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菜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大家说语文余映潮例谈教材研读与阅读教学
TUhjnbcbe - 2020/11/25 21:14:00
北京专业白癜风医院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
有趣的数学

桐乡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北港小学

班沈梓逸

今年暑假,我去学有趣的数学。那天刚进教室,我就看见一个矮矮瘦瘦的“小老头”站在讲台边,我心想:“这难道就是我们的数学老师?”“小老头”开口了:“我很帅,我很聪明,我是钱老师。”同学们顿时哈哈大笑起来,我觉得这老师有点意思。

开始上课了,课堂上的题目更有趣。钱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一道长长的题,问我们:“谁能解答这道题?”20+19-18-17+16+15-14-13+12+11-10-9+8+7-6-5+4+3-2-1=?我刚看到这题,觉得很难,这么多数字,难道要我一步一步计算吗?同学们也皱紧了眉头,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知道应该怎么回答。

钱老师看到我们都答不上来,似乎很开心,他嘴角微微上扬,得意地说:“让我来教你们一种简便运算方法!”钱老师把这一长串数字圈了5个圈,让我们仔细观察。哦!我明白了,每四个数字是一组,每组都等于4,一共有5组,所以4*5=20。

哈哈,原来是这样啊!数学题也这么有趣,我喜欢这么有趣的数学课!

(指导老师:胡金娣)

可爱的茄子

余姚市第二实验小学班毛艺涵

外公家的菜园子里总是种着各种各样的蔬菜,我最喜欢的一种蔬菜就是茄子。它们一个个都穿着光滑、油亮的紧身衣,有的是淡紫色的,有的是深紫色的,还有的是*紫色的,每个茄子头上都戴着青紫色的帽子,可臭美了!

茄子的形状各异,有的细细长长的,像一条条蛇;有的圆滚滚的,像一个个小灯笼;还有的上面瘦下面胖,像一只只手雷。切开茄子一看,肉是白色的,有些茄子里面有一粒粒芝麻一样的籽。

有时我会把茄子做成小玩具逗妹妹玩,有时把它们做成一只企鹅,有时做成一个娃娃,有时还做成一个灯笼……可有意思了!

妈妈最拿手的菜之一就是肉末茄子,光闻那香味已经让人垂涎三尺,再尝一口,那味道软软的、滑滑的,鲜美极了,我忍不住吃了一口又一口,真是过瘾!

茄子既可以做成美味佳肴,又可以带给我们快乐,我觉得它们好可爱,我喜欢茄子!

日本环球影城之旅

桐乡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振东小学

班王禹喆

18年7月13日,我和爸爸妈妈去了大阪的环球影城玩。说是影城,其实不太准确,它是一座大型的电影主题游乐园,分为纽约区、好莱坞区、旧金山区、水世界、亲善村、小*人、环球奇境、侏罗纪公园还有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九个园区。

一进门,我们就被一个缓缓转动的巨型地球模型吸引住了,它还会喷出一阵阵白色的水汽,好多游客都在这里拍照留念。原来这就是环球影城的标志,我觉得有趣极了。

一天下来,我们玩了哈利·波特禁忌之旅、鹰马的飞行、侏罗纪公园乘船游、蜘蛛侠、大白鲨、浴火赤子情还有小*人乘车游这七个项目。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哈利·波特禁忌之旅这个项目,这也是日本环球影城中最精彩的项目之一。

我们坐上了车,赫敏撒了一把飞路粉,我们就启程了。先到了一个阴森的山洞,在这里,有几个可怕的摄*怪正朝我们逼近,同时,四五只大蜘蛛喷着*液,在黑暗里朝我们爬过来。我们都害怕地缩紧了身体,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车子带着我们飞出了山洞,到了霍格沃茨魔法学校的魁地奇赛场。我们跟着骑着飞天扫帚的哈利,灵活地左冲右突,突然看到前方一个金色飞贼(魁地奇比赛用球)扑扇着翅膀朝我们窜来……胜利了!最后我们终于冲出重围,顺利降落到霍格沃茨的大礼堂里。邓布利多校长、各位教授、哈利、罗恩、赫敏还有魔法学校的其他同学齐刷刷地出现在我们面前,为我们欢呼鼓掌。真是一段惊险又刺激的旅程!

