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磨砺创佳绩
引领未来促转型
编者按
进入新世纪(002280)以来,高技术产业成为全球各大经济体高度关注的领域。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无不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来谋划发展高技术产业。尽管规划的手段各不相同,但可以预见的是,以高技术产业发展为突破口来推动提升国家经济整体竞争力,成为世界各国不争的共识。
尽管当前美国、欧洲债务缠身,日本遭遇了地震海啸,这些不利因素给高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新问题,但在应对金融危机及各种灾害带来的冲击后,这些国家发展高技术产业的脚步绝不会放缓。
我国已明确将培养自主创新能力,发展高技术产业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国力的关键。从本期始,我们推出“聚焦高技术产业发展”系列综述,意在总结我国高技术领域发展取得的阶段性成绩,同时也归纳出当前以及今后可能存在的诸多问题,对于我国又好又快发展高技术产业,进一步提高我国核心竞争力,力图进行一些有益探索。
我国已经明确将自主创新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并提出要加快提升高技术产业,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由此开启了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新局面。近年来,高技术产业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发展水平显著提升,辐射和带动作用有所增强,谱写了新的辉煌篇章。
高技术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由于国际化程度高、出口导向明显,高技术产业曾一度成为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最大的行业。2011年,我国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总产值已达到9.2万亿元,比2006年翻了一番,产业规模居世界第二位,移动电话、彩电、计算机、若干药物等主要高技术产品的产量位列世界第一。国际金融危机的洗礼促使更多企业重视技术创新,加快提升技术和管理水平,获得了新的竞争优势。一批以往依靠低成本竞争的企业开始认识到技术创新的重要性,一批创新能力较强的高技术企业趁势而上,扩大了市场份额,产业整体抗风险能力有了明显提高。特别是2010年,国务院发布实施了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提出依托重大技术突破和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加快培育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带动高技术产业向更高发展阶段迈出了坚实一步。
在采访中了解到,国家实施70个高技术产业化专项,带动社会投资超过4400亿元,一批系统性强、战略意义突出的新兴领域加快发展,一批配套完善、优势突出的新兴产业集群正在崛起,逐渐成为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
在信息领域,集成电路芯片设计能力大幅提升、12英寸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能力和设备配套能力显著增强,京东方、华星光电等大尺寸液晶显示面板生产线正式投产,“缺芯少屏”发展瓶颈得以突破。继TD—SCDMA之后,我国地面数字电视国家标准(DTMB)、时分长期演进技术(TD-LTE)等成为国际电信联盟(ITU)标准。为我国信息产业国际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航空航天领域,我国自主研发制造的ARJ21成功实现首飞,并得到国内外订单252架。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北斗导航等均取得了重大进展。在生物领域,创新药物和疫苗、基因工程、诊断试剂、生物育种等产业的创新活力持续旺盛,满足百姓需求的能力显著提升,成为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新引擎。同时,信息技术服务、研发设计、数字内容、检验检测、知识产权等高技术服务行业也显示出了强有力的带动作用,软件产业规模五年增长了两倍,云计算等新兴服务业态不断涌现,腾讯、百度、阿里巴巴等骨干企业的影响力逐渐提升。高技术产业已成为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东部地区高技术产业正逐步向产业链高端发展,中西部地区大力发展区域特色高技术产业,规模快速增长,亮点不断涌现。95家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的集聚作用进一步显现,正在逐步成为全球有影响力的产业集群。
既“引进来”,也“走出去”
近年来,我国实施了更加开放的创新发展战略,国家和企业层面的高技术合作都在不断深入,中德、中以、中古、中印等双边高技术合作机制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技术领域的外商投资的层次和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三星、思科、空客等跨国公司与本土企业之间的研发和制造合作更加紧密。
相关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规模已达到5488亿美元,占全国外贸出口的29%,居世界第一位。可喜的是,随着创新能力和发展水平的提升,高技术产业开始由简单的产品出口向资本、技术、产品全面出口转变。我国自主的地面数字电视国家标准在拉美和亚洲地区应用推广,有效带动了有关设备和技术的出口。中兴、华为已成为全球领先的通信设备制造企业,不仅全球市场占有率在同行业名列前茅,2011年专利申请数量也位列全球第一和第三位。联想个人电脑销量已跃居全球第二。
据了解,2011年全国研发经费达到8610亿元,是2006年的2.9倍,五年间年均增长24%。我国集中力量实施了16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并已初步取得了一批标志性的创新成果。更为可喜的是,“十一五”期间,我国自主研发的一大批重大创新成果走出实验室,实现了商品化和产业化。下一代互联建成6个主干、2个交换中心、273个驻地,取得了多项重大创新,总体上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发展环境逐步完善
展望未来,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支撑。按照*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必须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促进新兴科技与新兴产业深入融合,在继续做大做强高技术产业的基础上,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发展成为先导性和支柱性产业,推动高技术产业踏上新的征程。
在采访中了解到,我国已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基本覆盖全国的高性能通信络,2011年底,我国共有移动电话用户9.9亿、互联民人数5.1亿,均已位居世界第一。教育、医疗、社保等民生领域的信息化加速发展,初步形成覆盖全国的现代教育传输络,医院信息系统在大中型医院基本普及,部分城市实现了医保实时结算。国家批准建立了22个电子商务示范城市,探索完善相关*策和体制,推进电子商务实现从应用推广向深入普及过渡,2011年底,全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额已达到5.88万亿元,络零售市场规模7826亿元,同比增长53.7%。
除此之外,我国还将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优先发展的重要方向,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的基础上,积极运用各种*策手段支持新兴产业发展,吸引社会和民间资本更多地向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汇集。国家两次修订《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研究出台了支持生物、数字电视、集成电路、软件、平板显示、高技术服务等发展的一系列产业*策,在财税、金融、人才、市场准入等各方面营造了良好环境。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国家进一步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和产业化的支持力度,启动实施了一批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和重大应用示范工程。截至2011年底,新兴产业创投计划支持设立61只创业投资基金,总规模超过170亿元,引导社会资本投资于信息、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领域,扶持处于初创期、早中期的创新型企业发展。五年来,国家支持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战略举措逐步实现从研发补贴为主,向市场和新兴业态培育拓展,通过实施物联、云计算、卫星及应用、信息化等应用示范和试点工程,将研发突破和*策创新结合起来,进一步优化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