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菜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不会变色的蜥蜴不是好变色龙
TUhjnbcbe - 2020/9/28 16:10:00

在我毛还没长齐的时候有一部叫《侏罗纪公园》的电影上映了,其震撼的视听效果带来的轰动效应丝毫不亚于后来的《阿凡达》,这也是恐龙这类生物第一次走进大众的视野。

从年第一部里轻易把轿车掀翻的霸王龙到年第5部续作里作为战争机器被培育出来的转基因恐龙,《侏罗纪公园》系列电影的每一部都给我留下了无法磨灭的深刻印象,20年前我就总幻想霸王龙粗糙的皮肤摸起来会是怎样的手感,或是当那些动辄数十米长的蜥脚类恐龙站在眼前会是怎样的震撼。

直到今天,在我众多不切实际的愿望中排第一的仍然是穿越回爬行类统治世界的史前世界去被爬行类统治。

从恐龙灭绝至今已有万年,从19世纪人类第一次发现恐龙化石至今也已过去将近年。近年来越来越多化石的出土也让我们对恐龙这个种群有了更全面的认知,其中不少发现相比曾经可谓是颠覆性的,比如现存的生物中和恐龙最有资格攀亲带故的是鸟类而非蜥蜴等爬行类,你今天中午吃掉的*焖鸡和亿万年前的窃蛋龙同属于手盗龙类这一进化分支,甚至霸王龙体表也很可能覆盖着羽毛,外形像是只巨型老母鸡。

↑你告诉我这是如今能看到的最接近恐龙的玩意儿?抱歉我不能接受。

作为众多心怀“恐龙梦”长大的男孩之一,主观上我一直不愿意承认鸟类和恐龙能划上约等号,毕竟一种是自己心中所向披靡的远古时代霸主,另一种是站在枝头叽叽喳喳见人就跑的胆小生物,落差太大。

不仅是我,在恐龙化石最初被发现并命名的时候,19世纪的古生物学家就犯了一样的主观主义错误,Dinosaur一词就来源于希腊文的“恐怖的蜥蜴”,毕竟仅从骨骼上来看,它们长得和蜥蜴是那样相似。不过也所幸前辈们因姿势水平有限而犯了这个小错误,不然恐鸡恐鸭恐鹌鹑这样的名字恐怕是要遗臭万年。

↑怀揣着“恐龙梦”,多年后的我也走上了自然爱好者这条漫漫长路,想遇到恐龙自然是不现实的事,所以这些年我一直把对恐龙的情怀转移到另一种外观更像恐龙且在广东相当常见的爬行动物——变色树蜥头上。

↑作为森林面积并不大的城市,珠海的爬行动物种类和数量都谈不上丰富,常见的就那么几种,其中白唇竹叶青基本只在夜间出没;蓝尾石龙子太过机警以致几乎无法近距离观察;南滑蜥个头太袖珍且总藏在落叶之中。

相比之下,变色树蜥就显得亲民得多,不仅分布广泛而且数量众多,在村头巷尾遇见它们也不是什么稀罕事,最最关键的是这家伙不怎么怕人,只要你的动作足够慢,在半米的距离上和它们大眼瞪小眼瞪上个老半天也是很容易的事情。

↑变色树蜥,这个名字给很多同学带来了严重误导。很多次在

1
查看完整版本: 不会变色的蜥蜴不是好变色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