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哪是什么内向,分明就是内秀
我是一个典型内向者。
但最近,同事们都对我说:
你哪是什么内向,分明就是内秀,我们之前太小看你了,原来你一直深藏不露啊。
在我微微一笑过后,开始了对“内向”的反思。
其实,这世上哪有什么深藏不露,这只不过是内向者的一贯作风罢了,习惯于默默积蓄能量,爆发时往往出人意料。
这可不是内向者故意为之,只是大家一直误解了内向,对内向者带有偏见。
我初到公司时,是一个不太喜欢在办公室当众讲话的人,平时也喜欢一个人独来独往,不怎么参与办公室闲聊。
所以就被领导和同事贴上了“内向”的标签,理所应当地觉得我性格不够积极,沟通能力欠缺,刚来一个月似乎就被否定了。
其实,从小到大我已经习惯了初到一个圈子被冷落的感觉。
小的时候,还会因为这种性格产生自卑感,很不合群,错过了很多展示自我的机会。
上了大学以后,总有人对我说:“你给人一种很有距离感的的印象。”
我也曾试图改变自己的内向性格,向外向者看齐。但是,这种改变其实是违背本性的,自己越加地不快乐,焦虑不安。
后来,我索性将自己投入到图书馆里,畅游在书籍的世界里。
渐渐地,因为读书多,又不停地写作,文章陆续发表在校报上,周围的同学开始对我刮目相看,原来身边竟隐藏着一个“才女”啊。
我还因此在学校里进行了多次读书分享,参与了演讲主持等活动。
我发现,我只是不喜社交,并不是不擅长当众讲话,只要我愿意,总能被人捕捉到闪耀的瞬间。
卡尔·荣格在年的《心理类型学》中提出了外向(Extrovert)和内向(introvert)的概念。
这两种特质的区别在于心理能量指向的方向,对于内向的人来说,他们的能量指向内部,因此他们对内心世界更感兴趣,更安静,喜欢独处、自省和思考。
所以,其实内向或外向所代表的只是人的一种心理状态,并没有优劣之分。只是因为偏见,大多数人似乎习惯把“内向”看作是一个人的缺点,好像内向的人形象就是:
沉默寡言,不合群,内心干涸,消极厌世,天生就该是个Loser。
除非TA改变这种性格,向外向者看齐。
其实,这是一个天大的误会,内向者真的被社会误解太久了。
内观自己,我发现:
我心思敏感细腻,常常能注意到别人忽略的地方,善于发现,心细如尘;我洞察力很强,特别善于察言观色,体察别人的情绪,同理心很强;
我喜欢阅读,写作,烹饪,摄影,这些可以一个人就能完成的很好的事情;我耐力很足,肯坚持,好安静,拥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
只有认清了自己内向者的本质以后,才能更客观地对待自己内向的特质,扬长避短。
内向者不需要羡慕外向者,而是要发挥自我内向的优势,展现自己的特色。
就像我自己,工作以后,我的写作优势也渐渐发挥出来,部门涉及到写作方面的事情都被我包下了。
我的口才也被锻炼的很好,出任公司年会主持人,更是一炮打响。
公司所有人都知道财务部有一个能写会道的“才女”。
内向的我可以沉下心来做好每一件事,也渐渐给人留下非常靠谱的印象。
虽然,我还是不喜欢与人社交,但是每一次的集体活动,我都积极表现,主动与人深入交谈,抓住每一次展现自我的机会。
社交次数不在多,而在于精,每一次的社交都是有效社交,也会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
画家兼导演史泰龙说:“人追求理想之时,便是坠入孤独之际。”
内向的人善于利用好先天优势,抓住机会展现自己,真的可以表现得很出色,创造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广阔天地。
之前看罗永浩的演讲,记得他讲过一段话:
你们别看我站在台上能扯淡那么久,其实我是个很内向的人。参加超过5个人的饭局我就会全身不舒服,每次饭局以后回家都要一个人狠狠读一天书才能缓过来。
记得没去新东方当老师之前,有很多人说我:“老罗啊,你平时一天都不说几句话,还能上台当老师了?”
