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很多人都把世界末日当做电影里的情节,认为在现实里不可能发生,但是这一次疫情让我们感受到,世界末日离我们并不遥远,虽然不会像彗星撞地球一样剧烈,但是如果出现无法控制的疫情,我们城市当中的人口将会大量消亡。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这种情形就是世界末日。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世界末日之后,我们将如何生存下来。
路易斯·达特内尔在年写了一本《世界重启》,系统性讲述了,当我们人类在经历大的灾变之后,该如何重启我们人类的文明。
我们现在的文明,是经历成百上千年后,一步步积累发展的成果,而且我们如今的分工越来越细,很多人只懂得其中很少的细节,对于全局并不掌握。就拿我们身边不到一块钱的打火机为例,在缺少整个社会协作的情况下,不知道有多少人能够把它制造出来?
不说工业品的打火机,如果你想要吃一个大白馒头,都首先要学会保留小麦的种子,然后接着要学会如何收割,把小麦磨成粉,还要学会面粉和麦麸分离,之后才是你生活当中熟悉的把面粉活成团,发酵,蒸煮。
如果还想吃烤面包,看上去一台再简单不过的烤面包机,都需要你翻阅大量16世纪的文献,查阅历史上的先人们如何识别矿石,开采矿石,冶炼金属等技术,之后还要学会利用金属箱,烧木炭,做鼓风机等,可能你需要准备上百天的时间才能烤出香喷喷的面包。
其实文明突然被中断如何让文明重启的问题,历史上很多聪明人都想过,年,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百科全书,就是假设如果文明遭到摧毁,我们需要保留哪些重要的知识,才能让文明的火种能够延续?
著名的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也曾思考过这样的问题,他想得更加极端,如果仅留一句话给我们灾后的幸存者,他认为应该是:“所有物体都由原子构成,原子不停地运动,彼此之间距离远一点就相互吸引,距离近一点就相互排斥。”
这么简单的一句话,可以让人类少走两千多年的弯路。粒子之间的吸引解释了水的表面张力,非常接近的原子之间相互排斥,解释了我们为什么不能穿墙而过。原子的多样性,以及它们结合而成的化合物是化学的关键原理。
然而,即使你了解到了原子的奥秘,然并卵,你依然无法完成现代人类最基础的技术创造。比如著名的达芬奇效应,在15世纪,达芬奇便绘制出了直升机的草图,可是由于这项发明太过于超前,即使几百年后依然无法生产出来。
所以当我们面对世界末日,重启我们人类文明的时候,还是要从原始技术到现代技术重新再走一遍。与之前人类文明历程不同的是,我们不再是在黑暗当中四处乱撞,因为祖先已经给我们导航地图。
当然,面对世界末日,我们首先要面对的是如何生存下来。人类文明是有惯性的,在世界末日的接下来几年,我们的日子会过得非常滋润,大量前人留下来的财富,可以供留下来的少数人享用,豪华的赛车,名牌的包包,都静静地躺在每一栋栋废弃的大楼里。可是随后你发现,这些豪华的跑车肯定没有农用拖拉机好用,名牌的包包也不如一件冲锋衣。
除了奢侈品,超市也是世界末日之后,人类财富的宝藏。货架上满满当当,都是水和食物,除此之外还有衣服和各种野外生存的工具,任你选用。超市里的东西可以用多久呢?路易斯认为,一座中等规模的超市,能够供一个人吃上55年,当然那些猫粮与狗粮都需要计算在内,因为它们保存的时间最长。
这时候不要太担心食品保质期的问题,那些密封好的罐头能够保存几十年,甚至上百年。那些维持我们生命的盐和糖类,如果能够保持干燥,也能够保存几十年。
然而超市当中唾手可得的食物,可能是一个陷阱,如果你只依靠超市当中的食物,而不去恢复生产,那么很快,大自然会迅速卷土重来,在不到十几年的时间,大自然不但会占领城市大楼与街道,同时它们还会消灭人类花费上千年驯化的植物种子。
如果在超市食物消耗殆尽之前,你没有保留好农作物的种子,那么接下来的日子会非常艰难,因为在仓库当中的稻谷和小麦多是杂交出来的种子,这种杂交出来的农作物虽然颗粒大,营养丰富,但是不能繁衍出优秀的下一代,甚至到了下一代有可能会绝育。
而现在大规模种植的小麦、大豆与玉米等农作物,在失去人类的保护下,很快就会被野草给吞噬掉。
所以在世界末日之后,你需要重新走一遍农业文明的历史。最先用到的工具可能是犁,这种已经从我们生活当中消失的工具,能够快速提高我们翻耕的效率。原始的犁其实就是一根削尖的木头,然后以一定角度插入土地当中,被人或者牛拖拽,翻耕土壤。
