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菜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原创警惕你很可能在用夸奖亲手杀死孩子的 [复制链接]

1#
北京白癜风专科医院怎么走 https://myyk.familydoctor.com.cn/2831/detail/

这是静之兄第篇原创,累计原创万字

01

大家好,我是静之兄,今天我们来讲《传习录》第条。

在这一条里,王阳明继续对万物一体这个观点进行解读。前面我们学过,所谓的万物一体意味着一切的事物与人在本体上是相同的,大家在本质上是平等的。

在上一条,我们进一步了解到,虽然万物在本质上是平等的,事实上却因天然的分工不同,在地位上似乎存在高低贵贱之分。我们之所以用了似乎这个词,是因为地位这个词是人类的发明,在大自然中是不存在的。比如说,兔子就永远不会认为自己是狼的食品就自认低下,在狼的面前索性自缚手脚、甘愿送死。老天更不会这样认为。对于它来讲,一切都是它所设计的食物链上的一员,只有分工不同,没有谁高谁低。

讲完了上述两个道理后,王阳明的万物一体论似乎就齐全了。正当我们可以松口气时,王阳明又抛出一个爆炸性的观点:人心是没有本体的,以万物为体。对此,有人或许会很困惑:那人岂不成了变色龙?

王阳明具体是怎样讲的,有没有道理,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

02

如下:

王阳明又说:“眼睛没有本体,以万物的颜色为本体;耳朵没有本体,以万物的声音为本体;鼻子没有本体,以万物的气味为本体;嘴巴没有本体,以万物的味道为本体;心没有本体,以天地万物所感应的是非为本体。”

03

这段话里,恐怕头一句便有问题。按王阳明所说,眼睛没有本体,以万物的颜色为本体。那么,我们可以轻松的提出两个反例。其一,对于有色盲的人来说,根本分不清红色和绿色之间的差别,他所看到的红绿色与正常人看到的很不一样,那么红色和绿色的本体到底是什么?其二,对于盲人来说,眼睛根本看不到颜色,万物的颜色又在哪里?

王阳明的论述真有问题么?其实不然。对于第一个反例,反驳起来很简单,正因为色盲的人在染色体上少了一点东西,有了先入为主的认知,所以导致认知出现偏差,才把原本正常的颜色看作其他颜色,这正是眼睛没有本体这一论述的反面证明;对于第二个反例,反驳起来就更简单了,万物的颜色就在万物上,只是你的眼睛看不见而已,而眼睛看不见不正好说明你的眼睛比天然情况下多了个“眼罩”嘛,还是眼睛没有本体的反面证明。

头一句搞清楚了,后面的耳朵、鼻子、嘴巴也就没有问题了。只是最后心没有本体这句话又有点让人挠头,王阳明早说过万物是一体的,如果心没有本体,那么万物的本体又在哪里?

一句话:在虚无缥缈中。也就是说,本体是虚空、寂静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道德经》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就指出,虚无是道,是万物的本体,总是藏起来的,根本就见不到,只有在成为具体物品且被人命名后才能看到它幻化出来的形状。

综上,大概我们可以知道,王阳明的论述是没有问题的。

04

现在回到一开始提出的问题:如果心无体,人岂不成了变色龙?这个问题又该如何回答?

我们先来看看人们对变色龙的理解到底是什么。变色龙是蜥蜴的一种,会依据周边环境的颜色改变身体的颜色,以便最好的保护自己。因此,人们把那些会来事、见风倒、没有自己原则的人称为变色龙,这是一种明显带有贬义的称呼。

作为动物而言,变色龙是没有问题的,因为趋利避害是动物天然的属性,也是进化的结果。但作为人而言,像变色龙一样活着却有很大的问题。有人要问了,人不也有趋利避害的天性么,怎么就有问题了?这里面的问题在于趋利避害的度。变色龙的度是符合道的,不多也不少,而变色龙型的人的度是偏离道的,自私自利,过分强调自我保护。

打个比方,变色龙虽然也怕碰到蛇这个天敌,但它只会本能反应,即使真碰到了蛇,也是当生则生、当死则死,一副尽“龙”事、知天命的样子,并不会在心里留下阴影,也不会给同伴传授经验或传播恐慌,更不会写本书告诉后来人有一万种方法可以逃避蛇的攻击。变色龙型的人则不然,即使没有碰到天敌,也会花很长时间琢磨如何逃避天敌的攻击,甚至如何把世界上所有的天敌都消灭,还会把这些思考写成书流传后世。

