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季节,万物复生,众多的植物嫩芽成为了昆虫们的美餐,虽然是自然界的常见行为,但对于农户们来说则是头痛之极,会导致失收失产的事,所以为了减少虫害对作物的损害,我们大量生产了不同的杀虫药出来,种类繁多的杀虫药看着作用机理是一样,那我们该如何挑选真正适合自己作物使用的呢?
这次我们来说说作用机理相似的两款药——吡虫啉、噻虫嗪。
对于吡虫啉我们广大农户都非常熟悉了,那么噻虫嗪是杀虫新星,它比老一辈的优势在哪里呢?
噻虫嗪是继噻虫啉之后开发的第二代新烟碱类杀虫剂,具有触杀和胃毒作用,内吸传导性好,主要用于防治蚜虫、粉虱、飞虱、蓟马等刺吸式害虫。
吡虫啉
年,拜耳的吡虫啉率先上市,这是新烟碱类杀虫剂中第1个上市产品。
作用方式:是烟酸乙酰胆碱酯酶受体的作用体,干扰害虫运动神经系统使化学信号传递失灵,中枢神经正常传导受阻,使其麻痹死亡。
吡虫啉是第一个烟碱类杀虫剂,具有广谱、高效、低毒、低残留,等优点,并有触杀、胃毒和内吸多重药效,种子处理、土壤处理和叶面喷雾皆可,速效性好,药后1天即有较高的防效,残留期长达25天左右。药效和温度呈正相关,温度高,杀虫效果好。不仅能有效防治蚜虫、粉虱等刺吸式口器害虫,还能防治咀嚼式口器害虫
吡虫啉的用途
可用于防治小麦、玉米、水稻、棉花、蔬菜、甜菜、果树等作物,由于吡虫啉具有良好的内吸性,因此可用于种子处理,还可采取撒颗粒剂的方式施药。
吡虫啉介绍
吡虫啉是烟碱类超高效杀虫剂,具有广谱、高效、低毒、低残留,害虫不易产生抗性,对人、畜、植物和天敌安全等特点,并有触杀、胃毒和内吸等多重作用。害虫接触药剂后,中枢神经正常传导受阻,使其麻痹死亡。
产品速效性好,药后1天即有较高的防效,残留期长达25天左右。药效和温度呈正相关,温度高,杀虫效果好。主要用于防治刺吸式口器害虫。
吡虫啉作用特点
吡虫啉是硝基亚甲基类内吸杀虫剂,是烟碱乙酰胆碱受体的作用体,干扰害虫运动神经系统是化学信号传递失灵,无交互抗性问题。用于防治刺吸式口器害虫及其抗性品系。
吡虫啉是新一代氯代尼古丁杀虫剂,具有广谱、高效、低毒、低残留,害虫不易产生抗性,对人、畜、植物和天敌安全等特点,并有触杀、胃毒和内吸多重药效。害虫接触药剂后,中枢神经正常传导受阻,使其麻痹死亡。
噻虫嗪
噻虫嗪在年超越吡虫啉成为全球第一大新烟碱类杀虫剂。
作用方式:与吡虫晽相似,可选择性抑制昆虫中枢神经系统烟酸乙酰胆碱酯酶受体,进而阻断昆虫中枢神经系统的正常传导,造成害虫出现麻痹死亡
噻虫嗪用量低,具有胃毒、触杀及内吸活性,用于叶面喷雾及土壤灌根处理。内吸性高,施药后能被植物的根、茎、叶快速吸收,并在木质部向顶传导,具有更好的安全性、更广的杀虫谱及持效期长等特点,对刺吸式害虫如蚜虫、木虱、叶蝉、粉虱及地下害虫等有良好的防效。
噻虫嗪内吸胃毒作用较强,速效性较慢,一般使用两到三天达到死虫高峰期,但持效期较长,一般为一周以上!同时对蚜虫、蓟马效果也较好。
噻虫嗪的作用
(1)杀虫谱广,防效显着:对蚜虫、粉虱、蓟马、飞虱、叶蝉及马铃薯甲虫等刺吸式害虫防效显着。
(2)强内吸传导:由叶片或根部内吸,并迅速传导至其他部位。
(3)剂型先进,施用灵活:可作叶面喷雾,土壤处理。
(4)作用迅速,持效期长:能很快进入植物组织内,耐雨水冲刷,持效期2?4周。
(5)低毒性,低残留:适用于无公害生产。
噻虫嗪可以打什么虫
噻虫嗪是一种低毒杀虫剂。可以触杀和胃杀,也就是说,不仅喷到害虫身上会死,就连喷过后,害虫继续吸取植株汁液也会死,效率非常的高,针对蚜虫、飞虱、叶蝉和粉虱等害虫很有效。同时,这种药对蜜蜂也是有毒的,所以需要注意。
吡虫啉、噻虫嗪差异分析
尽管两者的作用机理相似(可选择性抑制昆虫中枢神经系统烟酸乙酰胆碱酯酶受体,进而阻断昆虫中枢神经系统的正常传导,造成害虫出现麻痹进而死亡),但噻虫嗪具有5大优势:
噻虫嗪和吡虫啉区别
1、噻虫嗪活性更高
在昆虫体内噻虫嗪的主要代谢产物是噻虫胺,其对昆虫乙酰胆碱受体的亲和力高于噻虫嗪,因此具有更高的杀虫活性;
而吡虫啉的羟基化代谢产物活性均有所降低。
