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秘的回响
东君
浙江大学出版社
年4月
-7---4
58.00元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家东君的文艺评论集。第一辑是对古今中外经典作家及其作品的探析解读,古有柳宗元、但丁,今有鲁迅、叶芝、芥川龙之介。第二辑是对当代作家作品的分析品读,包括李敬泽、马叙、汉明、钟求是、文珍、卢德坤等,既引经据典,又不乏文本细读。第三辑是作者本人多年的创作心得,从短篇小说的能量与不完整之美,谈到自己每一部作品的来龙去脉,充满自我剖析的真诚。第四辑是作者近年的散文、随笔,从成公亮先生的琴艺,谈明心、胡铁铮、怀强等人的画艺,再到书法、器物,妙趣横生,各美其所美。
书中既分享了作者对文学大师的阅读体验和追摹揣摩,也展示了作者对同辈作家作品的鲜明观点,还真实记录了作者多年坚持创作的心路历程。严肃而不枯燥,深刻而不说教,读来使人颇受启发。
作者简介
东君,主要从事小说创作,兼及诗与随笔。结集作品有《东瓯小史》《某年某月某先生》《子虚先生在乌有乡》《徒然先生穿过北冰洋》《面孔》等。另著有长篇小说《浮世三记》等。
目录
第一辑
隐秘的回响——从《永州八记》说起
从戎州到宜州
长情与深意——读《赠卫八处士》与《在酒楼上》
芥川龙之介来到中国以后
从但丁到叶芝
第二辑
在雅俗有无之间
马是名词,叙是动词
新发明的江南口音
缝隙与转角
钟求是小说论
斯继东的酒事与文风
一切繁华离奇尽可以付之沉默——文珍小说论
一个人的假面舞会——朱个小说论
我们与物互为过客——读卢德坤《逛超市学》
和天使较劲的雅各——池上小说论
小说的颜色——林漱砚小说论
躲在窗帘后面的女人——苏羊小说论
在珠穆朗玛峰顶种一朵花——祁媛小说论
胡竹峰的腔调
环绕那山,或围绕这石头
第三辑
短篇小说的能量——《某年某月某先生》序
在文体的边界游荡——《面孔》创作谈
《浮世三记》序
《树巢》序
敬畏乡土——《西乡旧事》后记
《听洪素手弹琴》后记
第四辑
食无肉乎?居有竹乎?
一峰还写宋山河
胡铁铮画石
读他的画,宛宛如见故人
你好,鸵鸟!你好,陌生人!
快与慢
器与局
技与道
写在“雁云堂师生书画作品展”前面的话
翰墨因缘——“半溪泰顺书画展”侧记
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一一《柳川书画集》跋
试读
隐秘的回响
——从《永州八记》说起
“文章”二字在中国古代原指花纹:青红二色成文,红白二色成章。后来转义,变成现在我们所知道的文章,它可以涵盖小说、散文、戏剧、公文等多种文体。日本有“文章读本”一说,据翻译家李长声先生考证,“文章读本”这个说法是小说家谷崎润一郎创造,或源自中国的“文章轨范”。既然有文章读本之类的入门书,自然就有工于文章的人。在中国古代,这一类人称作“文章家”。我们通常认为,“文章家”这个词最早见于柳宗元的《与杨京兆书》:“丈人以文律通流当世,叔仲鼎列,天下号为文章家。”但我以为,这种称法或许还可以往前推。西方亦有“文章家”一说。布鲁姆在《文章家与先知》一书中把蒙田、德莱顿、鲍斯威尔、哈兹里特、佩特、赫胥黎、萨特、加缪称为风格独特的文章家,把帕斯卡尔、卢梭、塞缪尔·约翰逊、卡莱尔、克尔凯郭尔、爱默生、梭罗、罗斯金、尼采、弗洛伊德、肖勒姆、杜波伊斯这些人称为酷似先知的智慧作家。如果我们效仿布鲁姆把中国古代的文章家罗列一下,柳宗元完全可以进人那个“风格独特的文章家”的行列。木心先生曾经评价柳宗元是古代“最具现代感”的一位作家。他在某处所说的一句话恰好替这个说法作了注脚。他的原话是这样的:古典的好诗都是具有现代性的。