稣提到「首先和最大的诫命」,也提到「其次的诫命」,但是从未提起「第三条诫命」。第二,「专顾自己」是末世的征兆之一(提后三2)。第三,爱佳泊的圣爱(agapelove)意味着愿意牺牲自我服事他人。若说牺牲自我以服事自我,很明显是无稽之谈!那么我们对自己该抱持什么态度呢?要能够让「自我肯定」和「治死己身」融合为一:举凡由神的创造和救赎来的,通通予以肯定;凡事让人堕落的,一律治死。

从不健康的自恋,回转到神全备的诫命(与耶稣联合且被耶稣坚固),全心全意爱神并爱人如己,这真令人如释重负!因为神向来的心意是要教会成为爱的群体,成为敬拜和服事的群体。

人人皆知爱是世上最伟大的,基督徒更深知其中原委,因为我们的神就是爱。

十三世纪西班牙大臣赖雷门(RaymondLull,后来成为北非穆斯林地区的宣教士)曾写道「没有去爱,就白活了」。因为活着就是去爱,缺乏爱,人格会分崩离析。正因如此,人人都在寻求真正爱的关系。

我们方才讨论了四个主要的世俗趋势,正在威胁鲸吞基督徒团体。面对这些威胁,神呼召我们不要心思软弱,顺从世界,倒要彻彻底底不随波逐流。对付多元主义的挑战,我们要形成真理的群体,为耶稣基督的独一性站立得稳。对抗物质主义的挑战,我们要形成简朴与奔向天路的群体。面对相对主义的挑战,我们要成为顺服的群体。面对自恋主义的挑战,我们要成为爱的群体。

我们不要像随风摇摆的芦苇,面对如疾风而至的舆论鞠躬作揖,倒要如盘石在湍涌急流中坚挺不屈;不要像鱼儿随波逐流(因为「只有死鱼顺着水流漂」,引自穆格里奇﹝MalcolmMuggeridge﹞文),倒要逆流而上,即便杠上主流文化,也坚持如此;不要像蜥蜴变色龙,随着环境改变肤色,倒要成为中流砥柱,让大家看见。

(摘自《世界在等待的门徒》,斯托得/著,校园书房出版。)

相关阅读

当信仰遭遇挑战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