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初最狡猾的狐狸,脚踩三条船,把李渊、李建成、李世民父子三人耍得团团转。直到他去世后16年,李世民才看清他的真面目,他就是唐初宰相封德彝。
封德彝一辈子没做成什么大事,也没有士族集团的德行操守,却靠左右逢源的本事,和狡诈多端的为人,在隋唐朝堂游刃有余,位居宰执多年。
封德彝虽然出身于士族家庭,但封氏毕竟算不上豪门,所以他年轻时就学会了攀附权贵的本事,并且把这个本事锻炼得炉火纯青。
封德彝22岁时结识了人生的第一个贵人——宰相杨素,当时他在杨素手下任记室参*(掌文书)。有一天杨素召见封德彝,封德彝一时小激动,脚底下一蒜掉进河里差点淹死。
被人救上来的他,换了身衣服去见杨素,却故意不提此事。杨素很奇怪:咋不跟我说说你落水的事呢?封德彝一脸正气:那是我的私事,跟工作无关。
杨素好感动:在死神边上走了一遭居然这么淡定,小伙子我老杨看好你哟,俺有个堂妹嫁给你吧。
从那以后,封德彝成了杨素的贵客,常常为杨素出谋划策。杨素曾经断言,封德彝早晚接班自己的宰相之位。
封德彝究竟有什么本事,让杨素如此看好他呢?举个例子说明。
开皇十三年杨素奉命修造仁寿宫,为了拍马屁,他把宫殿修得富丽堂皇,结果隋文帝勃然大怒:你如此耗费民脂民膏,难道想让天下人都骂我吗?杨素拍到马蹄上了,吓得大汗淋漓。晚年的隋文帝为人非常苛严,杨素整天胆战心惊,生怕因此被清洗了。
封德彝却一脸轻松:放心吧,我估计过几天皇帝就会表扬你,说不定还会有赏赐。
杨素不信,封德彝说:过几天皇后一到事情就会有变化,女人嘛,总是喜欢奢华的,皇后高兴了皇帝就会高兴。果然,独孤皇后来到仁寿宫后不久,隋文帝一脸慈祥地拍拍杨素的背:你知道我们老两口岁数大了,也没啥娱乐项目,特地为我们营造此宫,辛苦啦。
这就是封德彝一生最大的本事,他能一眼看穿别人的心思,并能不动声色地去奉迎。
封德彝的第二个贵人是虞世基(书法家虞世南的哥哥)。虞世基深得隋炀帝宠幸,长期总揽朝中*务。但虞世基虽然有才,能力不够,封德彝再度发挥他攀龙附凤的本事,他投靠在虞世基的门下,以谋划邀宠。
其实封德彝处理朝*的能力也不强,但是他会揣摩隋炀帝的心思。他给虞世基的建议,全都围绕如何迎合隋炀帝,凡是能让皇帝高兴的奏章就呈递,相反就扣留;隋炀帝喜欢严刑峻法,他就出台严酷的*策;隋炀帝忌惮谁,他就故意贬抑谁。
结果隋炀帝对虞世基满意百分百,虞世基也对封德彝大力提拔,让他官至内史侍郎(中书侍郎,唐朝时为宰相)。当然,大隋的墙脚也因此被封德彝之流挖空了。
江都事变爆发,虞世基被宇文化及杀害。令人诧异的是,封德彝不光没受到牵连,还被宇文化及提拔为内史令(宰相),同时接受了一个“光荣”的任务——数帝罪。
宇文化及要杀害隋炀帝前,必须要履行一些程序,比如宣布他的罪状,这样就能让自己的行为充满正义感。
封德彝都没时间为虞世基掉眼泪,一副大义凛然的样子出现在隋炀帝面前,就开始条呈其罪状。隋炀帝是什么人,怎么会被封德彝数落,他一指封德彝鼻子:你出身士族,怎么变得这么无耻!
