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杭海 泰州实验学校总务处副主任
读书感悟
于书香中砥砺前行
之所以阅读不是基于什么深刻的认识,而是源于恐惧,对无知的恐惧。
读书过程中发现自己差不多是个文盲的感觉真的很糟糕,非常糟糕!这种感觉大概是在多年前读《随笔》时滋生的,尔后便循着这一刊物如野草般愈发地疯长。直至偶然中读到木心的《文学回忆录》,我彻底地慌了——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我真的是个文盲!
以己之昏昏,焉能使人昭昭。走进语文课堂,面对着一群纯真可爱的孩子,我告诫自己:要告别过去那种碎片式的散漫的阅读方式了。
于是,先后增补了《讲谈社·中国的历史》十卷(已读至第三卷“秦汉帝国”过半),《诗经选》《汉魏六朝诗选》《不跪着教书》《深度语文》等书,以期放空自己,重新整理自己的所学所思。
读史不是因为我喜欢沉湎于历史中,而是历史还活在我们的生活里,只是日益昏沉而不知罢了。讲谈社的中国史以大量的考据告诉我:楚吴越其实是与殷周共存的文化地域大国,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不止是*河流域,还有长江流域;以统治者意志为叙述主旨的历史的确如胡适所说“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诸如魏之《竹书纪年》、齐之《春秋》《公羊传》、韩之《左传》、中山国之《榖梁传》等,我居然闻所未闻!
选择从《诗》(部分)读起是因为诗不是我们生活之外的艺术,诗就是生活。用心诵读之后才发现,遥远的先民们在田垄桑阴之下所咏之歌,居然离我们的内心如此之近,那么质朴、率真。
进入汉魏方能感受到再野蛮的强权也终究难敌文化的喷薄之力,这里有刘邦以“大风”的气势率领一众“引车卖浆”者开启了真正意义上的汉之天下,有“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深情告白,有“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的痴怨,更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虚无和“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的愤慨……在诗歌的国度里怎能不读诗?
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很多年前吴菲老师就说过:终身学习的立身之本究竟是什么?是独立思考精神。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精神,他的学生就很难有独立思考的意识。教师自身缺乏批判意识和怀疑的能力,教育的“创新”从何而来?细细品味,诚然!在裹挟着“核心素养、思维导图、改革与创新”的洪流中,连“NO”都不会和不敢说的教师,能靠他去“立人”吗?
王开东老师无论是《深度语文》的睿智还是近年来的笔耕不辍,几乎句句珠玑篇篇灼见,字里行间的敦厚与学养真真是我辈之楷模。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在教中学,亦在学中教,但愿我能在阅读中逐渐消除因无知而带来的恐惧感。
读书笔记
从“孔乙己的长衫哪去了”说起
暑期抽空带女儿预读六语上的课文,读至《船长》时隐约间总觉不足,索性放开与她共读些经典白话文。
首选的是《孔乙己》,女儿读完的第一感觉是“孔乙己好可怜啊!”。我想,这应该是绝大多数人的第一阅读感受。其实,孔乙己的有姓无名与有名无姓的阿Q以及无名无姓的祥林嫂是鲁迅先生塑造的三大经典“苦人儿”。对“苦人儿”的认识本应从小说的文学性与思想性加以分析,考虑到孩子的年龄及阅读面的因素,我选择从她印象最深的“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句话入手,以“孔乙己的长衫哪去了”作为文章阅读的结束和同文阅读的延伸。手把手地渐进式地和孩子一起分析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其间不停地鼓励她猜测孔乙己的性格形成原因,带她感知百年前的中国社会底层人的生活现状。同时不忘通过适当比对身边的人和事、新闻中的人和事,引导孩子慢慢认知当下时代里自己与他人的生活现状,以及如何遵从内心做一个有平等意识的能友善对待他人的善良的人。
