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来到福州,第一次品尝到真正的福州美食。说实话,做为北方人,由于地域性的差别,有的美食吃起来让人流连忘返,比如上了《舌尖上的中国》的福州鱼丸、海蛎煎就超级好吃,但有的美食却吃的有点儿不太习惯,不习惯的原因是,有很多福州菜是甜的……
来到福州,才知道福州话里不怎么讲“吃”,讲的是“食饭”、“食酒”、“食茶”。福州人认为食是大事,当然我们人类都是“民以食为天”的,只是福州人用“食”来表达对美食的欣赏和崇敬,我们普通人通常所说的“吃”,则主要是表达“填饱肚子”的意思。
福州鱼丸,好吃的不得了!
来福州的晚上,我们在“三坊七巷”里和它的对面“明达美食街”里,都品尝到了这种当地著名美食——鱼丸。福州鱼丸是富有福州地方特色的小吃之一。鱼丸店主跟我们介绍说,鱼丸具有天然、营养、保健的特色。当然对于店说的这些,我一时半会儿倒是感觉不到,但这种鱼丸的口感却让我“吃过不忘”,鱼丸筋力很足,大大的个头儿,色泽洁白玲珑晶亮,质嫩滑润清脆,富有弹性,里面藏着海鲜,因而味道鲜美。
店主告诉我们,福州鱼丸是以鱼肉做外皮的带馅丸子,选料精细,制作考究,皮薄均匀,色泽洁白晶亮,食之滑润清脆,汤汁荤香不腻。鱼丸的主要食材是外皮选用鳗鱼、鲨鱼或淡水鱼剁茸,再加上甘薯粉淀粉搅拌均匀,再包上猪瘦肉或虾等做成的馅,这样鱼丸就大功告成了。
说起鱼丸,在当地还有一个传说呢!说是在古时候,闽江之畔有个渔民,一天,有位商人搭他的船南行经商,船出闽江口,进了大海,正遇台风袭击。船入港湾避风时,不幸触礁损坏。修船耽延了时间,粮断了,天天以鱼当饭。商人叹道:“天天有鱼,食之生厌。能不能换换别的口味?”船妇说:“船上粮已断,唯有薯粉一包。”心灵手巧的船妇便把刚钓到的一条大鳗鱼,去皮除刺,把鱼肉剁细,抹上薯粉,制成丸子,煮熟一尝别有风味。
事后,这位商人回到福州,便在城里开设一家“七星小食店”,特聘这位船妇为厨师,独家经营“鱼丸汤”。刚开始,他家小店的生意并不太好。一天,一位上京应考的举子路过此店就餐,店主热情款待,捧出鱼丸。举子食后,颇觉味道极美,便题赠一诗:“点点星斗布空稀,玉露甘香游客迷。南疆虽有千秋饮,难得七星沁诗脾。”从此,福州鱼丸便声名大振……
福州海蛎煎,一盘子都不够我自己吃
“海蛎煎”是我这次到福州来吃到的最美味的美食了。说起海蛎煎,这里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呢!故事说的是在公元年时,荷兰军队占领台南,泉州南安人郑成功从鹿耳门率兵攻入,意欲收复失土,郑军势如破竹大败荷军,荷军在一怒之下,把米粮全都藏匿起来,郑军在缺粮之馀急中生智,索性就地取材将台湾特产蚵仔、番薯粉混合加水和一和煎成饼吃,想不到竟流传后世,成了风靡全省的小吃。
还有就是,海蛎煎据传是一种在贫穷社会之下所发明的一种创意料理,是先民困苦,在无法饱食下所发明的替代粮食,是一种贫苦生活的象征。闽南,台湾,福州、潮汕三地基本同根同源,在台湾它最早的名字叫“煎食追”,是台南安平地区一带的老一辈的人都知道的传统点心,用加水后的番薯粉浆包裹蚵仔、鸡蛋、葱、香菜等食材,然后一煎,就成了这道美味……
福州“破店”蹄膀,我喜欢吃带皮带肥肉的部分
“破店”称得上福州当之无愧的老店了,没来福州之前我就知道,而猪肘子(当地人叫蹄膀)是破店的招牌名菜。所以到了福州后,我的伙伴萃萃就领着我们找到了这家店。这家店的服务员还振振有词的说:“蹄膀因破店而生,破店因蹄膀而红!”的确是这样,“蹄香满巷,食客如潮”,来晚了店里就没有位置了。
破店的蹄膀是红烧的,用白色特制陶瓷容器装着,下面还有酒精块燃烧加热。所以越炖越烂,油脂融出,大量胶质保留在肉里,看起来就特别的爽。软烂嫩滑的猪肘子一口下去并不会有油腻感,反而让人觉得酱香汁浓,肉香弥漫在口中,在口腔里粘粘的,吃上去的感觉真是舒服极了,必须用手工给点个大赞!只是我始终有一个疑问,我和我的伙伴们为什么总是叫它“炖猪蹄子”呢,明明是猪肘子做的嘛!