玩好了禁忌之旅这个项目之后,我们还到奥利凡德魔杖店买了一根哈利·波特专用的魔杖,然后我们到了一条小路上找到了魔法师。在魔法师的指导下,我一边挥舞魔杖一边念着咒语,果然,魔法生效了!小路上顿时下起了一阵“小雪”,好舒服,好凉爽啊!

看过了哈利·波特系列原著,再身临其境地游玩,让我好好过了一把当故事主人公的瘾。真是太棒了!环球影城,我们下次再见!

(指导老师:徐月珍)

日记三则

杭州市半山实验小学四(2)班谢轩

9月30日星期日晴

秋天的早晨,我穿着睡衣来到了客厅。透过窗户,看见太阳已从东边的山上升起,把天空照得红彤彤的。这么好的天气,我要去运河边逛逛。

走上拱宸桥,阳光照在河面上,波光粼粼。一艘艘观光船从河面上驶过,慢慢地驶向远方。桥下,国庆庙会正在火热地进行中。店家的吆喝声,买家的讨价还价声,孩子的嬉笑声……一幅热闹的景象展现在我的眼前。我的身上不禁渗出一层汗,可能是太阳看着太热闹了,它也想参加这场聚会。轻风拂面,风姑娘也赶来凑热闹了。

10月2日星期二晴

今天,我来到了钱塘江边,抬头望着湛蓝色的天空,天空中点缀着朵朵白云,好似一幅美丽的画。太阳出来了,东边的云被晒成了金色,美丽极了!

一阵风从北面吹来,江面上漾起层层波纹。远处,江东大桥横卧在钱塘江上,桥上车辆来来往往,川流不息。最远处江面上出现了一条白线,缓慢地向我们移来。潮水的轰隆声越来越响,浪潮很快就冲到了我们的眼前,浑浊的巨浪猛烈地拍打着堤岸,发出了震耳欲聋的声音,先前袒露在岸边的礁石顿时就被吞没了!人群再次沸腾了起来。潮水很快就往前方冲过去了。

沿着江边,我缓缓地走着,徐徐的江风拂面,让我神清气爽。

10月3日星期三多云转小雨

秋天已经悄悄地来到了我们的身边。我来到小区里寻找秋天,感受秋天。

蓝蓝的天空中飘着朵朵白云,太阳时而躲在云层里,时而露出笑脸,好像在玩捉迷藏。一阵香气扑鼻而来,原来小区里的桂花开了。路面上铺满了金*色的叶子,踩上去“吱吱”作响,就如同一首欢快的乐曲。广场上,大妈们伴随着优美的音乐翩翩起舞。突然,一阵秋风刮过,我不禁打了一个寒颤,雨淅淅沥沥地落了下来。晶莹的雨滴落在树叶上,落在瓦房上,落在我的身上。我恋恋不舍地跑回了家。

一场秋雨一场寒,秋天真的已经来了我们的身边。

(指导老师:陈婷婷)

《老人与海》读后感

杭州市余杭区良渚第一小学班沈硕冉

《老人与海》的主人公圣地亚哥,他以捕鱼为生。可是,每次出海捕鱼他都一无所获,空手而归。由于这个原因,他还失去了助手——小男孩马诺林。不过,他有个难能可贵的品质。每次捕鱼毫无收获时,都不会灰心丧气、叫苦连天;没有了马诺林,他也没有伤心欲绝,始终保持着他的尊严和自信。遇到困难时,他从不慌张,而是沉着冷静,耐心解决。这种精神多么值得我学习啊!

