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菜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交圕middot喜阅星空下的低语
TUhjnbcbe - 2021/1/8 14:10:00

作者:高畅生命科学技术学院

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前期真是外国短篇小说辉煌的几十年,三大短篇小说家契诃夫、莫泊桑、欧·亨利都在那几十年间写出了被现在奉为经典的作品集,我们熟悉的《项链》、《变色龙》、《最后一片叶子》都在那段时间问世。在这样的光辉下,其他的短篇小说家难免因此有些黯然失色,即使他们的作品可圈可点,妙趣横生。法国作家都德即是其中一位。

都德为人所熟知,大多是因为他的《最后一课》。其中细腻的爱国情怀,以及近乎完美的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都使它成为经典。让都德被我们熟知的还有《小间谍》、《一局台球》等描写普法战争法国落败的悲剧,表达对于腐朽上流社会的激愤的作品,他的另外一本作品集《磨坊文札》风格却大相径庭。我在阅读这部小说集时,常常感到十分沉静,似乎回到了一百多年前的法国乡村,从容地与当地人攀谈。

《最后一课》

在读《磨坊文札》时,我常常怀疑这不是小说集,而是散文集,似乎只是把乡下篝火边的真实故事通过小说的手法表达出来。这部小说集中大部分的短篇故事情节比较少,大段都是以作者熟悉的法国南部的景色和民风作为故事的背景。整本书从作者到达磨坊、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普罗旺斯乡村气息开始,在作者背靠松树沉浸在对巴黎的思念中结束。无论是轻松谐趣的《教皇的母骡》,还是深沉的《赛米朗特号遇难记》,都宛如田园牧歌,仿佛是农民在田间篝火边讲述口口相传的乡间故事。《赛米朗特号遇难记》中除了遇难船上的船长和年轻人的只言片语的对话,其余情节几乎全是作者自己的想象,但是这两个人物却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桑居奈尔的灯塔》同样如此,真正有情节的部分只是巴尔多里的伙伴在灯塔上过世的这一段,其余全是作者的所见所感。阅读至此,我仿佛置身风浪高涌的午夜灯塔,而高声读书的守灯人就在身边,一切都那样宁静。

整本书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一篇当属《繁星》。年轻的牧羊人倾慕一位美貌的富家小姐,当两人阴差阳错同坐在繁星下的山丘上时,没有动人心魄的表白,只有在夜空下篝火旁攀谈的静谧美好。作者细腻的笔触,成功地把这种的美好悉数展现。相比巴黎浪漫舞会上的推杯换盏,繁星下的山丘更令人神往。这种对于乡村生活的热爱,对于大自然的亲切感,与梭罗的《瓦尔登湖》相似。如果把它们都放到历史的大背景下,更容易发现原因:梭罗的《瓦尔登湖》成书于19世纪前半期,正是美国工业文明发展时期,而《磨坊文札》也是在法国的工业文明发展时期诞生的。当文人墨客对城市文明感到失望时,往往愿意回到乡村,回到自然的怀抱。可是,与梭罗不同,都德最后背靠松树,沉浸在对巴黎的思念中:工业文明发展时期的城市固然有着各种弊端,但它仍有迷人之处。

都德笔触细腻,语言平缓自然,展现出来的法国南部乡村风情让读者迷醉。在上海的香樟树下细细品读这本在普罗旺斯星空下的低语呢喃,同样诗意盎然。熟悉《最后一课》的读者如果能够欣赏到《磨坊文札》,一定能够对都德有更为立体的了解。在繁华热闹的现代生活中,如果能时时有《磨坊文札》作为调剂,亦可免于浮躁。风格淡雅,意味深长,《磨坊文札》不啻为法国南方的一幅色彩鲜明的风俗画,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仍然引人注目。

书目介绍

本书是法国著名作家脍炙人口的随笔-故事集。虽然都德因为描写了普罗旺斯乡间明媚的阳光,而被尊为法国南方文学的鼻祖,但其实展露在这本享有盛名的《磨坊文札》中的普罗旺斯,和我们心目中那块天空澄净、大地炽烈、风情浓郁的度假胜地相距甚远。在都德笔下,这里的自然美如天堂,生活在地上的人们却没因此比别处的人们更快乐。

作者介绍

阿尔丰斯·都德(AlphonseDaudet,年5月13日—年12月14日),法国普罗旺斯人,19世纪法国著名的现实主义小说家。年开始文学创作,26岁时发表短篇小说集《磨坊文札》。两年后,他出版了他的第一部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这部小说是都德的代表作,集中表现了他不带恶意的讽刺和含蓄的感伤,也就是所谓的“含泪的微笑”。都德因而有了“法国的狄更斯”的誉称。他一生共写了13部长篇小说、1部剧本和4部短篇小说集。其中的《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更由于具有深刻的爱国主义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是而享有极高的声誉,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中的杰作。

馆藏信息

索书号:I.4/30-

馆藏地:包玉刚图书馆2楼文学社科阅览室中文图书

↓↓↓长按

1
查看完整版本: 交圕middot喜阅星空下的低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