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外:寒假、春季课表已发,本周六开始报名。
分享正能力,传道授业解惑。转发有单独资源奉送。
太原郝老师语文博雅书院,致力于初、高中语文教学辅导,提供优质学科资源,辐射太原南、北、西
欢迎
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百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全词从远近、俯仰以及视觉、听觉、嗅觉等角度写景,写了林、山、竹、墙、蝉、草、池塘等七幅画面,容量之大,堪称妙笔,但这些景物聚集在一起,透露出一派幽狭繁杂的气氛,透过幅幅画面,我们可以隐隐地看到诗人那种百无聊赖、自寻安慰、无可奈何的心情。这一心情的表现不是直抒胸臆,而是借助于自然景物表现出来的,这就是借景抒情的手法。
小松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小松刚出土,的确小得可怜,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掩没在“深草里”。但它虽小而并不弱,在“深草”的包围中,它不低头,而是“刺头”──那长满松针的头,又直又硬,一个劲地向上冲刺,锐不可当。那些弱不禁风的小草是不能和它相匹敌的。小松原先被百草踩在脚底下,可现在它已超出蓬蒿的高度;小松尚幼小,和小草一样貌不惊人,如能识别出它就是“凌云木”,而加以爱护、培养,那才是有识见,才有意义。然而时俗之人所缺少的正是这个“识”字,故诗人感叹道:眼光短浅的“时人”,是不会把小松看成是栋梁之材的,有多少小松,由于“时人不识”,而被摧残、被砍杀啊!读到这里,我们会发现这首诗名义上写不为人识“小松”,实际上在写人,写“小松”初长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大树,反映出作者对人才出身轻微而终成大业的思考,批判了世人以身世取人的浅陋目光。诗人杜荀鹤出身寒微,虽然年青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帝里无相识”(《辞九江李郎中入关》),以至屡试不中,报国无门,一生潦倒。这埋没深草里的“小松”,不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吗?诗人通过描写“小松”坎坷的经历描写,表达了对人才成长的思考。这种写法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总之,辨别二者的区别要注意这两组概念,一是“景”与“物”,一是“情”与“志”,写景就是为了抒情,咏物就是为了言志。只要反复对比琢磨,区别还是很明显的。
2.托物言志、借物抒情、以物喻人的区别。这几种表现手法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不是截然分开的。如在《白杨礼赞》一文中,从对白杨树的形象描绘上来看,它具有北方抗日*民的特征,所以用它来指代北方抗日*民,这就是以物喻人;这样描写,在白杨树的形象上自然赋予了北方抗日*民的品质和精神,所以说白杨树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它象征着北方抗日*民及其精神;作者通过赞美白杨树来赞美北方抗日*民,所以又称为借物抒情。当然,它们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首先,从以上的分析来看,提炼这些表现手法时着眼点不同。其次,托物言志、借物抒情、以物喻人的区别在于“志”、“情”、“人”的具体内含不同,“志”强调志趣、追求,针对自己,如《爱莲说》是作者借莲这一形象来表达自己对君子人格的追求;“情”指作者对人对物的感情,多因外物引起,也包括自己的喜怒哀乐,如《荔枝蜜》就是通过对蜜蜂的赞美来表达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的;“人”是对人物形象而言的,如千里马喻人才。再次,象征与其他几种表达方式的区别在于象征具有暗示性,如《变色龙》一文用变色龙象征媚上欺下、见风使舵的沙皇*警,但文章中并没有出现变色龙,它只是一个象征物;再如《海燕》一文,通篇也没有出现象征本体,象征意义暗含在象征体之中。一般地,象征体的象征意义具有约定俗成姓,如红色象征革命,绿色象征生命,橄榄枝象征和平等。当然,我们在使用其他几种表现手法时,也往往赋予了所借之物临时的象征意义,如《白杨礼赞》中的白杨树等。
3.象征与托物言志的区别
(1)象征(“以物征事”的简称)是借助物象来表现某种概念、思想、精神、品德等。如以“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朴素;以“菊”象征高洁与傲霜斗雪的坚强。托物言志是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胸怀心志。
(2)象征分为整体象征和局部象征;托物言志都是整体的。
(3)象征具有文化意义上的不确定性,如“海燕”,说象征“革命者”可以,说象征“春的使者”也可以;而托物言志具有文化意义的确定性,如“梅”、“菊”的意义具有确定性。
(4)象征重在表现事物的客观意义和精神实质;托物言志重在言志,表现作者主观的思想感情。
区分象征和托物言志
象征和托物言志是古代诗歌中经常使用的两种表现手法,各类考试多有涉及。许多同学甚至老师都感到,这两种表现手法非常相似,难以区分。现对这两种表现手法浅析如下:
象征和托物言志都借助某一物象来表述另外的东西,都是把直白的概念或抽象的事理通过具体、可感知的形象表现了出来,使要表达的概念或事理更加形象、鲜明和深刻;都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它们的区别在于:
首先,二者表现的侧重点是不同的。这是象征和托物言志最显著的区别。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事理)、形象(人或物)、精神或品德节操的一种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例如:
宿灵鹫禅寺
杨万里
初疑夜雨忽朝晴,乃是山泉终夜鸣。