但我不管,我内向的性格决定了我不会被别人所左右,谁规定内向的人就不能当老师了?
罗永浩自知是内向的人,进行过度的社交会让他感到不适,后续需要通过独处来重新积蓄能量。
但他并没有自怨自艾,也并没有觉得自己内向的性格就是一种缺陷。
他适应和接纳自己,找到与自己相处的方式,当发现擅长演说之后,就认真去练习,自然而然地为了爱好和目标克服很多心理障碍。
内向的人不应该就是局促不安的形象,找到自己的定位,更加专注和享受自己喜欢的事。
不了解周星驰的人,只能看见他在戏里嬉笑怒骂、搞怪傻宝,给观众带去欢笑,谁也想不到,生活中的周星驰一点都不搞笑,是个性格内向的人。
周星驰从小就不爱说话,他的妈妈凌宝儿说:她上街前会问儿子要不要跟她一起去,周星驰多半摇头,然后站在窗边看两个小时的街景。
拍《大话西游》时导演刘镇伟也说过,周星驰想找他聊戏,由于害羞不敢直接找他,所以偷偷的在他的酒店房间门下塞纸条。
这样内向的性格,谁能想象他会成为“喜剧之王?”
周星驰就是这么神奇!因为性格内向,他不容易受外界干扰。
哪怕被外界诋毁、攻击,他选择不回应。
他一心只想当好一个演员,当一个导演。
所以,可以说正是他的内向性格成就了如今的周星驰。
内向的人心里的话不见得比你少,只是他们不爱多说话,反而喜欢思考。
人间女神奥黛丽赫本也是一个内向者。
她曾说过:
我喜欢独处,喜欢和我的狗一起散步,一起欣赏树木、花朵、天空……如果给我机会让我从周六晚上独自一人待到周一早晨,我会很开心。
赫本年在电影《蒂凡尼的早餐》中扮演的女主角HollyGolightly,这个角色恐怕是她扮演过的最有名的角色。
她曾经在谈到这部电影时这样说到:“我是个内向的人,所以要扮演外向的女孩对我来说是表演中最难的。”
但是,她并没有因此就放弃这个角色,反而激发了内在的斗志。
她花大量时间去研究人物形象性格,反复练习,力求尽善尽美,不放过任何一个小细节。
正是因为她的这种内向性格让她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去一点点打磨自己的演技,并表现出细腻、丰富的情感,将HollyGolightly这个角色演绎得出神入化,非常成功。
这部影片也因此荣获2次奥斯卡金像奖和1次意大利大卫奖。
这样内向且另类的人历史上很多:拿破仑、爱因斯坦、凡高、毕加索、卓别林、托尔斯泰、塞特、黑格尔。
内向并不会妨碍一个人的成功,反而会让他对自己的领域更加敏感,更加专注。
心理学家米哈里·奇克森特米哈伊在-年间做了一项研究,研究对象是91名在艺术界、科学界、商业及*治领域表现出卓越创造力的人。
他们当中有很多人在青春期阶段处于社会的边缘。
因为他们感兴趣的领域对同龄人来说都太不可思议了,但也正是这样,他们得到了更多的独处时间来做感兴趣的事情。
《时间的皱纹》作者马德琳·英格曾经说过,如果不是因为小时候一个人把时间都用在阅读和思考上,她压根就不会成为一名如此大胆的思想家。
越来越多的事实显示,孤独和安静具有一种强大的力量,能够让人摈弃一切干扰和诱惑,沉浸在一件事情中。
所以“刻意练习”这件事情,最容易发生在内向者身上。
当你活得越像你自己、越来越好的时候,你的优势就会渐渐展现出来。
我们要做的,只是在这些自然而然发生之前,耐得住孤独——而在耐得住孤独这方面,还有谁会比内向的人更有天赋呢?