在文学手法、美学取向上,柳宗元的散文与现代散文是接近的,就像他的某一部诗与现代诗同样也很接近。具备这种现代感的要素,恐怕与他那种“辅时及物”的文学主张有关。辅时而不趋时,及物而不溺于物。这是文章的正道,在今日依然管用。好的文章会把一个诗人与作家推到时代前面,让人铭记。我们都知道,莫里哀是福楼拜所称的第一位资产阶级诗人,而波德莱尔是本雅明所称的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任何一个优秀的诗人,他不仅是“神的代言人”,还是“时代的代言人”。我对柳宗元的诗与文章有过交叉阅读,作为诗人的柳宗元我们不妨称他是“神的代言人”,作为文章家的柳宗元则不妨称之为“时代的代言人”。
柳宗元写得最好的诗是山水诗,写得最好的文章是山水记。可是如果我们觉得,柳宗元写的不过是一些模山范水之作,那就错了。柳宗元的才华是与器识相配的。唯其如此,他的文章显示出不同一般的格调。读他一些论述性质的文章,我们就能感受到他的文字里浸润着一种思想。他的核心思想是什么?说出来会吓我们一跳。那就是民主自由的思想。他曾经在《送薛存义序》中这样阐明自己的观点:民众纳税,是让官吏做仆役的,如果官更无道,民众可以黜罚他。这句话就意味着,民众对执*者具有合理的监督权。这些话不是即兴说的,而是与他在《贞符》一文中的民本主张一以贯之的。柳在永贞革新事败后被贬到永州,壮心瓦解后的憋屈与疲惫,因了山水带来的抚慰,略得平复,文气也渐渐归于平静。可是,平静的文字底下又藏着一股不平之气。就在他谪官南裔这段时期,他见到烟火围困的小桂树、风霜欺凌的木芙蓉,都会拿来自比。他把衡阳移栽桂树、湘岸移栽木芙蓉的事写进诗中,实则就是写自己移居永州的寂寞心境和那一点尚未泯灭的心志。
柳宗元的身份、履历、命运、读过的书、交往过的人(包括*敌)等,构成了他的文化视野与整体诗学,如果他能在仕途上更进一步,则有可能成为一名踔厉风发的改革派官员;天命让他退一步,他也就顺应人事,索性让自己回归平淡隐忍的生活,做一个纯粹的诗人和文章家。他一生很多重要的诗文,大都是在被贬之后写就的。他的诗歌成就已经是很高的了,没想到,文章的成就还会更高一层。
柳宗元的文章有重的一面,也有轻的一面。如《永州八记》,看似率性而为,其实有一种自由精神在里面,这就使他的写作与那种追求小情趣的轻型写作区别开来。从柳宗元那里,我看到了一种朝向现代性的写作方式。“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寥寥二十字,横跨古今,也足以抵抗一切古今之变与时间带来的销蚀。与之匹敌的一首诗则是陈子昂的《登幽州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前者只有客观描述,而后者羼入了主观情感。因此,我更倾心于柳诗所营造的那种意境。绝、灭、孤、独。这四个字重若千钧,压得人透不过气来。然而,一个“钓”字,却是举重若轻,把那种加诸己身的沉重感突然化解掉了。应该说,柳宗元是一个内心深处无比孤独的诗人。只有孤独到极点,才有这孤绝的诗篇。记得某个寒夜,我独自一人驾车穿过一座荒无人烟的浙南山谷,其时乌云合拢,仿佛一道门慢慢地合上。车灯的冷光与寒气交织着在地上冉冉爬行,仿佛会一点点伸展到石头或枯枝里面去。前面是一圈又一圈盘陀山路,我开到略显平旷的地方,停下车,摇下车窗,静静地望着与黑夜融为一体的山谷,忽然被一种弥天漫地的孤独感所笼罩。那一刻,我想,我跟一千年前坐在孤舟之上独钓寒江雪的渔翁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很多年前,我读到盖瑞·斯奈德的诗《松树的树冠》
/p>
蓝色的夜
有霜雾,天空中
明月朗照。
松树的树冠
