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统十四年八月,明英宗率二十余万明*亲征蒙古瓦剌部。后被也先击溃,二十万大*全*覆没,英宗本人也成了俘虏,这就是改变了大明皇朝的“土木堡之变”。
在很多人眼中,是罪大恶极的太监王振蛊惑了明英宗,正是因为这个“死太监”的怂恿和乱权,才导致了这场险些亡国惨败。王振这个太监,堪称明朝立国以来的第一罪人。
但是因惨败沦为俘虏并丢失皇位的明英宗并不这么看。
景泰八年正月,被软禁了七年的英宗通过“夺门之变”重新登上帝位。接下来,英宗做了两件震惊朝野的大事,一件众所周知--杀了救国英雄于谦;另一件事,现在很多人可能并不知晓–为王振平反。
英宗复辟,顾念振不置。用太监刘恒言,赐振祭,招*以葬,祀之智化寺,赐祠曰精忠。
《明史·宦官·王振传》
天顺元年冬十月丁酉,赐王振祭葬,立祠曰“旌忠”。
《明史·英宗后纪》
甚至可以说当时英宗为王振平反,比杀于谦更让朝野震惊。因为杀于谦多少还能扯到乱*、谋逆等。(这里不展开这个话题的讨论,有兴趣可查阅明英宗为什么要“冤杀”忠臣于谦?)
而王振呢?他是举国上下公认的奸佞贼子,为他平反非但不会给自己带来好处反而有损自己的威仪。其次为王振平反也就意味着英宗变相地承认了土木堡惨败就是他自己的责任(也就是说全程是他自己主导的),这无异于自扇耳光。
如果不是英宗和王振之间存在一些真正的情感,并且英宗对于王振有着相当的认可,英宗断然不会做这种*治自杀的事情。那么是什么原因让英宗认可并仍然怀念王振呢?
王振的文化修养在宦官这个群体里属于比较拔尖的,所以他入宫后没几年就被明宣宗看重,选出任命为东宫局郎,陪伴和辅导还是太子的朱祁镇读书学习。
说明:王振本是一名秀才,永乐时期因宫廷需要一些具备一定文化修养的宦官,对外公开招募,王振因此选择自阉入宫。
朱祁镇虽然贵为皇朝的太子,但他却没什么幸福童年可言。因为礼制的原因他日常就不是和自己的父母生活在一起。而且他的母亲也不是他真正的母亲(宣宗的孙贵妃为了母以子贵晋升皇后,找来宫女替自己生孩子。这个宫女后来消失于后宫)。
作为皇朝的继承人,朱祁镇日常也被一些大儒包围着,他们言必称三王,行必提尧舜,希望把朱祁镇培养成一个只存在于书籍和传说中的“明君”,根本就没有把他当作一个小孩子来看。
可以说朱祁镇的童年时相当孤独、压抑并且灰暗,而王振的到来却像是给朱祁镇带来了一盏明灯。
王振是把朱祁镇真正当作一个小孩子来对待,给他讲民间的生活和故事,向他描述高墙之外的世界,带着他骑马射箭。而且王振也不是一味地迎奉朱祁镇,对于朱祁镇的一些不当行为,他也会规劝并提出严厉的批评。
例如正统初年,英宗“尝与小臣击球,振至而止”,翌日,在书房中,王振跪奏:“先皇帝为一球子,几误天下。陛下复踵其好,如社稷何?”
王振只不过是个卑贱的阉人,不是专职谏言的言官,他这么附带批评先帝的直谏,风险非常大,很有可能直接掉脑袋。如果王振只是个巧言令色之徒,根本就不会做出这种选择。朱祁镇闻言“愧无所容”,三杨闻之,也不由赞叹宦官中居然还有这样的人。
所以对于朱祁镇来说,王振这个老师更加的真实,也更加的可信。这就是王振和朱祁镇感情的基础,长期的相处让他们建立了一种类似家人的亲情,而亲情则是人类最难以割舍的情感。
宣德十年,八岁的朱祁镇被迫结束了他的童年时光,成为了大明的皇帝。此时的王振被太皇太后张氏看中,成为了她控制朝*的工具。在太皇太后的主导下,大名的朝堂巨变,票拟、披红制度正式确立。
虽然王振此时的实际作用是居中为内阁和太皇太后传递信息,但是太监确确实实地参与到朝廷的*务处理流程中,而且成为了重要的一个环节。
所以说王振或者说太监干*就不是明英宗的锅。
在明英宗亲*前,王振一边继续陪伴明英宗读书、学习,也一边把自己从太皇太后以及内阁诸大臣哪里学来的*治经验(尤其是一些人常人无法明言的手段)传授与英宗。
古代诸皇朝虽然都非常重视皇子尤其是皇太子、皇帝的教育问题,但是没有一个皇朝会系统性地教育他们统御皇朝非常重要的一个科目--*治管理理论和方法。皇帝们能不能真正掌握治国方法,更多的是靠个人的天分,这也是历史上“昏君”多的一个原因。
正统七年十月,太皇太后张氏驾崩,亲*的明英宗实际上还不是真正的皇帝。因为朝廷脱离皇帝七年的运作惯性仍在,文官们也不见得就乐于归*于皇帝。更重要的是后宫中还有一位太后--孝恭孙太后。