封德彝人生第一次被赤裸裸地揭开面具,在隋炀帝强大的气场下他面红耳赤,灰溜溜地跑了。
后来,封德彝跟随宇文化及北上,这家伙眼见宇文化及兔子尾巴长不了,眼珠一转计上心头:咱远道而来,粮道是命根子,我去守护生命线吧。
宇文化及脑回沟比较浅,哪里看得透封德彝的九转花花肠,同意了。于是封德彝离开宇文化及这个炸药包,躲在一边冷眼看世界。
果如所料,宇文化及很快被窦建德干掉了,封德彝连汗毛都没掉一根。接着他联合隋唐时期的另一个变色龙,宇文化及的弟弟宇文士及,二人携带宇文家的小妹直奔长安投奔李渊。
宇文小妹被李渊笑纳,宇文士及成了大唐国舅爷,封德彝却差点遭遇滑铁卢。
李渊一见封德彝就撂了脸:你作为隋朝旧臣,不思报国,阴附逆*,还有脸跑我这儿来邀功?滚!
估计封德彝心里冷笑:宇文士及不跟我一样嘛,怎么不骂他?我不就缺个如花似玉的妹妹嘛。哼,有鱼儿钓上来鱼不算本事,看俺怎么让鱼咬空钩。
这一段史书写得很含糊,光说封德彝“以秘策干帝,帝乐,更拜内史舍人”,这个“秘策”究竟是什么不得而知,估计不是阴谋就是诡计,史书不好意写。反正结果就是李渊阴转晴,赏了封德彝一个“软席”。
这就是封德彝的可怕之处,他一生没什么拿得出手的功绩,在敌对势力之间来回横跳,却始终位居高位。尤其李家父子三人,都认为封德彝是自己人,他在三把刀尖上翩翩起舞,始终没人识破他的真面目。
首先是李渊,因为信任,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儿子,还提拔他做了宰相。在李世民与李建成两派水火不容时,他是李渊可以商量机密大事的少数人之一。
李渊满以为封德彝只忠心于他,岂知这家伙正好利用了李渊的信任,出卖机密信息,在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间当“双面间谍”。
史书大体上认为封德彝应该是李建成的死*,理由是他曾经阻止李渊废掉李建成。这个说法恐怕未必站得住脚,以封德彝的作风,他不可能把*注押在一边,左右逢源,两边收割才是他的一贯风格。
史书记载,封德彝曾经多次向李世民秘密献策,建议李世民早点下手,因此得到大笔赏赐。另一方面他又劝李建成要有刘邦“分一杯羹”的勇气,尽快对李世民动手。同时又劝李渊,如果不立秦王要尽早“为之”。
这已经不是左右逢源,而是刻意激化矛盾,用最阴*的方式挑起父子兄弟相残!
其实李家父子身在漩涡之中,被迷住了双眼,否则还是可以识破封德彝的。当初封德彝刚到长安时,萧瑀曾多次把他推荐给李渊,后来李渊提拔二人分别为左右仆射,但封德彝的一个行为惹翻了萧瑀。
作为宰相,二人在议*之前常常会对一些问题提前商讨,并形成统一意见。可是见到李渊后,封德彝又察言观色,随时改变立场,把萧瑀当枪使,一对好朋友从此变成了冤家。
这些事情就发生在李家父子面前,他们本该可以看穿这个人的。遗憾的是,李渊、李建成到死都不清楚封德彝的为人,李世民也差一点被欺瞒一辈子。
贞观元年,封德彝病逝,李世民还亲自探视,为他辍朝三日,追赠司空,加谥号“明”。贞观十七年,也就是李世民驾崩前6年,封德彝才被人识破伪装。
有个叫唐临的治书侍御史,上疏弹劾封德彝生前的伪诈行为。从这个细节来看,很可能是唐临从某些史料,查出了封德彝的诡诈行为。
有愤怒的大臣提议对封德彝开馆戮尸,李世民挺仁慈,仅仅下旨剥夺了官爵、封邑和追赠,并将他的谥号改为“缪”,意为“名与实爽曰缪”、欺名盗世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