流到前溪无半语,在山作得许多声。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描写的对象是山泉,其实它弦外有音,别有深意,意在讽刺某些为官者。据此,请说说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试简要分析全诗的寓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诗表面上写的是夜宿灵鹫禅寺,被潺潺的水声扰得终夜难眠。他本以为是天雨,第二天一早看到天空晴朗,才悟出这终夜不息的水声原来是山泉奔注流淌所致。这次偶然的经历触发起诗人的联想:山泉“在山”时的作声和汇入“前溪”后的“无语”,跟某些习见的为官者非常相似:这些人失意时满怀匡时济世之态,宏论滔滔;一旦得志做官,便全然忘却昔时的抱负,心安理得地做起太平官来。因此,全诗表面上写的是山泉,其实是用山泉象征那些跟山泉相似的某些士人,讽刺含蓄蕴藉,不露声色。
本题答案为:全诗采用象征的手法,用山泉暗指当时的一些士人,未做官时慷慨激昂地评说国事,褒贬人物;一旦得了一官半职,便也学得乖巧起来,缄口不语,与他们先前所鄙视的官僚一样庸碌无为。表达了作者对这类人的讽刺之情。再如: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这首诗描写了失群的孤雁叫唤、追赶雁群的形象,其形可悯,其志可嘉。全诗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诗写的都是孤雁,但我们知道,古人写物,常常言在此而意在彼,就像上文写的“山泉”一样。作者描写的孤雁形象,孤单、失群、漂泊和想念同类;但它又明显不同于“无意绪”的野鸦,虽然失群但仍奋力追赶,毫不放弃。联系杜甫身世,可见写孤雁其实就是写他自己。所以本题答案为:采用了象征的手法,用孤雁来象征自己,表达了对自己颠沛流离的伤感、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以及虽处于困境之中仍勉力追求的思想感情。
与象征不同,托物言志是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个人胸怀心志的一种艺术手法。所谓“胸怀心志”,它明显区别于象征所表现的概念、形象、精神或品德节操,它所表现的是一个人的抱负、理想或追求。例如:
客中初夏
司马光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诗人当时因与王安石*见不合,于是辞官出京,闲居洛阳。请说说这首诗采用了怎样的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全诗前两句写景,表现了四月初夏、雨过天晴时景物的明丽。后两句写的是柳絮和葵花,我们会隐隐感到意有所指。联系题干上的提示,“诗人当时因与王安石*见不合,于是辞官出京,闲居洛阳”,显然,作者是借这两种物象来表明心志的。所以本诗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表明自己不会做随风飞扬的柳絮,(不会随便附和王安石),要像一株向日的葵花那样始终忠贞不二,保持人格。再如:
醉落魄?咏鹰
陈维崧
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老来猛气还轩举,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此际偏思汝。
陈维崧:字其年,号迦陵,江苏宜兴人。身处明清易代之际,家道中落,直到四五十岁,未谋得一官半职,生活贫困不堪。
这首词采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首词题目叫“咏鹰”,上阕咏物而抒怀,先以粗犷的笔墨刻画了苍鹰的高傲、威武;接着由鹰及人,写到自己对往事的追忆。下阕顺上阕驱鹰逐兽的场景直抒胸臆,抒发了自己的牢骚不平;接着表达了自己“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决心;最后一句抒发“立志要像雄鹰搏击狐兔一样,惩奸除弊”的壮烈情怀。所以全诗表面上是“咏鹰”,实则主要是抒怀。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抒发了作者老当益壮,想为国家铲除奸佞小人、建功立业的情怀。
其次,二者表现的形式不同。象征对象征义的表达一般含蓄隐晦,甚至不着一字,任读者咀嚼品味,寻找弦外之音、味外之旨。如《寻陆鸿渐不遇》(皎然):“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诗中对陆鸿渐这个人的思想、个性未提一字,但从“近种篱边菊”却能想到他和陶渊明一样,应该是个具有“秋菊”一样高尚节操的隐士。这里,“篱边菊”即象征暗示了陆鸿渐高尚的节操。再如*巢的《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金甲。”该诗表面上写的是菊花在秋风萧杀、百花凋零之时仍然精神百倍,遍地开放,长安城里到处*金璀璨,清香弥漫。实际上,诗人是以菊花盛开的壮丽场景来象征起义最终胜利,含蓄地表达了推翻唐王朝腐朽统治的必胜信心。
和象征的含蓄隐晦相比,托物言志则会把“志”表现得显豁一些。它常常有提示语或双关语,使人产生联想,既而对其所要表述的“志向”恍然大悟。如《爱莲说》中:“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这一反问、一感叹,分明表达了作者对时下众人爱慕富贵的鄙视和追求高尚脱俗的莲花精神的心愿。又如《墨梅》(王冕):“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全诗前两句写墨梅,后两句表面上虽也写墨梅,但“只留清气满乾坤”显然语义双关,带有“述志”的成分,抒发了作者要像梅花那样高洁、淡雅,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信念。
再次,象征和比喻比较接近,而托物言志与比喻没有关联。象征在许多情况下可以换成比喻的形式来表达,如“山泉就像做官前和做官后表现截然不同的士人一样”“孤雁就像漂泊无依但仍努力追寻理想的诗人一样”,这些说法都是成立的。而托物言志抒发的是“志”,是一种情感,如《客中初夏》,我们不能说“作者就像葵花一样”,全诗表达的是“作者要像葵花那样做的决心”,《醉落魄?咏鹰》也不是把自己当作“鹰”来写,它是借“鹰”来表达建功立业的向往、追求,所以它们都不是象征。
觉得还不错吧?那分享到朋友圈给你身边有需要的人吧,也许你的不经意的分享,就帮助到你的朋友!好文章,就要不断的传下去,帮助到越多的人,到你手上不传,那好文就断了。
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