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是一支让人又爱又恨的部队,有个问题让人头疼,他们轰轰烈烈地抗过日,也实实在在的喜欢保存实力,甚至是谁给他们最大利益,他们就向谁妥协,谁就是他们主公。在民族大义面前,保存实力是大部分旧*阀的思想,西北*却一直延续着这种思想。西北*中的冯志安、孙连仲、张自忠、何基沣、庞炳勋等都在抗日战场展现出英雄本色。庞炳勋是另类,他抗过日,投降过日。
西北*将领在关键时刻喜欢保存实力,这个瑕疵给他们名声打了折扣。张自忠将*就吃过这亏,如果后来不血洗前辱,也许他名声不保。“山东王”韩复榘为了自己那点家底,放弃了养他八年的鲁齐人民。石友三是个反复无常的家伙,俗称“变色龙”,谁对他有利,他就效忠于谁,以至于落下被活埋的下场。
西北*是出了名的防守部队,他们以善守著名,孙仲连、池峰城都特别善守,在台儿庄战役中多次阻击日*进攻。宁都起义的董振堂投靠红*后,不久被升任第五*团的*团长,红*长征路上,他领导的五*团担任断尾的任务,担任此任务主要是五*团来之于西北*,董振堂把西北*善守的传统发挥的淋漓尽致。
西北*不但能守,冲锋陷阵也是他们强项,西北*人高马大,身体结实,常常手提大刀与敌人厮杀,最为著名的是第二十九路*。西北*将领中最难评价是庞炳勋,历史可以宣扬抗日名将张自忠,也可以骂反复无常的石友三。但是对这位抗过日以及后来投降日*的老将很难界定。我们只能用客观、公平的眼界去看待。
台儿庄会战中,庞炳勋指挥的临沂保卫战,是他一生最光彩夺目的地方。在临沂保卫战中庞炳勋的表现令人震撼,他以民族大义为先,克服了保存实力的*阀思想,甚至向李宗仁保证,这次他不跑了,这句话包含一种心酸与无奈。在板垣师团的反复进攻中,庞炳勋部士气高涨、死扛硬挡、视死如归的决心,顶住了日*的进攻。庞炳勋部用血与肉阻击日*的冲锋,以伤亡一万二千余人为代价结束了使命。
庞炳勋在面对日*时从不含糊,年,他率部参加长城抗战,此战是西北*与日*的较量,此战证明了中国*人保家卫国的决心。只可惜当时蒋介石还没抗日的决心,庞炳勋也动摇了,犯了西北将领保存实力的毛病。
卢沟桥事变后,抗战全面爆发,庞炳勋再次率部开赴前线,在沧县一带与砚谷师团浴血奋战七天七夜,战况惨烈,国*伤亡惨重,明知实力不支,庞炳勋老将*毫不畏惧,使日*望而生畏。
年,庞炳勋出任河北省主席。在河北驻防的庞炳勋开始厌倦战场,与日*发生摩擦时,他出现消极抗战情绪,没了台儿庄战役时的热血,他曾多次提出辞职,均未获得批准。不知是他年老了,还是想安详晚年,这不好说。
日*“扫荡”太行山一带时,庞老将*并没迎击日*,他选择了逃避转移,部队没了系统性的组织,*心涣散,在与日*发生遭遇战时,部队被打散,*队大乱,各自逃生,庞炳勋与机关人员失联,他领着儿子躲在山沟。好景不长,他被孙殿英出卖,日*派人与他谈判,在无奈的情况下。这位老将*投降了日本。
庞炳勋算是一个会感恩的人,在他躲藏期间,有位放羊农夫时常给他送饭,庞炳勋投降日*后让这位农夫担任自己副官。庞炳勋虽然身在日营,但是他一直与重庆方面联系。为了不被怀疑,他接受“汪伪*权”给予的职务,他也不得不向日*妥协。
庞炳勋身在曹营心在汉,他一心想回到国民*府,一次他想借*事演习,趁机离开,可惜被日*察觉,他只有放弃。经过此事,日*对他看管得比较严,庞炳勋相对于以前失去了一些人身自由。抗日战争胜利,庞炳勋立马与重庆方面联系,希望蒋委员长给他戴罪立功的机会。蒋介石也挺通情达理,应允了庞炳勋,同意他回到国*阵营。
对于庞炳勋将*,向来是褒贬参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庞炳勋投降日*是一种无奈,他无非是生存欲望比常人强,当然也可以说是苟且。无论怎样,庞炳勋投靠日*后,并没出卖国家机密,更何况他实实在在抗过日。
就好比一个长期做好事的人,突然一天做错了事,难道就要否认他过去吗?那些汉奸从日*开始侵犯我们国土,他们就选择当走狗,突然日本宣布投降,汉奸们只需放下武器,就被宣扬认可,用他们自己的话是“识时务者为俊杰”。犹如好人磨难多,坏人只需放下屠刀。
庞炳勋出身*阀,在他的脑海里,没有什么主义思想。像他这种带有*阀思想的将领,同样具有爱国思想,民族大义。在面对日*时,他也英勇过。国家和平统一同样是他的追求,前提条件是必须满足他自己的权利与私利。他投靠国民*府并不是冲着三民主义。而是冲着形势和权力以及利益的最大化。谁具备这些,他就跟随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