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盆腔痛(chronicpelvicpain,CPP)一般是指由各种功能性或(和)器质性原因引起的表现为盆腔及其周围组织的非周期性疼痛的一组疾病或综合征。时间至少持续3-6个月,严重至足以导致功能丧失或需要治疗,且与妊娠无关。慢性盆腔痛的可能病因有多种,可源自盆腔内任何器官系统的病变或功能障碍,并且,无论是否有可识别的解剖学病变,慢性盆腔痛也可以是一种中枢性疼痛综合征。在之前的推送中,我们曾经介绍了间质性膀胱炎可能是引起女性慢性盆腔痛的病因之一,那么什么是间质性膀胱炎呢?它为什么会引起女性慢性盆腔痛呢?
慢性膀胱痛会降低生存质量,是一种能严重影响日常活动能力的疾病。慢性膀胱痛的病理生理学尚不十分清楚,这类症状可能有多种潜在病因。当慢性膀胱痛患者不存在引起症状的其他病因时,适用于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interstitialcystitis/bladderpainsyndrome,IC/BPS)的诊断。IC/BPS定义为在没有感染和其他可识别病因情况下出现的一种被认为与膀胱相关的令人不快感(疼痛、压迫和不适),并伴有超过6周的下尿路症状。识别出符合IC/BPS诊断标准的患者,可行对症治疗。另外这种疾病常合并其他慢性疼痛综合征(如,纤维肌痛、肠易激综合征)。
1、什么是间质性膀胱炎?没有可识别病因的慢性膀胱痛历来被称为间质性膀胱炎,然而,这一术语并不恰当,因为既无明确证据表明膀胱炎症(膀胱炎)参与了本病的病因或病理生理,也无证据表明本病与膀胱间质的异常有关。
目前认为,具有这些症状的患者存在慢性膀胱疼痛性疾病,类似于人们还不太了解的其他慢性疼痛性疾病(如,纤维肌痛或肠易激综合征)。因此,现在重命名这种疾病为痛性膀胱综合征或膀胱疼痛综合征。然而,由于之前投入了相当多的努力,“间质性膀胱炎”才被认可是一种正式的致残性躯体疾病,所以为保持延续性,该术语被沿用至今,现在多使用“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IC/BPS)”这一名词。
2、间质性膀胱炎的患病率和危险因素IC/BPS的诊断标准各不相同,从而使得难以确定其患病率。很多没有被正式诊断为IC/BPS的患者也有本病的症状,这提示其患病率可能被低估。IC/BPS的患病率研究使用了下述3种方法之一:
(1)自我报告研究(询问调查参与者是否被诊断过该病)估计,IC/BPS的患病率在女性中约为例/10万人,在男性中约为60例/10万人。
(2)查询医疗报账数据以确定医生诊断的IC/BPS患病率,根据“间质性膀胱炎”的编码,女性中估计患病率为例/10万人,在男性中为41例/10万人。
(3)已开展了症状调查,调查对象被要求完成一个关于IC/BPS症状的问卷调查表。此类研究中最为全面的是RAND间质性膀胱炎流行病学研究。这些研究者们对大约,户美国家庭进行了一个两阶段的调查,以识别和访谈有IC/BPS症状的女性。通过采用两个经验证的IC/BPS病例定义(高敏感性定义和高特异性定义),他们得出结论,2.7%-6.5%的美国女性具有符合IC/BPS诊断的症状。
IC/BPS最常诊断于30-40岁或年龄更大的患者中,但在儿童中也发现过本病的症状,女性IC/BPS的发生率约是男性的5倍,其他危险因素尚未充分确定。极少数探索了IC/BPS的种族/族群患病率模式的研究提示其并无大的种族/族群差异,但这些数据很有限。IC/BPS在单卵双胎中的同病率比异卵双胎中更大,这提示该病具有遗传易感性。IC/BPS常合并其他慢性疼痛性疾病(如,纤维肌痛、肠易激综合征)。
3、间质性膀胱炎的发病机制关于IC/BPS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知之甚少。正在进行和将要进行的研究可能会证实,当前被归入IC/BPS诊断中的患者实际上具有数种不同的疾病,其病因也不同。目前普遍认为几种诱发因素均可能导致出现IC/BPS的临床表现,并且已提出了数种发病机制以解释临床现象。
关于IC/BPS患者的调查提示某些食物和饮料,例如咖啡因、酒精饮料、柑橘类水果、西红柿和辛辣食物,可能会加重部分患者的症状,不过这存在很大的患者间差异。
对患者进行了膀胱活检的研究显示,IC/BPS患者有尿路上皮异常。重要的是,并不清楚这些尿路上皮异常是否继发于另一个未知的疾病过程。
IC/BPS患者的尿路上皮异常包括:膀胱上皮的Ⅰ类和Ⅱ类人类白细胞抗原(HLA)表达改变,尿路上皮特异蛋白(uroplakin)和硫酸软骨素表达减少,细胞角蛋白表达谱改变(向更典型的鳞状细胞表达谱转变),以及糖胺聚糖(GAG)层的完整性改变。据报道,已在部分患者中发现存在Tamm-Horsfall蛋白缺陷。此外,还存在IL-6和P2X3ATP受体的表达增加,以及NFkB基因的活化增强。
膀胱的GAG层在正常情况下覆于尿路上皮表面,使其不会被溶质渗透;因此,GAG层缺陷可能使尿液中的刺激物穿透尿路上皮,并刺激下面的神经和肌肉组织。该过程可能促成进一步的组织破坏、疼痛和高敏感性。膀胱肥大细胞对初始损害后持续膀胱损伤的蔓延可能也有作用。
痛觉的神经性上调可能在IC/BPS中发挥了一定作用。中枢敏化和膀胱正常充盈期间膀胱感觉神经元活性增加可能造成膀胱痛。这种敏感性增加可能存在于膀胱本身,也可能由中枢神经系统内活性增加和新的通路所致。动物模型提示,肠道和其他盆腔器官的高敏感性可能造成了膀胱敏化。神经通路中的类似改变可能造成了IC/BPS患者的耻骨上压痛。内脏(膀胱)敏感性增加也可能继发于已使中枢通路敏化的原发躯体损伤,而这些通路与膀胱传入神经有所重叠。
综上间质性膀胱炎是指在没有感染和其他可识别病因情况下出现的一种被认为与膀胱相关的令人不快感(疼痛、压迫和不适),并伴有超过6周的下尿路症状。由于诊断标准各不相同,从而使得难以确定其患病率,大约2.7%-6.5%的美国女性具有符合IC/BPS诊断的症状,在女性IC/BPS的发生率约是男性的5倍。其发病可能与某些食物和饮料、尿路上皮异常、痛经的神经性上调有关。
[更多内容]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