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没有正式学习《易经》之前,只是听别人说过《易经》中的智慧纷烦复杂奇诡无比,心里还有一点不大相信,心想不就是那么大的一本书吗?不就是因为他的思维方式与现在人的思维方式有所不同吗?别人能学会,我也一定能学。
在正式学习《易经》之后,才知道曾经的想法有多么的幼稚和可笑,一旦入炕,才知道别人的忠告是多么的正确,《易经》之书虽然只有百十来页,但是想要彻底的弄清楚其中的如海智慧,将其中的道理彻底弄得明白,还真的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以为轻易就能够办到的。
别的不说,单就一个《易经》的“易”字,从古至今竟然有多达十几种解释,虽然这其中的有些解释或片面或荒诞,但是这也是古人在学习《易经》的过程中,加入了自己对易道的独特领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些解释也并不妨碍我们去从别人的角度来理解对于易道的再学习。
有人说你这是危言耸听,我学习《易经》的时候,怎么就没有听到这么多的解释呀?下面就简单的来给大家介绍一下,看看自己能信服其中的哪几种解释。
一,现在最流行的一种解释,就是认为易为效仿天体之道,认为易之一字,由上日下月构成,是日月合体的象形字,由此而引生出变易、推易、移易乃至阴阳等释义,象征着阴阳的推移变化,日月为易之说广为流传,是从易字本身生发出无穷涵义。
二,另一种比较主流的说法,认为易道之易,是从蜥蜴(即俗称的变色龙)所发展而来,因为易道尚变,而蜥蜴善于随环境而改变自己的身体颜色,所以有变易不易之义,而这正与《易经》的易字有异曲同工之效,故而有人将之视为主流解说。
三,从万事万物的生长收藏这个变化过程来解释,也就是《易经》系辞中所说的“生生之谓易”。
四,是从人们认识事物的程度和方式上来加以理解,如不易变易简易,认为万物有一个不易之体,万物又是永远都处在变化之中的,只要我们能认识到了万物的规律,那么我们就能用最简单的方法去认知曾经以为繁复的表面现像,《易纬乾凿度》中说“易简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
五,是从人们认识易道的方法和手段来解释,“易者占卜之名”,有许多人认识《易经》之道,都是因为占卜者所用的各种取卦之道,所以有人以为易即为占卜之别名,虽然不大完全切合,也是一个通俗的解释。
六,有人从认识《易经》的过程与结果来解释“易”字,说“易者,逆数也”,认为易道之学,虽然具有备往知来的能力,但是,都需要圣人借由“象数理气”四者的推演才能知道,所以,易道就是对过去、现在、未来的一个认识过程,无论是未来之事还是曾经发生过的事,都能因“易”而知。
七,有人认为“易”就是卦的别称,因为整个一部《易经》,其主体就是卦象,一切易道都是因应卦象的变化而变化的,所以卦就是易。
八,有人认为“易”就是卜筮的代名词,郑玄在《周礼太卜》中说:易者,揲蓍变易之数可占也,《贾子》中说:易者,察人之精德之理,与弗循而占其吉凶。二者可证此义之不虚。
九,宋代著名理学家程颐以为易即为宇宙之体,说“上天之载,无声无臭,其体则谓之易”,认为变化之本体为易,而所有用种种方法来图解变化之理则为道,所以,易,就是阴阳错综交换代易之多种涵义。
十,易为神用之义,在邵雍的《皇极经世》之中,认为“易为神之用,故无体,神为易之主,故无方”,在王阳明的《传习录》中,又认为“良知即是易”,二者都有异曲同工之处,所以亦为一解。
十一,在毛奇龄《仲氏易》中,“易”之一字,被析分为五种涵义:变易交易反易对易移易,其要大体不出道家对于阴阳图的理解与总结,都是从阴阳的各种现象变化规律来理解。
十二,在甲骨文被人们所认识以后,有人从甲骨文的“易”字加以解释,认为甲骨文的形象为手捧一盛水之器倾入另一器皿之中,在这一增一减之中,即暗含有损益变化之义,与易道之损多益少之道相合,故又成为一种独特的解释。
十三,有人以为“易”字代指地名,徐世大《周易阐微》中云:易之作者中行明,作书之地在易。这个片面的解释,有人不以为然,认为与易道相去甚远,故仅存之供考。
十四,有人认为易为蚕之隐语,这是今人黎子耀在《周易释名及其经纬》中的生发之语,颇有点牵强附会,故不作介绍。
在历史的长河中,对于《易经》的“易”字,解释尚有很多,许多人都从自己的立场出发来加以解释,使之符合自己的研究与理解,越积越多,这对于阐发易道的真正价值来说无疑是有利的,但是对于初学易经的人来说,那就颇有一种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烦恼了。
无人引领,恐怕就会变成一种幸福的烦恼,只有在自己真正的学习、领悟到了《易经》中的精髓之后,才会知道自己会信服于哪几种解释,不知学习易道的你,觉得神奇吗?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