看了这本书,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这位老人的精神让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做人不能被任何困难所压倒,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拼搏。人可以被消灭,但不能被打败。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难以预料的挫折,就如我这次期未考试吧,当我知道成绩时,简直是个晴天霹雳,一个学期以来没有一次90分以下的语文成绩,这次居然只考了八十几分,这样的成绩对我来说是个多么沉重的打击啊!再看看妈妈,她的表情如此诧异,简直让我无地自容,无法接受这个事实。我拖着像绑着重铅块一样的脚步走进了我的小书房,伤心地号啕大哭。哭着哭着,突然我看到了书架上《老人与海》封面上那位坚强的老人,他的眼神仿佛在鼓励我,此时此刻,我脑海中浮现出了老渔夫一次次战胜困难的画面。于是我慢慢地抬起了头,擦干了眼泪,振作了一下精神,我决定,在新学期我要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继续努力奋斗,而不是趴在书桌上,始终停留在困境中。吃一堑长一智,我要像渔夫学习,战胜困难,勇往直前。我挺了挺身子,心情又恢复了。

人生的道路漫长、艰难,充满着坎坷,但只要我们有一颗自信的心去迎接挑战,相信一定会成为一位胜利者。

(指导老师:陈连之)

我家的“变色龙”

桐乡市崇德小学班汤童媛

你也许会奇怪,对于我这种“拒虫千里”的人,家里怎么会有变色龙呢?哈哈,不瞒你说,她就是我的妈妈。

说妈妈是变色龙,那可一点也不冤枉她,因为她的脸就像六月的天一样,说变就变。

就拿那个星期天来说吧!早晨,闹钟在我耳边响起。我睁开蒙眬的睡眼,发现妈妈就站在旁边,对我柔声细语地说:“宝贝,快起床了,说好要去跑步的。”妈妈笑眯眯的,不知发生了什么高兴的事。可我还没睡醒呢,立刻又埋头大睡起来。看到我这样,妈妈不由得脸色一变,刚才那笑脸马上被一张怒气冲冲的脸取代。我感受到了空气中的杀气,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嗖”地从床上跳了起来。最后,在妈妈不断地“敲打”催促下,我们总算出了门。

中午,我的肚子已经在抗议了。我往餐桌上望了一眼,桌子上空空如也。“妈妈,我饿了。”“你要吃什么?”回答她的是一阵沉默,因为这时,我正在脑海里筛选呢!妈妈用开玩笑的语气对我说:“再不说我可不做了!”这可把我急坏了,连忙说:“面!我要吃面!”

傍晚,我正津津有味地看着电视,妈妈大叫:“吃饭了,大猪小猪快来吃呀!”我看得正入神,就应了一声,也没当回事。大约过了十分钟,我听到了妈妈的“河东狮吼”:“汤童媛,快给我下来!”我一听大事不妙,赶紧冲下楼,连电视机也没关。

这只“变色龙”几乎天天“晴转阴”“阴转晴”。我知道,妈妈的“变色”都跟我有关。尽管我不能让妈妈时时刻刻都是“晴”,但我能努力让“阴天”变少——因为,我喜欢妈妈的“大晴天”……

(指导老师:沈云丽)

浙江省小作家联络部

联系-

投稿邮箱:zjxzj

.
TUhjnbcbe - 2020/11/25 21:16:00

第一部分,谈教学创意。什么是教学创意呢?所谓的教学创意就是指教学设计。就是在讲一个课的时候,初步思考怎样处理教材,从什么地方开始上课,对学生有什么样的训练活动。也就是说对你的课堂教学有个大致的规划,这节课应该怎么样展开。为什么叫创意呢?就是有你自己独到的地方,因为有独到的地方,所以就叫创意。所以我们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要追求创意,追求课讲得好,课讲得生动,课讲得有趣,课讲得有知识性。

