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需要吃什么药 https://m-mip.39.net/fk/mipso_5661850.html央视主持人大赛第十期新闻类(9进6)第1名邹韵,晋级,以下为主持原稿。
大家好,欢迎收看《环球新瞭望》,我是邹韵。就在我刚刚停顿的这几秒钟里,在非洲可能就会有一个人因为饥饿离开这个世界。死于饥饿在我们看来已经是一个有些遥远的话题,但是在非洲却仍然这样的真实和残酷。饥饿的问题在近些年得到了一些改善,而其中一个重要的贡献因素是中国和我手中的杂交水稻。今天我们就带您聚焦一个非洲国家和一个来自中国的科研团队。
马达加斯加在我们很多人眼里是一个梦幻般的地方,当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团队在年去到那里的时候,却发现理想很丰满,现实有点骨感。团队人员说,没想到这么艰难,我们的基地没有自来水,很远的地方才有一口井,用大铁桶把水集中以后,用一些明矾来沉淀两天,然后再烧,开了才能用。当时有一个翻译到参赞家里去洗澡,参赞夫人看到小翻译真的是都哭了。因为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他全身都长满小坨坨,因为水不干净,这是生活上的困难,团队成员们可以克服。
可是当他们满怀热情的告诉当地人,我们来自中国来帮你们种杂交水稻,这种水稻的产量至少可以翻倍。这个国家又是如何回应的呢?不相信、不了解、不理解,当地人普遍都把中国的杂交水稻称为是“魔稻”,是不可想象的。此外,团队成员们还要面临很多之前没有想到的技术性问题,比如说青蛙,在我们的稻田里它是吃害虫的,可是在马国就有这么一种青蛙,不爱吃害虫,更爱吃水稻。再比如变色龙,它们稍微好一点,不吃水稻,可是喜欢在成熟的稻田上爬行、冲浪,会压倒大片的稻田,导致减产。像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袁隆平的团队就一个问题地去攻克,一位一位农民手把手的去教课,一粒米一粒米的播种收获。如今团队的农业专家和当地人在一起的时候,在肤色上已经不分伯仲,而这种坚守的背后还有一位灵*人物的支持,那就是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袁老说,当地水稻的产量每公斤2.5吨,我们已经有2万公顷了,平均产量是7吨,而不是翻翻将近两倍了。
用产量和事实说话,如今当地人在提到杂交水稻的时候会说“擦拉贝”,也就是当地语里最好的东西。从“魔稻”到“擦拉贝”的这种转变,源于杂交水稻十几年出色稳定的产量,让他们相信这种水稻可以帮助马国近万的饥荒人群吃上饭、保住命。这种转变来自于年的一场水灾,马国的农业专家划着船去看稻田,发现当地的秧苗都倒了,只有我们中国的杂交水稻还屹立在那里。十几年的光阴,这些水稻不光立在了稻田里,也立在了人们的心里。十几年的付出,中国的杂交水稻不光在马达加斯加,而是在非洲的16个国家都结出了金*的稻穗。
如今杂交水稻还登上了我手中的这张马达加斯加面额最大的纸钞,并被列入国家的发展国策。其实我们采访袁老的那天,他已经工作了一个上午,有些许的疲惫,但是当我用英语问他。why?WhatdoyouwantpromotehybridriceinAfrica?(您为什么要在非洲发展杂交水稻?)袁老立刻就有了精神,袁老用英语说到,Tobenefitthepeopleoftheworldisoneofmylifelongaspirations(造福世界人民,是我毕生的愿望之一)。我想这句英语的回答不光我们听到了,我们的国际观众也听懂了。其实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可能都曾经吃过袁隆平院士的这些水稻,不光让我们牢牢的把饭碗端在了自己的手里,更让中国从一个世界粮食救援的接受者,到国际粮食安全的保卫者,这是一群人的努力,是几代人的坚持,更是一个国家的担当。
在未来会有越来越多非洲的孩子吃上袁隆平爷爷的米,我想我们要感谢全球化的时代,更要感恩那些面朝土地、心怀世界的播种者们,谢谢大家!
点评:
同是传递坚守的力量,邹韵则带着国际化视野行走在田野间。有着近4年驻外报道经验的她,曾结合亲身经历展示出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作为时代的观察者和记录者,如今她将目光聚焦在袁隆平杂交水稻团队13年“援非”之路,呈现出中国维护国际粮食安全的大国担当。采访团队中的灵*人物——“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听着他精神矍铄地用英语说出造福世界人民的心愿,邹韵读懂了这位“耕耘者”忘我奉献的崇高品德。将金*稻穗带上舞台,展示印有中国杂交水稻的马达加斯加货币,她从新闻现场采撷有温度的素材,带来题材独特、形式多样、内容充实的讲述。*表示:“非常感谢你带来这个选题,你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下了功夫。”*则称赞道:“这5分钟的表达既有故事,也有故事主题的提炼和升华。”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