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羡塘镇比纳村产业发展较为薄弱,拥有亩的坝区土地,每年却只能“望水兴叹”,“水淹坝”成了群众心中的“无用地”。为此,比纳村大力推进农村产业革命,深入实施致富工程,以新“三变”模式探索推进新型农业产业发展,通过引进贵州科汇大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因地制宜,发展甜菜心产业,用“撂荒地”种出“致富菜”。
耕好“流转地”提稳“菜篮子”,让“撂荒地”变成“金菜地”。比纳村坝区土地肥沃、水资源条件丰富,有多条地下暗河通过,原为比纳村粮食主要产地,后因坝区消水洞大面积堵塞,进入夏季后,大量雨水和地下暗河水无法及时排出,导致坝区土地长期被水淹而撂荒。为此,比纳村集中精力破解土地撂荒难题,提稳“菜篮子”,通过流转土地形式,在坝区种植甜菜心,让撂荒地再次变得生机盎然,实现了荒地变成菜地。
目前,总投资44.8万元高标准建成的蔬菜种植基地占地亩,全部采取规模化种植。走进基地,映入眼帘的是平整的土地、绿油油的蔬菜、一排排喷水设备以及正在劳作的村民,在群山包围下,充满生机和希望。
抢打“时间差”种出“致富菜”,让“水袋子”变成“聚宝盆”。为有效利用土地,选种甜菜心,该品种采用最新选育杂交一代迟菜心,好吃、高产、易种、可多次采收。植株直立性较好,叶片颜色浓绿油亮,营养价值丰富,商品价值高,特别在高原地带栽种的甜菜心口感更好,深受各地区消费者青睐。同时,抓好冬春两季枯水时节和群众在这两季的空闲时间,在每年9月份到次年5月份,大力推进种植3-4季甜菜心。
“菜好、销路好,曾经的‘水淹坝’现在已是真真实实的‘聚宝盆’。当前基地亩产约斤,均价3元一斤,亩产值可达2.4万元,除去每亩元的成本,净利润达元,亩可获利万元。”羡塘镇分管项目负责人介绍说。
共管“菜园子”鼓起“钱袋子”,让“甜菜心”变成“甜心菜”。基地蔬菜种植从平整土地、育苗、移栽到田间管理、采收等环节均可吸纳当地群众务工就业,每天容吸纳当地农户务工40余人,能带动当地剩余劳动力余人,每人月工资不低于0元,有效拓宽农民增收门路。同时,通过在基地务工,群众可以得到最专业的蔬菜种植技术指导,有效提升群众蔬菜管护水平,为推进“龙头企业+农户”的实施模式提供扎实基础。
今年以来,为进一步激发群众的积极性,贵州科汇大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将之前流转土地按地块划分到农户,与群众签订了定价收购合同,为群众提供蔬菜苗和技术指导,农户自行栽种、管护和采摘,采摘后的甜菜心由公司按约定价格进行回收,让群众实现零成本参与、零风险种植,鼓了“钱袋子”、暖了“心窝子”。
下一步,羡塘镇将深入贯彻落实新国发2号文件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强化党建引领,认真学习借鉴其他地方产业发展先进经验,推进“龙头企业+农户”,继续探索农村产业发展模式,让适合羡塘的产业项目在羡塘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通讯员王吉利王应登
编辑陈杨
编审张发扬梁晓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