(噻虫嗪可防治粉虱)
2、噻虫嗪在水中溶解度高
噻虫嗪在水中溶解度是吡虫啉的8倍,因此,即便是在干旱环境中,也不影响作物对噻虫嗪的吸收利用。
研究表明,在正常的潮湿土壤中,噻虫嗪表现出与吡虫啉相似的防治效果;但在干旱的情况下,则优于吡虫啉。
(噻虫嗪可防治蚜虫)
3、噻虫嗪抗性水平低
吡虫啉自上市至今将近30年,害虫的抗药性发展也日趋严重。
据报道,褐飞风、棉蚜、韭菜迟眼覃蚊等均已对其产生一定的抗性。
而噻虫嗪与吡虫啉在褐飞虱、棉蚜等害虫上交互抗性风险非常低。
(噻虫嗪可防治潜叶蛾)
4、噻虫嗪能增强作物的抗逆性,促进作物生长
噻虫嗪还有一个其他杀虫剂无法比拟的优势,就是具有促根壮苗的作用。
研究表明,噻虫嗪可以植物抗逆蛋白,同时对植株体内的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脱落酸、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苯丙氨酸解氨酶产生影响,噻虫嗪进而使作物茎杆和根系更加健壮,增强抗逆能力。
(噻虫嗪可防治木虱)
5、噻虫嗪持效期更长
噻虫嗪具有很强的叶片传导活性和根部内吸性,药剂能快速、被吸收。
当它被施用于土壤或种子上时,噻虫嗪很快被根部或刚萌芽的种苗吸收,通过植物体内的木质部向上输送到植株体各部,在植株体内滞留时间长,降解缓慢,同时其降解产物噻虫胺杀虫活性更高,因此噻虫嗪相比吡虫啉持效期更长。
噻虫嗪防治对象
1.防治稻飞虱
每亩用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1.6~3.2克(有效成分0.4~0.8克),在若虫发生初盛期进行喷雾,每亩喷液量30~40升,直接喷在叶面上,可迅速传导到水稻全株。
2.防治苹果蚜虫
用25%噻虫嗪~倍液或每升水加25%噻虫嗪10~20毫升(有效浓度25~50毫克/升),或每亩用5~10克(有效成分1.25~2.5克)进行叶面喷雾。
3.防治瓜类白粉虱
使用浓度为~倍,或每亩用10~20克(有效成分2.5~5克)进行喷雾。
4.防治棉花蓟马
每亩用25%噻虫嗪13~26克(有效成分3.25~6.5克)进行喷雾。
5.防治梨木虱
用25%噻虫嗪倍液或每升水加10毫升(有效浓度25毫克/升),或每亩果园用6克(有效成分1.5克)进行喷雾。
6.防治柑橘潜叶蛾
用25%噻虫嗪~倍液或每升水加25~33毫升(有效浓度62.5~83.3毫克/升),或每亩用15克(有效成分3.75克)进行喷雾。
总结起来就是,这两种药都具有触杀、胃毒、内吸作用
吡虫啉具有速效性,药后一天即有较高的防效,并且温度越高,杀虫效果越好,适合夏季使用,且可用于叶面喷雾、种子处理、土壤处理,但是吡虫啉作为第一个烟碱类杀虫剂,沿用至今要考虑抗药性问题,用药上要注意轮换使用
噻虫嗪作为第二代新烟碱类杀虫剂,相比之下,活性更高,在水中溶解度也更高,即便是在干旱环境中,也不影响作物对噻虫嗪的吸收利用,干旱环境下使用噻虫嗪防效更好,且在植物和土壤中的代谢缓慢,具有较长时间的生物活性,叶面喷雾持效期可达20-30天,土壤持效期可达90天。
但缺点是速效性较差,一般使用两到三天达到死虫高峰期,因此,在使用时一定要在害虫发生初期进行使用。
因此,在秋梢期间给大家的防治用药建议是:
1、首先一定要轮换用药,根据前期果园用药情况轮换,用过吡虫啉了的,可以换换用噻虫啉或噻虫嗪,要注意的是噻虫嗪要抓紧在虫害发生初期使用,所以出梢后大家要勤走果园,看看新梢上木虱、蚜虫、粉虱、潜叶蛾等害虫的发生情况如何,早预见果园虫害情况才能早下手控制住害虫。
2、木虱、蚜虫、粉虱、潜叶蛾等已经发生比较严重了,可以用吡虫啉或噻虫啉(近期没有频繁用过),高温用吡虫啉效果更好一些,如果还有天牛、介壳虫等,用噻虫啉更合适
3、如果是那种肉虫比较严重的,也就是蝶类、蛾类幼虫,就可以用虫螨腈,比如甲维.虫螨腈。
二月你好春天来了草长莺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