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地过年的打工人,无论身处北、上、广、深哪座大城市,口味却没有离开川菜的麻辣、徽菜的熏蒸、浙菜的清鲜......还是家里的味道、妈妈的味道。
《鱼翅与花椒》这本书却告诉我们:如果想融入一座城市,先要接受这座城市的味道。
本书作者是一位留学生,就读于川大,生活在成都,因对中国菜的好奇,一发不可收拾,四处拜师学艺,潜心研究中国美食。
她成为厨师培训班上唯一的外国面孔,跟着师兄师弟一起颠勺、耍刀、烹制,结果“巾帼不让须眉”,连鱼香肉丝这种考场菜品,都能获得师傅的高分称赞。
培训班里的学习并不能满足她的野心,她还跑到乡野间的小馆子里当帮厨,偷学师傅的做菜手艺,顺便整理成英文版的“秘籍”。
中国菜的传统手艺是师徒制,一代一代往下传,但秘方不会传给徒弟,甚至“传男不传女”。
外国人算是个例外,身怀做菜绝技的老师傅,没有太忌惮,常会对她和盘托出。
没想到洋徒弟将这些内容详细记录下来,并写成本书—《鱼翅与花椒》。
连题目都让人浮想联翩,中国菜中昂贵的食材鱼翅,还有特有的调味品花椒,将两者放在一起,不知道作者会是怎样的阅读体验?
扶霞是个英国人,却先爱上四川菜。面对又麻又辣的川菜,我们多少也会“望菜生畏”?
而她在书中却写道:要想融入异乡的普通生活,却不是从语言开始,而是从食物开始。一道色香味俱全的当地特色菜,能让人一下子就对身处的陌生城市打开心扉。
身处异乡却无法融入当地人的生活,其实是没有改变原有的饮食习惯。大家围坐一桌,如果不能共享美食,又如何能共享情感呢?
放下英国人固有的刻板,扶霞将自己完全融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她在成都读书的日子,也学成都人的样子,慢慢松弛下来。
那种温暖和慵懒能融化任何英国式的刻板僵硬,如同阳光下的*油,初到成都的时候,我的心还如同一个紧攥的拳头,除了通过食物,我几乎无法和当地人交流,然而随着日子一天天悠闲而过,我感到自己慢慢放松了。
学做菜的第一步要先学如何选食材
冯锐是她的第一位师傅,最先教她的是逛菜市场。
在菜市场里挑选活的鸡鸭,并盯着摊主现场处理妥当,以保证食材的新鲜。这一幕对我们来讲也是见怪不怪,在老外眼里,却是触目惊心。
连冯锐在后厨屠宰活鱼的场面,也被她描绘得相当“血腥”。
以完全不同的视角,作者记录了对中国菜的特殊感受。她用食材来做比喻,也会从食物的角度来联想,对菜品的记录细致入微又不失幽默风趣,常让人忍俊不禁。
各种各样禽类的头和爪懒洋洋地靠在汤锅边缘或者菜盘子上,捣碎的豆腐和蛋白汇成一片海,十个鱼头从里面诡异地探出头,嘴巴张着,里面含着鱼丸,用的就是他们自己身上的鱼肉。还有个巨大的盘子上趴着十只完整的鳖,感觉随时可能醒过来,窸窸窣窣地爬走。
学做菜的第二步是刀工、调味和火候
刀工、调味和火候是中国菜的三大支柱。
单说刀工的形状名称就非常复杂:骨牌片、牛舌片、筷子条、指甲片、马耳朵等。
不知道普遍人平时如何下刀切片?光听这些奇怪的名字就让人眼花缭乱。
火候更是分为旺火、武火、文火和微火,连油温也分为一成到八成,完全没有准确的计量方式,只凭经验和感觉。
调味也充满中国玄学的味道,一般以些许、少量的称量方式,更有“画味之道”,将“吃醋”来形容嫉妒,以“吃苦”来形容经历痛苦。
调味跟语言混搭,真是难为学习中国菜的老外。
学做菜的第三步是了解厨师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厨师伊尹、易牙还有袁枚的故事都被她一一记录。她的第一位师傅冯锐或是喻波大厨,还有那个开小面铺的谢老板。
他们因做菜而结缘,又因切磋技艺而相知相惜。味道的背后就是厨师的人生态度。
“少年时代,遭遇家庭变故的冯锐,父亲意外入狱之后,他在厨房的色香味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乐趣,厨房给了他自由,释放了他的创造力。虽然身上总有一股挥之不去的怨气,但冯锐做的菜算是表现了最好的自己。”
书的后半部分并不如前半部分精彩,但两次进入“贡椒之乡”清溪的故事,还是令人印象深刻。
尤其是她被当地警察盘问,却又不得不从乡干部手里搞到一些真正的“贡椒”,让我们见识到九十年代初真实的中国社会现状。
为了写作本书,作者又一次来到成都,成都正在进行拆迁改造,她很遗憾这样疯狂的城市运动。
谢家担担面馆消失不见,她失去了熟悉的味道,美食者眼中的城市,是由各种美食组成、也是对味道的追寻。
如果失去城市里独有的美食,也就失去了这座城市的味道。
“有那么一阵子,我觉得自己已完完全全脱离了自己的家和过去的背景,也许就一辈子住在这儿不走了。就是在那个时候,我心想:我可真是个变色龙,再也记不起自己原本的颜色了。”
在一个地方生活久了,都会变成“变色龙”。一旦吃上家乡菜,就会发现自己还是异乡人。
无论身处何地,年夜饭都总是家乡的味道。“味蕾深处是吾乡”,这话一点不错。
本书作者最后竟成为研究中国美食的专家,连一些中国美食大赛,她都会作为评委参与其中。
那个消失的谢老板面馆,最好吃的牛肉担担面做法,还是被作者记录下来。如果你喜欢这道菜,可以照此法试一试
(此图来自下厨房APP)(本文图片来自于网络,我是作者
那读,读书、读剧、读案,有温度、有深度、有态度,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