创意的秘诀在哪里?“角度”两个字。

“角度”的魅力,表现在巧妙、独特之上。“角度”是创新的生命线,没有“角度”,就是“平常”。

没有“角度”,按常规的方法来上课,用常规的手法来上课,它就没有新颖的“角度”。没有新颖的“角度”就说不上有创意。所以我说,“角度”的魅力,表现在巧妙、独特之上。“角度”是创新的生命线,没有“角度”,就是“平常”。我们看一个好课,特别是看像我们这样大型活动的课,看选手的素养,就看他的课的“角度”怎么样。

大家看出了我今天上午讲的《海洋是未来的粮仓》这个课的创意没有?这个课的创意是这样的,从教学的过程来看,我们对学生进行概说能力的训练,品读能力的训练,辨析能力的训练,是利用课文来训练学生的能力,而不是像我们一般的教学,就是解读课文,所以它们“立意”是能力训练。能力训练恰到好处,切住了学生阅读像这样的课文的困难的地方。比如结构,我们学生分析结构的能力就通过这样的训练而逐渐变得成熟起来,变得优秀起来。更深刻的创意在哪里?第一步是整体,第二步是部分,第三步是细节,所以这个课呈现的结构是大、中、小的结构,概括的部分是着眼于全文,它是个大大的范围,第二步,请学生品读第4段,它是一个中等层次的范围,一个重要的段落,第三个,请学生辨析第5段的毛病,它是个小段落,大、中、小结构,这就是教学设计的技巧。在布局谋篇上,在教学的程序上使这个课成为大、中、小结构。越上越精细,创意就在这里。

那么这个“角度”在日常教学里面我们的老师是不用的。不用是什么原因呢?主要是教材研读不到位,不能从教材里面发现极好的能够训练学生能力的东西。语文版的教材10年《海洋是未来的粮仓》是属于老师们不喜欢教学的课文,是质量比较差的课文,但是你还是要读它。这10年里,我听语文版的课,从来没有一位老师能够说课文有毛病。这篇课文的毛病很大。你看第2段,第2段写的是什么呢?写的是物质缺乏的原因之一,我们习惯性地就要看它的原因之二、原因之三,但它只写了原因之一,就没有写原因之二、之三,它这个表述就不对,它应该怎么样表述呢?资源缺乏一种重要的原因是什么,但是不要说之一,之一人们就要接着往下看之二、之三,它没有之二、之三。所以利用课文,不仅是正面的利用,反面利用,侧面利用,这就是“角度”。

“角度”这东西,不经过“山重水复”的跋涉,是看不到它的;不达到“千呼万唤”的地步,它是不出来的。为了它,必须付出时间,必须耗费心力。

“角度”这东西,不经过“山重水复”的跋涉,是看不到它的;不达到“千呼万唤”的地步,它是出不来的。为了它,必须付出时间,必须耗费心力。

所以教学设计、组织课堂教学,每一节课,每一个课,都是需要我们大量的付出,付出的精力集中在哪些方面呢?集中在利用课文组织学生活动,要集中在这个方面,要集中在深刻地利用课文来组织学生活动方面。

现在,我们从利用课文的角度来看我们的课,问题是比较大的。特别是近3年,特别是展示课,花架子比较多,没有把学生放在深入课文文本,利用课文来组织有效活动这个上面,而是想怎么做得好看,怎么热闹,怎么更有思想性。所以有时候,有的竞赛课还不如日常我们的教学,这是因为重在考虑形式,而不是研究“角度”。

“角度”的新奇表示着“难度”,显示着创新的高度。在一件与技术有关的事情上,你的难度超过了人家,你就技高一筹。

为什么?因为“角度”表示着“难度”,“角度”的新奇表示着难度的增大,“角度”显示着创新的高度。所以在一件与技术有关的事情上,你的难度超过了人家,你就技高一筹。你的“角度”超过了人家,你就技高一筹。所以课堂教学的优劣,实际上是与老师教学技术有关,而不是跟“形式”有关。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创意