显然,恰恰是因为某些人的心里过分追求私利,才见道不走,活成了人所不齿的变色龙。可见,心里有太多私欲,本体的虚无就被破坏了,从而显得有体了,这是心无体的反例。

05

心无体,意味着要扫除心里先入为主的成见,客观的看待各种问题,拒绝用自己的认知尤其是带着偏见的认知去定义他人、影响他人。放在教育孩子上,就是要慎用夸奖。少指责孩子,这个道理大多父母都能理解,但少去夸奖孩子,这个道理却少有父母懂得。

在很多讲座中,我都说过,夸奖就是指责。这是因为一动分阴阳,道是居中的,不偏不倚,既不会跑到上面去,也不会掉到下面去,而夸奖是向上扭曲的批评,指责是向下扭曲的夸奖,都有违中道,都会给孩子带来不好的影响。比如说,孩子这次考试得了一百分,父母很高兴,大夸他神童,还奖给他一辆自行车。孩子很高兴,但也会隐约的感到恐惧:下一次没考到一百分,是不是就意味着自己是笨蛋?自行车是不是会被收回去?在这种恐慌之下,孩子只好不断努力,最后成为一个成绩好却心理扭曲的变态人,成为社会的一大隐患。

没有人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拥有独立精神,然而,评价孩子的痼疾是那么难除,作为父母,总想把自己认为好的东西强塞给孩子,总是以夸奖或指责的方式影响孩子的独立,并且总是冠以爱的名义。我就犯过很多类似的错误,在夸奖和指责上做得太过。

在孩子小的时候,我多以批评去纠正他的一些不良习惯,在孩子逐渐长大的过程中又多以夸奖去“正面引导”他走我认为正确的路。我以为,从以批评为主过渡到以夸奖为主,这是好事啊,孩子还不得兴奋、激动得大唱“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岂料,有一天,他跟他妈妈说:“最烦的就是爸爸总是夸我很厉害,以为我还是小孩子么?”太太把这话转述给我听,对于我而言,这真不啻于晴天霹雳。我在痛苦的思考:批评不行,夸奖也不行,到底哪里出了问题呢?该怎么做呢?

问题出在我的心里“有体”了。我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去夸奖孩子,干预了孩子的独立精神,有违天道,这种自私的行为自然会引起孩子的反感。真需要感谢我的孩子,他让我看见了自己的问题,给我的致良知之路又指明了新的方向。

06

那么,是不是不能夸奖孩子呢?

也不尽然,夸奖孩子并非不对,而是夸奖的方法要合道。

孩子的成长,就是一个逐步脱离父母走向独立的过程。随着年龄的长大,他们会越来越在乎自己做主的权利,可以说,所有孩子的叛逆,实际上都是寻求脱离父母控制、赢得自主权的自然现象。

孩子叛逆不可怕,不叛逆才可怕。在该叛逆的时候不叛逆的孩子,结局是可怕的。只有两种可能:其一,有些孩子的父母比较强势,力量比较大,孩子努力反叛过,却被高压打击,又无力反抗,只好将自主权拱手相让,再无动力去争取独立,只好一辈子啃老;其二,虽然孩子的父母不强势,但善用隐性的软控制去压制孩子的叛逆,比如“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咱家穷,要懂事”、“要争气,为家里争光”等说辞,使得孩子不得不自我压抑独立性,活成父母想要的成功人生。这些孩子长大后是很可怜的,没有自我,只有他人,一个连自己是谁都不知道的人,即使事业再成功、社会地位再高,又有什么幸福可言?

既然孩子真正需要的是独立,那么他们希望得到的夸奖就是对做自己的认可。如此,父母若要夸奖孩子,就不能唯成绩论,也不能大而化之的敷衍,而要具体的看到他坚持做自己的努力。请注意,即使是对孩子做自己的夸奖,孩子需要的也仅仅是被看到,而不是被评价。

举个例子,当我们听到孩子从一个特别的角度去看问题,不应该对他说:“哎呀,我觉得你的思维还挺好的,很厉害。”而要说:“这个角度很特别哦,说实在,我以前还真没这样想过。”坦白交代,前者就是我曾犯过的错误,其中充满了对孩子的评价。试想,有谁愿意自己的人生永远存在一个似乎具有无上权力可以轻易点评自己的人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啊。

07

父母的夸奖正在成为杀死孩子独立精神的一把利刃。关于这一点,大多数人并没有意识到,所以,他们才会被自己的孩子吐槽:少理我一点,成么?

这个他们,不客气的说,包括你、我、他......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千万要谨记:父母须无体,要以孩子为体啊。

附录:《传习录》

又曰:“目无体,以万物之色为体;耳无体,以万物之声为体;鼻无体,以万物之臭为体;口无体,以万物之味为体;心无体,以天地万物感应之是非为体。”

去年今日文章:《静之兄

学谦恭,循礼仪(王阳明家规十六讲03)》

静之兄,专注传习阳明心学

建议通过意念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