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二,准备带宝宝去看电影,当然会选《小猪佩奇》啦。要知道,《小猪佩奇》的知名度非常高,小孩、成人、老人都知道这只长得像吹风机的粉红小猪。女儿特别强调了,只要《小猪佩奇》的《小猪佩奇》,我真的哭笑不得!还好,进了影院发现《小猪佩奇过大年》是《小猪佩奇》的嫡系电影,这意味着我将愉快的度过八十分钟。
前几年《小猪佩奇》给出的观众定位是3~6岁,我觉得这个观众范围群过于谨慎了,它可以是2.5~10岁。毕竟孩子从18个月开始就开始具备了听说能力,这个年龄段视听能力要优于表达能力。而超过98%的10岁左右孩子也喜欢《小猪佩奇》在造型、色彩、画风以及故事上的安排,这些都符合小童、中童的喜好度。儿童在阅读视听选择方面更偏好于有过经历的,《小猪佩奇过大年》是毫无疑问的。这部电影延续了《小猪佩奇》的主故事框架,串联起了标志性的故事,比如片中的情节之一——“堆泥巴城堡”的故事。“堆泥巴城堡”讲述了“佩奇喜欢玩泥巴,猪爸爸带着孩子去有泥土的地方玩,孩子们在泥坑里跳来跳去,猪爸爸被溅了一身泥巴........”.女儿看过这个片段,再看,拿出来仍是开心满满。这段情节对大人和孩子来说,里面有个区别意识。现实生活中很少出现去泥土里玩泥巴的情节,大部分孩子在大人的安排下去淘气堡玩化学沙。孩子开心的梗就在于大人被作弄,爸爸被溅了一身泥巴依然很开心,这是遵从他们内心想要的爸爸。《小猪佩奇》的本位意识是儿童快乐情绪的感染,所以这也是它广受欢迎的原因。
《小猪佩奇过大年》巧妙安排了叙事结构。从框架上讲,它是以老人过大年争宠的家庭聚会方式穿插了《小猪佩奇》的故事。这个角色设置非常精准,《小猪佩奇》本身就是有着温暖且充满爱意的家庭关系主题,而《小猪佩奇过大年》在此基础上升级为家庭关系PLUS,三代人的聚会让家庭的氛围更浓烈,启蒙儿童的家庭意识。片中奶奶和姥姥争宠,比谁做的菜好,争相做一个孩子心中最棒的老人,夸自己的儿子女儿很优秀等等,铺垫了孩子在他们内心重要地位,让小朋友感到傲娇和满满的安全感。
另外,《小猪佩奇过大年》在内容上饱满,紧密的围着过年的主题,延伸了“年味”、“鞭炮”、“饺子”、“剪窗花”、“贴福字”等过年的内容,解构了传统春节的情节。比如,最小的孙子剪了一个窗花,一家人研究剪花的作品?有的说是翼龙、恐龙、变色龙、长颈鹿....,无处不体现了和谐家庭关系的美满。让我印象比较深的话题是“压岁钱去留”的问题。“压岁钱究竟是交给孩子,还是交给父母?”这个问题就跟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各执一词,无法定论。片中,妈妈带着孩子拿着压岁钱去办年货,体现了中国人习惯的中庸思维,不失为一种良策。而此时,电影还穿插了歌舞情节,主要场景包括“玩具屋、衣服屋、糖果屋、吹泡泡等”,这些都是孩子们喜欢玩的场景。一些研究表明,有的人在孩子时代可能很早就放弃了对玩具的乐趣,直到17岁再度被激活。但是,孩子的思维和天真是无法重来的,比如我女儿就会对过家家节目充满兴趣,我则实在搞不明白它的喜剧点在哪。所以,只有感受孩子的选择,听他们的想法,才能更多了解她。
《小猪佩奇过大年》看下来,有惊喜,也有意外!意外的是,动画片穿插的现实场景有对孩子启蒙的价值,孩子在90分钟不会长时间对某一内容保持持续连贯的热情,她们会中场休息玩一会,再回神,整个电影的逻辑照顾孩子的视听习惯,符合儿童的观看方式。另一方面,惊喜的是女儿不断的笑,比如:“猪奶奶正在打开冰箱拿橙汁,被佩奇的遥控飞机吓了一跳”、“玩捉迷藏,乌龟小土豆被卡在树上”、“小狗苏西和佩奇见面互相吐舌头”,她们对美好场景的依恋大概就是类似成人对家庭伦理剧、年轻人对偶像剧的治愈作用吧。整场看完,还是惊喜满多的。女儿说,为什么《小猪佩奇过大年》只有80分钟?我还没看够。以往她都不觉得电影时间过得快,这是我第一次听到她说希望电影时长可以更长。孩子开心,说明电影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