有味地朗读

有味地分析

有味地欣赏

我们来看一篇课文,《记承天寺夜游》,关键词“有味地”,有味地朗读,有味地分析,有味地欣赏。“有味地”三个字就是这篇教学主要的“角度”。那么朗读、分析、欣赏就是三次活动的“角度”。朗读又有新的“角度”,分析又有新的“角度”,欣赏同样讲究“角度”。我们来看课文,怎么朗读?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我们的朗读是:“同学们,读准字音,读出重音,读顺句子,读出感情”,大概就是这样一些口令。这个口令我们用了多少年呢?用了五六十年,从小学一年级,用到初中,用到高中,我们都是用了这一套口令,这就没有“角度”。这是一般而言让学生这样读,或者叮嘱学生一下,“同学们,大声地读起来!”那也是一般的口令,那也不是“角度”。还有的老师就说,你们喜欢怎么读就怎么读,那也不是“角度”。“角度”就在你深刻地研读了课文,从中提炼出这篇文章特定的朗读训练在哪里。

好,第一次读。“同学们,读出文言短文的味道。”这就是“角度”。这个“角度”就出来了。“读出文言短文的味道”就不是一般地读了,就不能读成(一般范读)“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它就讲究语气、语调,(范读)“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读好三个字,第一个字“念”,这个“念”字是很深沉的,这个被流放的人,这个苏东坡,此刻很孤寂呀,“念无与为乐者”,这个味道就出来了。看见美好的景色心生感慨,赞美它,“盖竹柏影也。”一个“盖”字就很富于情调。然后叹息呀,“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告诉学生读好这三个字,文言文的味道就出来了。这就叫做教学教导。你的指导就落到实处,就对学生有训练性。笼统地说,“同学们大声地读起来”“同学们流畅地读起来”,有什么用?一点训练能力都没有。

好,再来,第二次读。“读出一点快乐吧!”作者是个流放的人,这个流放的人在明月之夜,带着一种美好的心情,去找朋友玩,他应该是心情比较好的,读出一点快乐。“读出一点快乐”就把文章的波澜读出来了。(范读)“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高兴。再把波澜马上降下去,(范读)“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没有人和他玩。一个“念”字就把复杂的心绪表现出来了。哪几个字要读得快乐一点呢?“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还有哪个字要读得快乐一点呢?这就把学生带到分析课文的境界里面去了。还有哪一个字要读得快乐?让学生进入分析课文的层面,用朗读来表现、来读出课文的层次。这个时候的朗读它的作用就变了,它不是一般的出声的朗读,它是需要学生用朗读来表现他读懂了什么,这个“角度”很漂亮。一举多得,一箭多雕。课文要朗读了,课文要分析了,在这个基础上然后再进一步把人物的神采读出来。

我们再看《记承天寺夜游》,有味地分析。同学们,《记承天寺夜游》是神品,林语堂先生说,苏轼在*冈写的《记承天寺夜游》、《念奴娇·赤壁怀古》,还前、后《赤壁斌》,是他笔下最精的作品。《记承天寺夜游》是最精的作品,他说这是绝世妙文。84个字的文章,居然是绝世妙文,一定有他的奇特之处。同学们,请你们把它读成二个部分,读成三个部分,读成四个部分。这个分析就漂亮了。一般来讲把课文分成二个部分或者三个部分,但是老师说,我们可以把这篇课文读成二个部分、三个部分或者是四个部分,这就是“神”。“神品”的魅力在哪里?同学们就分析呀。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叙事)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抒情)

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叙事,第二部分抒情或者议论。多好的结构啊。我们现在写文章大致就二层啊,我们所谓的叙议结合不就是这样来的吗?继续。

(屏显)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记叙)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描写)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抒情)

记叙、描写、抒情,三层。再变换“角度”。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起)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承)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转)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合)