圣雄甘地曾说:“你能以安静的方式改变世界。”
内向者只是在用安静的方式与自己相处,与这个世界相处。
愿每个内向者都能从安静中汲取更多能量,蓄势待发,内向的你也可以光芒万丈。
大三的时候,有一次上课时间他独自跑到北京的一家精神病院,与精神病医生激烈争辩“正常”与“不正常”的标准问题,结果被当做精神病患者留院观察。
高中的时候有一次他上语文课,老师叫人回答问题。
“下面哪位同学回答一下,作者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老师,我有个问题,如果作者在这篇课文里撒谎的话,我怎么可能知道他本人的中心思想呢?”
“你哪儿来那么多问题?如果所有学生都像你一样,动不动就问问题,那这个课就没办法上了。你觉得你这样做对吗?”
“老师,如果所有人都像您一样,一直在高中当语文教师,那么其他职业就没人做了,您觉得您这样做对吗?”
“教室后面站着去!”
初中的时候有一次,老师布置了一篇作文《我的困惑》。
他是这样写的:我最大的困惑就是,每次我去商场,用钱买商品,售货员都很温柔。可是在学校里,我用学费买知识,老师为什么就那么凶呢?不都说顾客就是上帝吗?怎么能让上帝罚站呢?”
小学的时候他在家里写语文作业。有一道题是这样的:请用成语‘兴高采烈’造句。
他的解答是:答:我问妈妈“兴高采烈”是什么意思,她说不知道。
他就是这样一个特立独行的人,从小体弱多病,孤僻寡言,没有朋友。
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因为心肌炎在家休学了一年,父母都去上班了,每天就留他一个人在家,没办法,只能看书。
那时候小,很多字不认识,他就边翻字典边看书,很快,他就在书中找到了乐趣。这段经历为他的生活打开了一扇窗。
他学会了阅读,学会了独立思考。
当别的孩子在打游戏,踢足球的时候,他沉浸在书中,以书为伴。
他越来越孤僻,越来越不合群,他会思考很多别人不会去想的问题。比如说他想不通那些踢足球的人为什么一定要把球踢到那个框框里,有什么意义。
因为总是有很多疑问,所以常常让身边的人烦不胜烦。
你好,我是胡伟,上面就是我的故事。
讲真,从小我就一直是一个被所有同学和老师都嫌弃的男孩。
为什么呢?因为我最大的爱好就是提问,我特别喜欢质疑那些别人眼中的社会常识。
这么做并不是为了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而是因为这些事儿整天勾引着我的脑细胞,就像网络游戏勾引其他同学一样。
比如我会想:“为什么一个人到了年龄就应该谈恋爱结婚?”,“为什么明星就应该比清洁工赚更多的钱?”,“为什么男人就应该为女人买单?”,“工作之后用不着解析几何,为什么还要学这个?”
因为我总是问“为什么?”,总是问“why?”所以同学们也给我起了一个外号“老外”。
后来高三的时候,读了一本北大哲学教授胡*的著作《哲学是什么?》,终于明白:西方哲学就是一种对于人们习以为常的规范、价值进行不断追问,不断反思的理性质疑精神。
于是,我知道我找到组织了,这才是我需要学的专业,这才够我玩一辈子的游戏。
我决定报考哲学专业,并立下了两个梦想,第一个是要在30岁以前出版一本自己的哲学专著,第二个在30岁之后通过各种方式传播自己的哲学理念。
后来我考到了首都师范大学的哲学系,并在这里读到了研究生。读研究生2年级,我在意大利左翼哲学刊物《今日葛兰西》上发表论文,成为在该刊物上发表论文的第一个中国人。
年的时候,我终于实现了自己17岁时的第一个梦想,红旗出版社出版了我的哲学著作《真思想》。
从年到现在,这十几年来,我将绝大部分的精力都用来阅读、思考、写作。很多人都觉得哲学太高大上,其实恰恰相反,哲学是最接地气的学科。
因为哲学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