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账号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账号
提到变色龙,大家对他们的基本印象都是:
会变得花花绿绿,走路很慢,抓苍蝇,生活在热带雨林······
打住,今天要说的这个家伙也是个变色龙,不过可能有颠覆三关了。不少人应该听说过这个家伙~纳米比亚沙漠变色龙,不过他还有一个大家更熟悉的名字——纳曼卡避役。
纳曼卡避役学名Chamaeleonamaquensis,是避役属的成员,和高冠亲缘关系比较紧,但分布地区却差得老远。纳曼卡主要分布在非洲南部和西部,尤其在在纳米布沙漠中特别常见。除此之外他们在南非的西开普和安哥拉南部也有分布。
说到这就要划重点了~这些地方可不是郁郁葱葱的雨林,而是鸟不拉屎的荒漠,极少见到的植被也是有低矮的灌木,有时候连灌木都见不到,除了沙子就只有沙子了···这也最终导致纳曼卡不会想起他表色龙一样一天天挂在树上,而是改成了地栖,用于抓握树枝的小手也改成了抓握沙丘的脊线。
不仅如此,这些家伙更不会想起他变色龙一样有着极高的失水率,稍有问题就脱水而死,每天都要大量饮水。纳曼卡避役湿水率极低,长期时候在干旱半干旱环境,让他们比那些生活在雨林中的变色龙“耐操”了许多······
纳曼卡是非洲南部最大的变色龙之一,成体可以达到25厘米左右。不要觉得25厘米不大,要知道它的尾巴比身体短得多,并不和别的变色龙一样体长全靠尾巴···这也是因为他们放弃了树栖,不需要长尾抓握及保持平衡。
它们有着巨大的背棘,纵向排列在尖盔在头的后面,但却没有其它避役属成全基本都具备的特点,枕叶。恐怕也是因为多余的零部件会提高失水率说以干脆不要了吧···虽然纳曼卡也能改变体色,但他们的变色能力实在是太垃圾了,通常都是灰色或棕色为底色,身上有一些暗斑,搭配*色或红色的条纹。
想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生存下来,纳曼卡避役肯定要有些独特的本事。它们可以通过鼻腺排盐及杂质,从而减少排尿频率,防止身体失水。大多数时间他们都躲在地下,那里温度较低,湿度也比地表高,而离开洞穴后,他们还可以利用自己的体色来帮助控制温度,在凉爽的早晨变黑,颜色浓重,以更有效地吸收热量,然后在白天热的时候变成较浅的灰色,反射强烈的日光,或者同时显示两种颜色,向阳的一面为浅色而另一面背阴,则为深色。
由于生活的地方几乎什么都见不到,所以纳曼卡避役只能见什么吃什么,只要差不多能进嘴他们都要试一试,昆虫对他们来讲简直小儿科,这些家伙小蜥蜴,小蛇都不放过,甚至还有人观测到他们捕食幼体角蝰······一旦招惹了大块头自身难保,他们也不会坐以待毙,和其他变色龙不同没纳曼卡避役的行进速度超快,遇到危险跑起来,还真不太容易追上他······
这些家伙和鬃狮差不多,全年都可以繁殖,一年可以下三窝蛋,一窝20枚左右,需要接近天才可以孵化,幼体出壳后,他们的爹妈就基本调养好可以开始新的一轮啪啪啪了···可能是在沙漠里太无聊,也只有这项活动了······
淘宝搜索店铺:
爬行天下宠物用品销售总店
总有一款是你需要
往期精彩内容回顾戳这看:施氏侏儒凯门,可爱的小尖嘴儿
戳这看:或许主流宠物圈已经住到我们这个小行业了~受邀出镜《宠业者说》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购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