变成霜一般蓝,淡淡地
没入天空,霜,星光。
靴子的吱嘎声。
兔的足迹,鹿的足迹
我们知道什么。
(赵毅衡译)
之后,我在偶然间读到柳宗元的一首诗《秋晓行南谷经荒村》
/p>
杪秋霜露重,晨起行谷幽。
*叶覆溪桥,荒村唯古木。
寒花疏寂历,幽泉微断续。
机心久已忘,何事惊麇鹿。
就发现了二者之间似乎有一种同构关系,这两首诗都写到了树、霜、鹿这些意象。“我们知道什么”这一自省式的句子与“机心久已忘”有着内在的相似性;而“兔的足迹、鹿的足迹”,也让人想到“何事惊麋鹿”这句诗。斯奈德的意思是说,我一旦察见兔与鹿的行踪,它们就会识破我的机心,逃遁而去。而柳宗元的意思则是:自己已经忘掉机心,却不明白麋鹿见他为何还会受惊而远遁。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麋鹿总是与高人逸士并论。鲁迅的小说《采薇》就用了《列士传》中伯夷叔齐的典故,借小说中一个叫阿金姐的虚拟人物讲了这么一段话:……那老三,他叫什么呀,得步进步,喝鹿奶还不够了。他喝着鹿奶,心里想,这鹿有这么胖,杀它来吃,味道一定不坏的。一面就慢慢地伸开臂膊,要去拿石片。可不知道鹿是通灵的东西,已经知道了人的心思,立刻一溜烟逃走了。老天也讨厌他们的贪嘴,叫母鹿从此不要.....”如此看来,柳宗元说“何事惊麋鹿”,只是说说而已,其潜台词大概已教阿金姐之流道出:“鹿是通灵的东西,已经知道了人的心思。”不过,这一句诗是用反问的语调写出来的,自有一种冷冽的幽默感。斯奈德在诗中提到鹿,也只是借用一下中国古典诗歌中颇为常见的意象,并没有打算袭用那个与鹿相关的典故。但“兔的足迹,鹿的足迹”这句诗显然有着不同寻常的隐喻意义。斯奈德在这一点上与柳宗元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清明的省思,点到即止,不作留驻。
就我阅读所及,年纪稍长于盖瑞·斯奈德的法国诗人博纳富瓦也曾写过一首类似的诗《麋鹿的归宿》
/p>
最后一只麋鹿消失在
树林,
沮丧的追随者的脚步
回响在沙地。
小屋里传来
杂沓的话语,
山岩上流淌着
薄暮的新醒。
恰如人们所料
麋鹿蓦地又逃走了,
我预感到追随你一整天
也是徒劳。
(葛雷译)
将博纳富瓦这首诗与柳宗元的诗并读,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它有唐诗的意味,也能感受到柳宗元的诗有一种强烈的现代感。
柳诗的超逸之气,在山水记中也时有发露。要知道,柳宗元被贬到南方瘴疠之地后,不仅内心苦闷,身体状况也在不断恶化,以致行走的时候膝盖颤栗,坐在家中的时候大腿麻痛。他既会忧于所思,也当欣于所遇。人与山水,偶成宾主,或有所得,就把那一瞬间的心境,溶解到那些描述山水的文字里。他写《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这篇文章的心境与《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这首诗的心境应当是一样的。按理说,柳宗元身为“谬人”(受辱之人),明明心中忧愤,却时不时地在文章里提到“喜”“乐”二字:“孰使余乐居夷而忘故土者”(《钴鋂潭西小丘记》);“李深源、元克己同游,皆大喜”(《钴鉧潭西小丘记》);“心乐之”(《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这喜乐的背后,有着一种不言自明的苦涩,也有一种阅尽世情后的淡然。在山中,他不仅与山相融,还与山中的时间相融。而时间也以山的形状将他融入了自己的怀抱。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