这位孙太后也是一位颇有手段的女人,她本是宣宗的贵妃,后来通过“盗子为母”的手段和宣宗一起逼迫当时的皇后胡善祥自废后位。
电视剧里的孙太后妃亦无子,阴取宫人子为己子,及英宗也,由是眷宠益重。胡后上表逊位,请早定国本……
《明史·后妃传·卷一》
对于明英宗而言,外朝和后宫很有可能延续太皇太后张氏时期的合作,继续架空他这个皇帝。后来的历史也能证明孙太后的从*欲望,土木堡之后,孙太后就出面干*,后续又参与了夺门之变。
说明:虽然太皇太后是因为英宗年幼才参与朝*以确保皇朝安定,但是英宗在事实上是处于被架空的局面。所以亲*后的英宗最迫切的愿望就是拿回皇帝权力树立自己的威望,这也是他急于建功并一意孤行的原因。
王振在这个时候坚决地站在了明英宗这一边。没有王振带着司礼监的帮助和支持,英宗不可能这么快的就真正的亲*。
另外在重视权力血脉传承的古代,宦官自身的生理残缺,有时候却又是优势。因为生理上不具备将权力传承于自己的后代的能力,所以宦官们会更忠于自己的君上,也更易被帝王们信任。
所以英宗这个时候也开始视王振为自己的*治伙伴,而这种关系也是古代诸帝王很难与臣下们建立并维持的一种关系。所以说英宗也越发地看重王振。
英宗亲*后作为一个少年天子,更具活力,所以他也期望自己能建功立业甚至是超越自己的先祖,更不能忽视的是此时明朝有皇帝亲征的传统。
太祖、成祖都是多年亲上战场,建文是老实呆在宫中结果却失去了帝位。后续仁宗因为继位时间太短未上战场,但是其后的宣宗也有三次巡边的记录。
所以说在这些前提下,英宗选择更为激进的进攻策略并且御驾亲征就不是什么很难理解的事情。对于当时的大明皇朝,也可以说是件正常的事情。
另外,现在很多人忽略的是在和瓦剌部爆发大型战争前,明朝在南方发动了数次大型*事行动–“麓川之役”。
虽然前后四次“麓川之役”并未能实现明朝的战略意图,但是*事上明朝并未失败,基本是处于优势地位。也正是这四次战争给予了英宗信心,让他觉得他本人亲征蒙古即便是不会完胜,起码也不可能失败(类似他的父亲三巡边塞)。
所以土木堡之役并不是明英宗被王振蛊惑后,稀里糊涂地盲听盲信而发动的,而是英宗自己主动决定的。只不过他的这个决定只有王振一个人支持罢了。
出征之后,*中就莫名地弥漫着一股畏敌的氛围。七月十七日大*驻扎龙虎台,夜里大风吹动旌旗,居然引起了啸营,二十万大*大呼小叫,以为瓦刺*袭营,乱作一团。这种士气也预示了随后的惨败,可以指责王振无能、昏聩看不出*队的问题,但是不能把这个问题的原因归咎于他。
还没有见着敌人,从*出征的大臣们纷纷劝英宗班师还朝,对于孤独的皇帝来说,这个时候也只有王振站出来支持他,王振申斥并严令他们坚持下去。开始班师后,二十万大*居然被三万瓦剌骑兵像羊群一般的驱赶和追逐。
最后在土木堡,大*更是没等瓦剌进攻就自行崩溃,自相践踏造成的伤亡远高于瓦剌部带来的杀伤。平日里高喊忠君体国的大臣们纷纷抛下皇帝,各自逃命,只有王振还守护在他身旁。
说明:关于臣工们抛下皇帝逃命这节不是笔者杜撰,明英宗的“谕祭王振碑”中有刻“……车驾北征,(王)振以腹心扈从,将臣失律,并以陷没,即引刀自刎……”
虽然明*最后惨败,自己也沦为俘虏,但是在英宗的心中,这样失败的责任怎么可能归咎于王振一人呢?
对于这些,当时的人应该也是心知肚明,只不过是基于为尊者讳的传统,也是为了打击自己的*敌,所以朝廷上下将全部罪责都归于了王振。
不过这也是老传统了,遇到失败就把罪责尽量地归咎于某个人或者某一小撮人,以此来解脱大多数人的脸面。就像王朝覆灭,归罪于“女祸”或者佞臣、昏君,反正失败与文官、士人团体无关。而诸皇朝一个接一个的循环覆灭,根源不就是他们么?
原本王振是没办法翻身的,但是英宗自己却不同意。
电视剧中复位的英宗对于英宗而言,自己已经沦为了俘虏,对于皇帝来说这就是最大的耻辱,土木堡的责任是不是他的都改变不了这个事实,也减轻不了一丝负罪感。
成为俘虏之后原先臣服其下的臣子们纷纷不再正眼瞧他,甚至敢直接训斥他。夺门之后,这些变色龙们又纷纷上前阿谀奉承。英宗对于世态炎凉的体会应该是超过太祖朱元璋的。
正是因为他已经看透了朝堂的官员,所以他才更珍视自己和王振之间的感情。因此他宁愿自毁声誉也要为王振平反。这不光是在告慰曾经的朋友,也是在安慰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