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
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一个节气,
是夏季的第五个节气。
小暑到了,
暑假就不远了,
愿所有同学享受美好的假期,
快乐健康“暑”于你!
下边
我们来了解一下
小暑的小知识!
01小暑三候
一候温风至
二候蟋蟀居宇
三候鹰始鸷
《诗经七月》中这样描述蟋蟀“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文中所说的八月即是夏历的六月,即小暑节气的时候。由于炎热,蟋蟀离开了田野,到庭院的墙角下以避暑热。
在小学四年级《蟋蟀的住宅》(选自《昆虫记》,作者是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课文里这样描述勤劳的蟋蟀:“……它用千足扒土,还用钳子搬掉较大的土块。它用强有力的后足踏地。后腿上有两排锯,用它将泥土推到后面,倾斜地铺开……蟋蟀钻到土底下干活,如果感到疲劳,它就在未完工的家门口休息一会儿,头朝着外面,触须轻微地摆动……”
02小暑节俗
吃暑羊
三夏刚过、秋收未到之时,喝着山泉水长大的山羊已吃了几个月的青草,肉质肥嫩、香气扑鼻。庄稼人便三家五户吃起暑羊来。
食新
小暑时节,农民把新收获的稻谷碾成米,将新米煮成香喷喷的米饭,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
舐牛
山东临沂地区,每到小暑,人们给牛改善饮食。
晒伏
小暑前后,日照时间最长,所以人们会选择这一天把存放再箱柜里的衣服晒到外面接受阳光的暴晒,以去潮、去湿,防霉防蛀。
03说文解字“者煮暑”
《说文解字》:“暑,热也”,并对此字的部首音韵作了说明:暑“从日,者声”,透露出古人把一年中极热节气用“暑”字来表示与“者”字有关。
“者”字相当古老,在甲骨文中已出现好几种写法:
甲骨文“者”写法虽有变化,但上部都可以看做是木材燃烧状,下部则与“火”有关,字里的小点点象征火星。甲骨文“者”字的这种造型应是受到原始人日常生活场景之启发:劳动之余,大家围着火堆,一边煮食,一边交谈。
“者”,其实可看做是原始的“煮”字,只是后来“者”被更多地当成语气助词,原始意义失去后,为了突出“煮”的功能,而重新在“者”下加了把“火”,即“灬”。类似“煮酒论英雄”、“半边埚里煮江山”等说法,都透露出“者”与“煮”之间特殊而又微妙的关系。
与此同时,“暑”字也被创造出来,上面加个“太阳”。加了“日”头后的“者”,即“暑”字,高温程度明显更强烈了:下面用火煮,头上还有太阳晒着,这种季节只能是“暑天”。东汉刘熙《释名·释天》对这两个字理论上的阐释是:“暑,煮也;热如煮物也。”现代人戏称暑天是桑拿天,还真挺符合刘熙的阐释——浑身冒汗,犹如水煮。
04“东方变色龙”
变色树蜥小暑时节,
在男方很多地方,
我们经常能看到变色树蜥,
——俗称“东方变色龙”。
它身形轻巧,体长10厘米左右,
尾巴则差不多是身体的三倍。
靠这根“平衡棒”似的长尾巴,
它们可以在灌木间翻转腾挪。
变色树蜥
仔细观察,
它的颈背一列
锯齿状的鬣鳞特别明显,
人们称其为
“马鬓蛇”、“鸡冠蛇”、“四脚蛇”,
又相传如果被它咬到,
只能等打雷才能令它松口,
因而又得“雷公马”之名。
变色树蜥小暑前后,
在姹紫嫣红间,
变色树蜥换上了
生命中最靓丽的衣装……
最喜欢臭美“显摆”的,
是那些忙着找对象的
雄性变色树蜥。
它们的身体前段由
平日的*褐色转为橘红色,
它们在激素的驱使下
变得尤为亢奋,
立于高处,频频点头,
吸引异性注意。
如果此时不识趣的你上前打扰了它,
它又会变回朴素的*褐色,
待危险解除后再换上“婚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