福州肉燕,到福州后第一天早晨就吃到的美食
肉燕,别名扁肉燕、太平燕、扁食,喻意平安吉祥,在福州节日和婚宴上必不可少一道菜肴,是福州的特色小吃之一,蒸、煮两相宜。
相传,早在明朝嘉靖年间,福建浦城县有位告老还乡的御史大人,家居山区,吃多了山珍便觉流于平淡。于是,他家厨师取猪腿的瘦肉,用木棒打成肉泥,掺上适量的蕃薯粉,擀成纸片般薄,切成三寸见方的小块,包上肉馅,做成扁食,煮熟配汤吃。御史大人吃在嘴里只觉滑嫩清脆,淳香沁人,连呼“大妙”,忙问是什么点心,那厨师因其形如飞燕而信口说“扁肉燕”。后扁肉燕与鸭蛋共煮,因福州话里鸭蛋与“压乱”、“压浪”谐音,寓意“太平”,所以肉燕就又有“太平燕”的名字。
还有,肉燕也是福州风俗习惯中的喜庆必须有的菜。当地人跟我们说,福州人逢年过节,婚丧喜庆,亲友聚别,必须要吃肉燕也就是“太平燕”的,主要是取其名字中的“太平”二字,寓意“平安”并顺便求个吉利,所以当地人有“无燕不成宴,无燕不成年”的说法。
福州芋泥,好吃到“放不下筷子”
芋泥也叫芋茸,是福建省闽菜中的传统甜食之一,以芋头煮熟捣烂加红枣、樱桃、瓜子仁、冬瓜糖、白糖、桂花和熟猪油等辅料制成。此菜香郁甜润,细腻可后,是闽菜的传统甜食之一。每当宴席接近尾声时,上的最后一道“压轴”菜,通常都是芋泥。我们这次在福州,好像餐餐几乎都有这道菜,虽然这道菜是“甜口”,但我却超级爱吃。
关于这道菜还有一个传说呢,忘了在餐桌上是谁讲的了。说是当年林则徐赴外国使节的宴会时,看见冰淇淋上冒着白烟,误以为是热菜吹了吹,这个举动被当作那场宴会上的笑柄。过了些日子,气不过的林则徐在回请外国使节的宴席上端出芋泥,外国人们想都没想拿起勺子就狼吞虎咽起来,哪知道上面淋的是滚烫的猪油,最后落了个一嘴泡……哈哈!
听说,芋头里面含有一种叫“黏液蛋白”的东西,可提高人体机体的抵抗力。芋头为碱性食品,能中和体内积存的酸性物质,调整人体的酸碱平衡,产生美容养颜、乌黑头发的作用,还可用来防治胃酸过多症。芋头中含有丰富的黏液皂素及多种微量元素,可帮助机体纠正微量元素缺乏导致的生理异常,同时能增进食欲,帮助消化,抗癌防癌。芋头里这么多有用的好东西,看来以后得多吃芋头了。
吃不大习惯的福州“甜菜”
这两款菜我已经叫不出名字了,但这两款菜品的色泽特别好,看上去非常有食欲,食材选择的也是非常有讲究,但我分别只吃上了“一筷子”就不想再吃了,因为这两道菜太甜了。做为北方人,很少吃这样“甜中带咸”的菜的。伙伴们说,这种菜当地人是超级爱吃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就养成了不同的饮食习惯,我对此真是服气了,哈哈!
关于福州菜
在福州住的这些日子,品尝到了好多菜,有的经常见到,有的却没有。听说福州菜属于闽菜分支菜系,为闽菜一大主流,闽东风味,味道偏淡、酸、甜。福州人尤其重视汤的烹制,在福州用餐时,当地人对我们北方人吃饭很少有汤感到难于理解,她们说,吃饭没有汤怎么吃啊?不过话说回来,福州的汤也真是确实好喝,素有“一汤十变”的说法儿。
福州菜常用的典型调味料有虾油、红糟等。传统福州菜常以虾油取代食盐和酱油等作为咸味调料进行烹饪,注重清淡、鲜香的特点也决定了福州菜极少使用像辣椒一类的辛辣调料,尤其是没有辣椒,我对这一点十分不习惯,菜品中如果没有辣的参与,我才是难于想象的。
这次来福州,有一道著名的菜我们“大V说福州”美丽福州小分队没有吃到,但文化福州小分队却吃的“嘴满肚满”的,这道菜叫“佛跳墙”,伙伴们还拍了好多“佛跳墙”的制作过程照片。说是这种菜要把几十种原料煨于一坛,既有共同的荤味,又保持各自的特色,吃起来软嫩柔润,浓郁荤香,又荤而不腻,各料互为渗透,味中有味,营养价值极高,同时还有补气养血、清肺润肠、防治虚寒等功效。唉!馋坏我了,下次有机会再来福州,一定是要品尝一下的。
王刚——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摄影达人、旅行达人、专栏作家、旅游博主、新浪头条作者、秒拍签约旅行达人、途牛大玩家、《旅游纵览》杂志签约摄影师。入驻今日头条、搜狐、一点资讯、新浪看点、百家号、网易号、企鹅号、凤凰号、百度旅游、QQ公众平台等自媒体。河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秦皇岛市摄影家协会常务理事。企业经营管理实际操作性讲师、ISO国际质量管理体系内审员。秦皇岛某矿业公司总经理、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