四层,起、承、转、合。原来苏轼用的是中国古人最讲究的、最规范的笔法——起、承、转、合,这个起、承、转、合还有分析是什么?思绪、情感。“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很孤寂的,一个人,这时月亮起来了,月色映照在居室里面,很高兴,又起来了。这个里面就有情感波澜。很高兴地起来,接着,情绪又下去了,为什么?没有一起玩的人,就去找张怀民。找得到了,我们一起去好了,高兴,两个人就在庭院里散步,心绪非常地宁静啊,情绪非常地宁静啊,是因为什么?月色非常的美好。但是这种美好的、宁静的氛围又勾起了他思绪,于是心生感慨。84个字的文章,就是这样波澜起伏。每一笔都到位,每一个字都到位。这就是有味地品析。

一般地,我们像这样浅显的文章的教学,我们使劲地落实,学生已经知道的词的意思,反复地翻译,反复地落实,文学的味道,美的味道一点都没有告诉他,最多只是把“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中的“闲人”,作一下解读而已,整篇文章的韵味没有教出来。反过来说,还是我们在研读文本、提炼教学资源方面,利用课文来训练学生方面,我们的力量差一点。所以教学做得好,肯定是提炼得好,然后把提炼的内容作为教学的内容让学生去再体会。

关于“好课”的八个方面的评价角度

谈了这个例子之后,我们就要谈一谈对课的评价。什么是“好课”?我们现在做的研究——高效的课堂教学,非常多的专家都在研究这个项目,非常多的学校都在谈自己的教学是高效的。那么究竟什么是高效的课堂教学?究竟什么是好课?我们还要认真地思索。我在这提出八个评价的角度,供各位参考。

一、充分有效利用课文的课;充分设计学生有效活动的课。

什么样的课是好课?充分有效利用课文的课、充分设计学生有效活动的课是好课。两个“充分”。就这一条标准就可以否定很多课。很多课是低效的,是因为没有充分有效利用课文,也没有充分设计学生的有效活动,这个标准很厉害吧。

什么是学生的有效活动?就是为学生设计的知识量比较大、学生受到训练的力度比较大的课,那个活动是有效的。学生受到有力度训练的课,它的活动是有效的。

我举个例子,没有效果的例子给大家听。

学习了《为人民服务》、学习了《纪念白求恩》这样的课文之后,用10分钟,用20分钟让学生倾谈,谈我感受到了什么?这就是无效的课。那你说这怎么是无效的课?不是思想情感教育吗?同志们,语文的思想情感教育从哪里来的?是字里行间的渗透,是濡染,是潜移默化。你说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对张思德的赞叹,你用“角度”精致的朗读训练,让学生来感受那种精神,难道它不是情感训练吗?你为什么要倾谈呢?凡是倾谈的课一定不是好课,是因为它离开了课文的语言环境,没有在字里行间让学生感受到情感的力量,就这么简单。多少年来,我们课改的课就崇尚这种倾谈,美其名曰“迁移拓展”。现在,从全国级的大赛上来看,这一种手法就已销声匿迹。为什么?太俗气,不是语文的东西。所以充分设计学生有效活动的课就是训练,就是品析,就是欣赏,就是这一种形式。

早上我们跟学生上《期限》,两个字就解决思想教育的问题了,一个“信”,一个“理”,还有必须去反复地让学生说,啊,我终于知道这其中的道理吗?学生早就知道了。《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等等,标题,学生就能感受到情感的力量了,还有必要用10分钟、15分钟的时间来倾谈?那就是让学生在任何时候都准备一种套话,随口而出,没有语文素养。我们是语文教学,语文素养训练在前,所以这个要求其实是很难达到的。

