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在平常吃的东西里挺重要的,老早以前人类就碰着糖了,不过那会子没糖这个说法,人得糖主要是从瓜果跟蜂蜜那儿来。唐宋的时候,中国南方能从甘蔗里弄出蔗糖(红糖)来,真正的白砂糖头回出现是在明代,明代就会靠着把控火候跟时间长短提炼白砂糖、红砂糖、冰糖了,等到了清代,制糖的手艺已经很老练了。早先的白糖都是从甘蔗里搞出来的。
年,德国普鲁士科学院的院长A.马格拉夫最先察觉到甜菜里有糖。他的学生F.C.阿哈德在年培养出了块根很大、根里糖分比较高的甜菜新种类。年,全球第一座甜菜制糖的工厂在德国建成。19世纪初期,法、俄等国家接连推动了甜菜制糖工业的发展。
哈尔滨市阿城区有个阿城糖厂,是年建的,投资人是波兰的柴瓦德夫,这是咱国家头一个机制糖厂。日俄战争那阵儿,有个波兰籍士兵在哈尔滨阿城养伤,他觉着阿城特适合种甜菜,就跟在波兰开糖厂的爹联系,说了想在阿城办糖厂的打算,他爹很快就同意还支持了。那会儿中国北方的白糖都得从南方产蔗区来,路远,运输成本老高了,运到北方价钱能翻好几倍。他从波兰弄来些种子,让周边农户种,咱中国农民给这菜起了个东北名,叫甜菜疙瘩或者甜萝卜。
糖厂建在中东铁路边上阿什河西岸那儿,离阿城火车站南就多米远。(为啥选这儿呢?因为制糖得用好多煤炭,挨着铁路,运煤方便)年厂子建好了,总共占了平方米的地儿,盖了四座两层楼,还有两处砖瓦房,加起来有62间。柴瓦德夫拿万卢布注册,公司搞股份制经营,是俄国沙皇下令批准成立的“阿什河精制糖股份公司”,公司里多数职员是波兰人,干化学技师、农业技师、机械技师的活儿。干活的一线工人是中国人,人最多的时候有多人呢,夏天检修的时候还临时雇50到80个中国工人。
阿城制糖厂的设备是从波兰、德国以及俄国来的。东北的甜菜一年就收一季,通常在10月下旬上冻前收,这样一来,工厂就只能在11月到次年2月进行生产。生产旺季时,一天24小时不停,工人分白班、晚班轮流干活,那时候工厂亮堂堂的,机器响个不停,每天能处理差不多吨甜菜。生产的砂糖主要往俄国西伯利亚卖,精白糖主要往哈尔滨和中东铁路沿线的地方卖,阿城制糖厂的白糖价格比从南方运来的蔗糖低一半,所以卖得特别火。
甜菜制糖得经历好些工序,像清洗、切丝、提汁、清净、蒸发、结晶、分蜜、干燥啥的。先得把甜菜预先处理好,这活儿在收购前就得让农民干了,把甜菜上的泥土、菜梗啥的多余东西弄掉。接着在工厂洗两回,洗完切丝弄出渗出汁,用水当溶剂,把甜菜里的糖分充分弄出来,完了再清净,尽量把非糖的杂质给去掉。最后就是糖汁的浓缩跟结晶这程序了,还得用高炉给烘干。
年到年那阵儿,糖厂来回倒手,让波兰人、法国犹太人、美国人、日本人都给经营过,最后归人民了。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受市场经济影响,糖厂差不多就停产了。年11月12号,阿城糖厂正式破产。这可是中国头一家甜菜制糖厂,也是上个世纪20年代到90年代咱国家最大的甜菜制糖厂,它从风光到没落,着实让人觉得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