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绍振教授曾指出,经典文本结构并不是单层次的,至少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显性的,是按时间、空间顺序,将外在的、表层的感知连贯,包括行为和言谈的过程。学生可以一望而知。第二个层次是隐性的,是作者潜在的“意脉”变化、流动过程。不但是普通学生容易忽略的,就是专家也每每视而不见的。第三个层次是文体风格,有着更为深邃的内涵。[1]《变色龙》的文本结构亦是如此。第一个层次是显性的,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小狗咬人事件的过程及其表现的多变性格。第二个层次是隐性的中层。“变色龙”可由个体变为群体,不仅仅是奥楚蔑洛夫,还有巡警、赫留金及围观的人。这些人是潜伏着的“变色龙”,只要时机成熟他们也会华丽转身为“变色龙”。第三个层次是隐性的深层。表现为作者以何样的言语形式刻划人物形象,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刻划人物形象。
孙绍振教授说:“阅读是阅读主体和文本主体之间由浅到深的同化和调节。而自发的主体图式,只能同化文本显性的表层,其封闭性使它难以触及隐性的中层和深层,而进入文本结构的深层。”[2]面对《变色龙》文本结构的三个层次,我们该如何引导学生从文本浅层一步一步走向文本深层呢?
一、调查学情,调整教学生成目标要深入文本结构深层,必须要调查学生的学习起点,了解他们读到文本结构的哪一个层次。教学《变色龙》前,我让学生谈谈对哪个人物最感兴趣及理由是什么。大多数学生对奥楚蔑洛夫饶有兴趣。学生能大致说出他的性格特点,但较为模糊、抽象;少数学生受《孔乙己》的影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