孔乙己这样的苦人儿和祥林嫂一样,是有三个原型的。其一是“孟夫子”,他读过书但未曾进学,好喝酒也替人抄书,常常连人和纸张等一起失踪,后来坐在蒲包垫上用手走路。其二是鲁迅的本家,换作“四七”,喜欢喝酒,写一手好字,穿长衫,常被人打。其三是同样穿长衫的“亦然先生”,文中“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便出自其口。
鲁迅先生将三个原型综合在一起,层进错出,更集中,更概括,更深入地刻画出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女儿曾感慨短衣帮的同情心的缺失,年少的孩子如何能理解,这样的现象其实涉及到较为复杂的社会问题。“苦人”无论是在过去还是现在乃至未来,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别的什么国家,都是存在的,从来不曾消失过。先生发表《孔乙己》时曾在文末附记,他自谦地说:“这一篇很拙的小说,还是去年冬天做成的。那时的意思单在描写社会上的或一种生活,请读者看看,并没有别的深意。”
诚然!“文章既成,作者已死”,读者大可不必纠结作者有无深意。因此我带女儿读《孔乙己》的时候不限于把它放在中国特定的社会环境中来解读其意义,而是尽可能多角度,譬如从“人”的角度去猜想孔乙己为什么会成为苦人儿,这样的孔乙己是大多数还是个别;再如我们可以猜测孔乙己的长衫会不会被同为读书人的丁举人剥夺并销毁了,甚至可以猜测丁举人当时的心理活动,进而思考平等意识,人道主义精神存在与否的意义。
过去多数人从封建教育对国人的*害的角度来解读鲁迅先生的很多作品,对那些因得益与旧式教育纷涌而出的大家们(包括鲁迅本人)居然视而不见。在他们的口中,孔乙己成了旧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成为封建教育的牺牲品。这种旧的都是有害的,新的都是高大上的二元对立论调,其实是对读者的侮辱,更是对孩子们的戕害。姑且不论西方启蒙运动中觉醒的人性论,单单在《红楼梦》中曹雪芹的笔下对人物的描述便摒弃了大贤大佞的形象定格,充分肯定了人性的复杂性,真实地展现了处于贤佞之间的绝大多数。
说到这里我似乎明白为什么读《船长》(其实就是《诺曼底号遇难记》)的时候那种单调感了,文中哈尔威船长的形象太完美了,而越是完美的形象恰恰愈是不完美的人物塑造。孔乙己好吃懒做,偶尔偷窃的恶习无法掩盖他善良的本性,这样的人物形象才最接近真实的人。他被短衣帮无情嘲弄过程中神态的变化里隐藏着的是对读书的不变的尊重,他穿着长衫出场穿着夹袄走向末路的变化里不变的是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
抓住“变与不变”的关系是阅读小说比较好的方法,和女儿读完《孔乙己》后我们继续读《范进中举》一文。在充分阅读这一节选部分的内容之后我让她寻找文中的“变”,孩子很快就能找出胡屠夫在范进中举前后那种前倨后恭的巨大显性变化,却未能发现众邻居和张乡绅以及范进自身的隐性变化,这显然是受限于她的阅读广度和思考深度。而在找出文中众多的变化之后隐藏其中的“不变”已然呼之欲出了。
《范进中举》的阅读已经可以像带孩子学骑自行车一般稍稍地放一放手了,接着我又选择了契诃夫的《变色龙》供孩子练手。契诃夫不愧为短篇小说的大师,《变色龙》的诸多看似不经意的细节真可谓字字珠玑,远非《船长》可比。《变色龙》中的“变与不变”应该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了,孩子通过奥楚蔑洛夫的反复变化很快就能发现其中不变的媚上欺下的奴才嘴脸,细细想来这样的奴才形象在鲁迅的笔下是何其之多!
从孔乙己的长衫到奥楚蔑洛夫的*大衣,或许还可以当成是群文阅读的一次尝试吧。
供稿:杭 海
编辑:“三棱镜”工作室
审核:石万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