此时如果能找到废弃的拖拉机,再配备多头犁铧的拖挂,那么你的效率就会提高上千倍,但是不要指望这些机械能够伴随你一辈子,因为当你的燃料被耗尽,在缺少必要的零配件情况下,这些机械很快就会被荒废。
当然,你也别想着利用牛来耕地,驯化动物也是一项需要上千年才能完成的工作,从那些比较温驯的动物当中,逐渐培育出能够帮助人类完成体力劳动的动物,是一项非常艰难的工作。
和驯化耕牛一样艰辛的工作还有育种,我们现代的育种有专业的技术人员来完成,可是世界末日之后,这些工作就需要我们亲力亲为。
日常生活当中,在超市当中随处可见的瓜果蔬菜,可是当世界末日之后,在自然界当中会很难寻找到。这些看上去非常顺眼的蔬菜瓜果,其实在自然界里都是变异的个体,要么是过度膨胀的根茎,要么是未成熟的种子。
像胡萝卜、甜菜、甘蓝、马铃薯等过度膨大的种子,如果没有人类的培育,很难再被找到。而菜花和西兰花则是未成熟的花朵,如果不及时采摘,也将变得不可食用。小麦、稻谷等都是植物的种子,处理不好,它们随时会孕育下一代,而不会被当作食物来使用。
即使我们找到了这些“变异”的果实,如何收割它们也是很困难的事情,你不可能拿着一根木棍把这些食物给刨出来,这样做效率未免太低了。为了让马铃薯从土层当中刨出,洋葱从土里拔起,苹果从树上摘下来,把麦子从麦穗上取下来,我们还需要各种收割农作物的工具。
锄头、铁锹、镰刀等,在机械收割机出现之后,这些几乎消失的农用工具,会再一次展现出价值。比如现在很少使用的镰刀,这个被我们使用了上千年的工具,是一种非常高效的收割工具,然而我们要学会从头把它生产出来。
如果在末日世界里,生产一把镰刀,首先你可能要找到那些朱褐色的铁矿,然后把它们集中到炭火当中熔炼,而且这个熔炉还必须是封闭式的,才能保证你的温度能够达到度以上。
在炼铁过程中,木炭或者焦炭非常重要,一方面木炭能够释放一氧化碳,这是一种很强的还原剂,能够夺取金属块当中的氧原子,另一方面,只有木炭才能达到炼铁所需要的温度。
如果温度不够高,很难冶炼出合适的铁块,为了让铁块具有更好的性能,还需要在铁砧上反复捶打。这种反复捶打一方面能够敲榨出剩余的矿渣,另一方面还能够让钢材材质更加的均匀,如果锻造来的铁犁不合格,首先从最脆弱的地方断裂。
如果这些工具的制造我们都能够掌握,那么末日世界之后,活下来就不是问题,但是想要重启文明,活下来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实现人类数量上的增长。
如果想要重建文明,所需要的最低人口数量是多少呢?根据对新西兰毛利人线粒体分析,如果想要实现人类基因多样性,对抗大自然的不确定性,至少需要人。在这多人里,有大概70名女性能够生育,只要有70对健康夫妇生下健康的孩子,那么他们的后代就能够经历一万多年的演化,而不会因为近亲繁衍而灭绝。
这当然是理论上的最低人口数量,在文明进化过程中,还需要更多人参与文明重建。在农业社会或许还不需要太多人,但是如果想进入工业社会,最少还需要上万人的协作。
在人类进化上万年历史进程中,绝大部分时间都处在原始的采集社会,这种低密集人口,让文明进程很难往前推进。如果我们把人类文明演进缩短为一天的时间,那么进入现代文明社会也就是一天当中的几秒钟。所以没有足够的人口聚集,人类社会不但不会向前演进,甚至还有可能向后倒退。
大家可以试想一下,如果人类文明重新走一遍,就像每个人都要把小学、初中、高中读一遍一样,会不会是相同的课本,相同的考试题呢?
或许我们可以把人类第一次工业革命发展到极致,也就是蒸汽朋克当中的世界,货车、汽车、飞艇都是以蒸汽为动力引擎,甚至我们身边的手机、电饭煲、冰箱等电器也是以蒸汽为动力。和今天能源结构不同,或许我们可以在手机当中塞入木炭,为手机提供一天所需的能量。
二战期间,为了应对石油短缺,人们采用气化的方式,获取动力能源。我们知道木头受热会产生可燃气体,当这些可燃气体遇到空气当中氧气的时候,就会产生火焰。如果把木材进行干馏,也能够为发动机提供燃料,这种燃烧效率要比直接烧木材要高很多。在二战时期,德国大众生产了50多辆用木材作为驱动动力的虎式坦克。
很多人在年轻的时候,从来没有思考过死亡,当身边的亲人突然离世的时候,自己就突然不知所措。同样,我们可能从来没有思考过,世界末日之后,我们该如何生存下来,以及如何重建我们的文明。
当然重建文明非常复杂,不可能三言两语能够概括。路易斯·达特内尔的《世界重启》是一项非常有意思的思想试验吗,当我们用世界末日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的时候,会发现哪些东西是我们人类文明底层的东西,大到发动机,小到日常用的塑料,都是人类文明智慧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