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柳展雄硬核读书会收录于话题#硬核世界史12个
阶层的流动,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都是常常被探讨的话题。人们通常认为中国的科举制之所以文明,是因为它给予了“寒门子弟”向上流动的机会,即诗所云“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在这一点上,人们普遍认为基于宗族门阀的不平等在西方历史中延续的时间更长。一般的历史教育告诉我们,在欧洲生活的普通人,哪怕在财富上获得成功,依旧被贵族压在脚下,直到法国大革命才得以翻身。
今天这篇文章要告诉你的是,其实早在大革命之前,法国的贵族体系就已经松动。旧制度并不旧,中产人士可以跟旧贵族联姻,甚至有机会获册封为贵族,上层阶级并不似你想象的那样封闭。
?作者
柳展雄
?编辑
刘言
最穷的贵族生活不如富农
波旁王朝后期,启蒙运动风起云涌,人人生而平等的理念已经广为传播,舆论抗议贵族特权。有趣的是,大部分贵族日子好不到哪去,生活水平仅仅高出温饱线一点点。
英国旅行家阿瑟扬跑去法国,以为贵族个个锦衣玉食,结果一看,穷得小家子气,“他们任由自己的别墅衰败,花园和农田荒芜,寄居在上城区的阴冷小屋里。他们毫无教养可言,没有阅读品位,不理家*”。
他们的祖上挥着刀剑,跟着国王风里来雨里去,从骑士男爵的位置一步步打拼出来,因此有“佩剑贵族”这个称呼。经过数代传承,有的家族发扬光大,有的家族成了破落户。大革命前夕,全国每十个贵族里,有六个年收入不满四千锂,有一个不满一千锂,最穷的贵族可能还不如富农。
保守主义理论宗师、《大革命与旧制度》《论美国的民主》的作者托克维尔,来自家境较好的那一类。托克维尔原本是个地名,他的父系先祖因战功封于此地,久而久之就成为姓氏了。这个命名模式世界通行,中国的秦姓、周姓、赵姓都是这么来的。
法国思想家、*治学家托克维尔,以《论美国的民主》和《旧制度与大革命》等著作闻名于世。/wiki
这个家族从12世纪繁衍到大革命前后,货真价实的名门望族。托克维尔的父亲是路易十六卫队的一名*官,职位显赫,不过这种成功的老牌贵族属于少数。
统治阶级内部分个三六九等,法兰西最顶级的权力集团,聚集在首都,权势煊赫。他们有祖上封地,但他们嫌弃老家土鳖,不住在家乡。大多数佩剑贵族住不起高成本的巴黎,窝在外省老家。
著名*治家、有“变色龙”之称的塔列朗,曾描述过贵族是“层层相互鄙视”的。塔列朗来自没落户家庭,他这种人后来投机加入革命,主要是出于对上流社会的憎恨。
年弗朗索瓦杰拉德绘制的塔列朗的画像/wiki
塞居尔伯爵说过:“相比在宫廷有关系的上层贵族或人员,平民更有理由对乡村贵族感到不满,他们贫穷而且愚昧。这并不奇怪,因为他们除了头衔一无所有。”首都的贵族实力更雄厚,头脑也更开明,支持启蒙运动,宣扬自由博爱,甚至去观赏讽刺特权作风的戏剧。
拉法叶特跑去参加北美独立战争,帮助华盛顿建国,回来后夸了一通美国的民主自由,伏尔泰等一票知识分子,拿过上层贵族的资金赞助。
18世纪法兰西学院多个成员,其中贵族的比例异常高,占到了37%。《牛津法国大革命史》等新派史学甚至认为,启蒙运动的主力不是资产阶级,而是贵族开明派,王朝末期的统治阶级并非行将就木,垂死挣扎。恰恰相反,他们活力充沛,与时俱进,通过投资海外贸易或者金融市场等新经济,获取财富。
《牛津法国大革命史》
[英]威廉多伊尔著,张弛、*艳红、刘景迪译
读客文化
人民日报出版社,-3-29
跟巴黎沙龙里谈论艺术文学的贵族高富帅相比,外省佩剑贵族完全就是土鳖。他们没见过世面,没有别的赚钱渠道,压榨平民更加生猛。
领主雇佣精通习惯法的专家审查以前的法律,比如勃艮第公爵索尔塔瓦纳,这个地方很久之前有一个习惯法——领主每当被国王晋升爵位,有权提高一倍捐税。13世纪后,勃艮第领主财大气粗,不再需要这个赚钱路子,弃之不用。塔瓦纳为了敛财,重新行使这项领主权。
年,一名税务官员在横穿法国西南部时发现,领主正在征收“从未听过和已经被遗忘的捐税”,图卢兹高等法院的贵族在每次土地交易中都要额外征收一次税。
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这辈子不可能。做生意又不会做,就是靠领主权这种东西,才可以维持得了生活。
于是,贵族内部形成了巨大的鸿沟,上流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