充分有效地运用课堂,充分设计学生有效地活动。大家请注意“活动”二个字,最重要的活动是哪样的活动?是学生深刻地思考后,安安静静地思考后,这是最重要的活动,而不是那样一种热热闹闹的活动。老师一个问题出来,无数的学生举手发言,那样的活动没有学生深刻地思考,没有深刻思考的活动,就没有训练性。但你们观察到了没有?上午的课,《海洋是未来的粮仓》的教学,是分析课文的结构特点的时候,学生是觉得很为难的,那个时候是非常地寂静啊,那个课,没有人举手,为什么?有深度,但必须努力,而不是老师的问题一出来,那就举手,所以,这叫训练。所以我有一句对“热闹课”的评价,如果一节课,总是那么热闹,这个课一定不是好课。原因非常简单,所上的内容都是简单的。

我举一个例子。

小学六年级的人教版里面有篇课文叫《老人与海鸥》,老师带着学生分析,这篇课文运用语言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方法来表现,这位坚持很多年饲养海鸥的这位老人,这是小学六年级的。

好,到了初中三年级人教版《变色龙》小说,“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分析这篇小说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同学们纷纷举手啦,这是语言描写,这是动作描写。好了,那么在小学六年级和初中三年级是一样的教学难度。一旦把这两个课放在一起教的时候,就能够明显地看出来教学难度是一样的。说明什么问题呢?说明初三年级就没有“难度”,还是重复小学六年级、初中一年级、初中二年级的内容,所以难怪学生纷纷举手。

那么怎样设计学生有效地活动呢?不是分析语言描写、行动描写,那个东西对学生已经太熟悉了。你要学生观察,小说中的人物是怎样出来的呀?这就需要提炼。我们老师原来都教过《变色龙》,第一步,是警官奥楚篾洛夫出场,接着是那只狗出场,再接着是赫留金出场,再接着是许多看客出场,你看,这前面一部分的作用是所有人物一个一个的登场,就像演戏一样。噢,这是人物的出场开始了。你这个教学就远远地在文学的价值上,在小说的价值上,在学生欣赏能力的培养上,高于学生完全熟悉的那种运用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的内容。原因是我们没有把课文提炼出来哪些地方应该很好地教给学生,因此,无穷地反复,低层次地反复。所以有效活动我们就是要让学生感到有点高度,有点难度,需要安静下来思考。长时间地把时间给学生,这是聪明的老师。为什么?让他们都接受训练。课堂上有动有静,多漂亮的课堂!

二、让学生真有收获的课;让学生大有收获的课。

第二个评价标准,第二个评价的“角度”是,让学生真有收获,让学生大有收获。这是个理想的境界。如果说一个课让学生真有收获、大有收获,那不得了,如果每一课都让学生真有收获、大有收获,那我们课堂教学效率都高。

我观察了非常多的片段作文训练课,大面积上的老师的做法,一般地就是激发学生情感,观察,然后谈一谈自己看到哪些景物,然后就叫学生去描写一个片段,于是这个教学就结束了。大体而言,片段描写的作文训练都是这样的训练。这里面有什么东西没有解决呢?就是景物描写的这个片段到底是怎样展开的呢?没有解决。所以学生还是在他的经验里面埋头去写,没有理性地思考。你看今天的学生的那个训练,一个总句,还后国内,然后国外,这就是理性地思考,从国内写到国外,它就是一个展开的过程。那么写景的描写呢?景物片段的描写呢?同样有展开的过程。比如,我们站在教学楼上看下面,看下面怎么看?两种“角度”,首先看最远的,然后看中间的,然后看眼下最高的,反过来,先看眼前的高度,然后看更远一点的,然后看最远的地方。噢,一个写景的站在上面向下望的片段是,首先写比较高的一点,然后写较低的一点,然后写最远最低的一点,渐望渐远,这一个片段指导就到位了。于是学生在你这个课上就真有收获、大有收获。我们现在要力求每一节课都让学生真正地有点收获,那就不得了。

三、

1
查看完整版本: 大家说语文余映潮例谈教材研读与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