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荷兰的马克·波斯特博士,他有一个响亮的抬头——干细胞人造肉之父。
如果人类即将面临一场末日危机,而一块人造肉可以拯救世界。
在波斯特博士的逻辑里,人类吃肉是会毁灭地球的。
他是这么推演的:
等到本世纪结束,全球人口将超过亿,和上世纪60年代相比,已经翻了3.4倍。
那当然人多了,人吃的肉也就多了。
近百年的工业化畜牧养殖拉低了肉制品的消费门槛。
另一边,世界经济腾跃,大家都吃得起肉了,这一降一升,预计到年,全球肉类的消耗量将会增加一倍。
肉制品需求野蛮生长,生产也紧随其后。
在环境的资源头上暴扣。
波斯特博士说:传统畜牧业生产肉类的环境成本那是相当高,陆地上大约养了亿头牲畜,它们光是打嗝放屁产生的温室气体,就占了全球排放量的14.5%。
过去的40年里,全球平均气温一度上青天,海平面年年踹翻记录天花板,什么极端气候也只道是平常。
打嗝放屁产生温室气体也就算了,养殖这些牲畜不仅大量占用了土地资源,水资源消耗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占用环境资源也就算了,关键是以土地与资源利用效率来看,饲养动物来生产食物也是非常没有效率的。
畜牧业用了全球80%的农地,却只生产了18%的热量与37%的蛋白质。
资源利用率低也就算了。这些年,为了压缩成本,集约化动物饲养,成为了工业化畜牧业的主流。
牲畜的饲养环境逼仄拥挤,为人畜共患病的传染提供了温床。
不仅动物们活着难受,人类自己的肉制品安全也要打个问号。
有没有一种可能,人类放弃吃肉呢?
只能说可能性不大。
从社会生物学角度来说,人类就是天生嗜肉的物种,素食主义只代表个体对基因设计的一种偶然性的突破。
人类,就必须找到一种,环保又道德的供应肉类方法,来抵御这场末日危机。
于是,年,天空一声巨响,人造肉闪亮登场。
为什么人造肉能拯救世界呢?
因为人造肉既能让全世界吃上肉,又可以不增加环境负担和动物痛苦。
人造肉通过细胞农业培植出来,你给我一颗细胞,我能还你两斤牛肉。
波斯特博士曾经算过,如果拿一头牛的肉量充当样本,理论上可以体外繁殖2万吨的人造牛肉,差不多抵得上40万头牛身上的牛肉了。
如果这项技术投入商业化,地球上就不需要那么多牲畜。
这就从根源上解决了,由牲畜养殖引起的全球变暖、资源危机、食品安全、动物福利等一系列工业文明流行病。
一位不知名的前辈彼得·帕克曾经说过: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早在年,谷歌创始人谢尔盖·布林就对人造肉概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在一众相关领域的科学家中,选中了波斯特博士进行项目资助。
拿到投资以后,波斯特博士大展拳脚,开始造人造肉。
他首先想到的是人造肉应该是个什么肉呢?
牛肉,准确的来说是牛肉汉堡排。
理由也很直白,牛肉汉堡更符合美国的饮食习惯,由碎肉组成的汉堡排基础上没有那么难。
当然最重要的是能够降低投资人谢尔盖·布林的接受成本,也为日后人造肉商业化埋下伏笔。
顺便恰好传统牛肉还是环境成本最高的肉。
确定好形态以后,就要进入生产环节了。
制造一块人造牛肉,拢共分三步,活检、培植和加工。
虽说是人造牛肉,但最初的样本细胞还得从牛身上取下来。
波斯特博士原计划是从比利时蓝牛,也就是下面壮士身上噶一条骨骼肌下来。
奈何在欧盟,活体割肉被认定为动物实验。
为了避免项目延期,波斯特博士只好把牛宰了再去养。
拿着骨骼肌分离出肌卫星细胞,这些细胞在生物体内负责修复的工作。
当肌肉受损时,肌卫星细胞就会繁殖,补上空缺。
细胞样本有了,就相当于有了受精卵,接下来就得找个“胎盘”把人造肉生下来了。
而人造肉的这个“胎盘”学名叫做胎牛血清。
需要找一只怀孕的母牛,从它体内解剖出胎牛,再从胎牛血液中提取出血清来。
还没进实验室,都死一家三口了。
有媒体朋友问波斯特博士,这些拿来献祭的动物怎么算呢?
波斯特博士说:这都是为了达成愿景,所要做的必要牺牲。
继续看下一的培植环节。
将提取出的肌卫星细胞与胎牛血清放置在生物反应器,也就是子宫里。
里面的胶原蛋白网支架上,带着细胞旋转跳跃不停歇,开始缓慢又短暂的生长。
第1个细胞要30个小时才能分裂成2个,再过30个小时就会增值8个、16个、32个细胞。
这期间波斯特博士还开了小灶,投喂一些氨基酸、糖来长身体,顺便来几下电击,刺激肌肉收缩。
三个月以后,最初的30个样本细胞繁殖出数十亿个细胞,细胞逐渐长成重达克的肉束,分量足够多一块汉堡排了。
只是外观上看和正经的汉堡排像是有生殖隔离的两个物种。
所以波斯特博士继续搞第二次加工。
经过多次试错,他终于把2万多条肉束,组装成了圆饼的样子。
接着他又抹了点藏红花和甜菜汁,一顿操作下来,有八分像汉堡排了。
了解完人造肉诞生的全过程,开始关于人们对人造肉的评价了。
首先看到了部分尝过人造肉的“消费者”,说人造肉既昂贵又不好吃。
奥地利食品研究员汉尼·鲁特兹勒就说:我希望这种牛肉的质地更柔软一点。这种牛肉的口感与普通牛肉接近,但没有普通牛肉多汁。
波斯特博士也曾经在公开场合承认,真正的肉味道是很复杂的,大约有多种的肽和芳香烃,而人造肉顶多是一块蛋白质坨坨。
不好吃也就算了,关键人造肉的造价还不便宜,每公斤万美元,光做一个汉堡排就得33万美元。
学者们也对人造肉颇有议论。
首先,学界对人造肉的概念界定并不是食物,而是“本体未定义物”。
那么人造肉到底是活着的死物,死了的活物?还是未出生的生命体?
其次,人造肉真的能保障动物福利吗?
如果未来餐桌上摆满人造肉,一般的牲畜会不会因为不再有食用价值,而被人道消灭?
最后,人造肉真的环保吗?
相关的领域太多的谎言。
垂直农业曾经也说它环保,说它占地面积少,用传统农业1%的用水量,产量却能达到到倍,在全球人口激增的情况下,能够保障食物供应,缓解饥饿问题。
但现实却截然相反,垂直农业依赖的led光照,消耗电能间接产生的碳足迹,达到了传统农业的十倍。
那么宣称环保的人造肉会不会又重蹈覆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