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夏小忧
你幸福吗?前几天,接女儿放学回家的路上,她突然问了我这个问题,坦白说,从小到大还没被人问过幸不幸福,一时竟然不知如何回答。
我反问她:“那你幸福吗?”她立马回答道:“幸福啊,我们老师说幸福就是开心的意思,我今天在幼儿园玩了很多玩具,和好朋友说了悄悄话,对了,还学到了新本领,当然幸福啦!”
看着她幸福洋溢的小脸,我明白了:孩子的幸福就是这么简单!但反观我们大人,恐怕能够自信地说出“我很幸福”的人屈指可数吧。看看我们身边:独自带娃的年轻妈妈、被迫的上班一族,留守农村的空巢老人......
似乎每一个面孔都被烙上了“我不够幸福”的字样。
也常听到不解的声音:现在的生活条件比以前不知道好了多少倍,怎么也没觉得比以前幸福呢?反倒是常常觉得累,觉得过年没年味,觉得被周遭的一切裹挟着前行......
是啊,生活条件变好了,为什么幸福感却反而匮乏了?想到这里不免好奇:全世界最幸福的人住在哪里?这里的人是怎么生活的?他们的幸福哲学可不可以被借鉴?
参考联合国发布的“全球幸福指数排行榜”,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家非芬兰莫属,这个北欧国家已经连续四年蝉联“全球幸福指数排行榜”榜首,不仅是芬兰,北欧其他四国(丹麦、瑞典、挪威和冰岛)也全都跻身前十!
北欧人为什么会这么幸福?被称作“年度生活哲学”的小书《幸福的艺术》或许可以帮我们揭开谜底,带我们一窥北欧人的幸福全貌。
作者弗兰西斯卡·科森蒂诺是一名北欧国家研究专家,她曾多次游历北欧各国,这本书就是一趟途经瑞典、丹麦、挪威、芬兰的北欧之旅,当然,更是一趟幸福之旅。
一、让“慢”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跟我们普遍推崇的“快节奏”“高效”“分秒必争”不同,北欧人更热衷于享受“慢生活”。
拿芬兰人来说,他们几乎人人都有自己的小木屋,这个小木屋往往会离家几个小时路程,既不通电,也不安装暖气和电视机,芬兰人会在小木屋里听收音机、锯木头、蒸桑拿,如此度过一段最惬意的休闲时光。
瑞典人也是,他们推崇“与喧嚣的人群保持距离”,适当脱离社交媒体,尽可能地把时间留给自己,在这段时间里,可以亲手制作一些东西,种一棵树也好,品一杯酒也行,总之就是过一种不浪费自然资源的可持续生活。
除此之外,北欧人的出行方式更是将“慢”演绎到了极致。据说,短短20年,丹麦的自行车流通量增长了将近70%,更夸张的是,到现在为止,这个高度现代化的国家只有1/4的居民拥有汽车。
因为在北欧人看来,开车太快,步行太慢,骑行则刚刚好,两个轮子的出行方式让他们感到安全、轻松、自然、随意。
什么都力求“更快”的我们,是时候放慢脚步了,慢一点,或许就能离幸福更近一点。
二、注重生活品质,提升幸福感
以前只觉得,“北欧”风格的设计、家具很美,看了《幸福的艺术》才知道,北欧人是将美
刻进了骨髓,融入到了日常,这样设计出来的东西如何能不打动人?
丹麦设计师芬恩·朱尔就曾说过:“美丽的东西不一定能够给予你幸福感,但那些丑陋的一定会削弱你的幸福感”。所以,北欧设计师们设计产品的过程,其实更是创造美、制造幸福的过程。
就说最稀疏平常的物件——椅子。对于一个普通设计师而言,椅子就是椅子而已,但对于北欧人来说,一把好的椅子不应该只是一个物件,它理应有自己的灵魂和特点,它应该能给人带来幸福感。
当然,北欧对设计的“苛刻”不是近几年才有的,早在20世纪30年代开始,北欧就秉承着“好的设计应当永不过时”的理念,正是怀着这样的决心,北欧设计师们才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经典,譬如:
贝斯特莱特灯、水晶涟漪玻璃杯、阿尔托花瓶、玛格丽特碗、拉米诺扶手椅......
想要提升幸福感,不妨从提升生活品质开始,美的物件,无论大小,都能为我们的幸福添砖加瓦。
三、美食相伴,日子再苦都能泛出甜
给你一片面包,你能DIY出多少种吃法?一、二、三......别数了,光做成三明治,丹麦人就能做出几十种不同的口味!
别以为只是简单的将食材搭配成几十种样式,要想做出一份地道的丹麦三明治,原材料首选虾、烟熏三文鱼、煮鸡蛋、发酵鲱鱼和莳萝。配料则可以择李子、甜菜、茴香、芦笋、橙子片和樱桃。
食材简单一点,可以选择沙丁鱼、蔬菜和萨拉米香肠为原料;想要高级一点,则可以选用鱼子酱、龙虾等食材。
虽然鱼子酱、龙虾不是天天都能吃得起的,但鲽鱼小虾三明治、虾酱吐司、三文鱼汤、瑞典肉丸、布利尼饼等,却是北欧人餐桌上的常客。
为了记录美食相伴的日子,芬兰的赫尔辛基还会在每年的一月,举办荞麦煎饼周,以此慰藉人们“即便是在最寒冷、最黑暗的日子,美食和快乐依然陪伴着我们”。
不仅如此,北欧人还会随着季节的更迭、风景的变换烹饪不同的美食,足以见得,生活的仪式感是多么重要。所以,无论什么时候,都别亏待自己的胃,只要有美食相伴,再苦的日子都能泛出甜。
这场北欧之旅,虽然短暂,却意义非凡,它让我意识到:真正让北欧人幸福的不是“北欧”本身,而是北欧人的生活哲学。
读懂《幸福的艺术》,便读懂了“幸福”二字,幸福也将不请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