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floordysfunction,PFD)是指由于盆底组织结构因损伤、衰老等病因造成盆底组织结构发生病理改变,最终导致相应器官功能障碍系列疾患。
(一)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流行病学及分类
1.尿失禁
国际尿控协会将尿失禁定义为“主诉为任何非自主性的漏尿行为”。从90年代中期起已被列为世界5大疾病之一,它在女性中的发病率远远高于男性,严重影响女性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
(1)尿失禁分类
根据国际尿控协会第一次(年)和第五次(年)会议制定的标准化名词定义,尿失禁分为以下类型:
①真性尿失禁(genuineurinaryincontinece,GUI):膀胱失去控制尿液的能力,膀胱空虚。常见原因为尿道括约肌受损、先天性或后天性获得性神经源性疾病。
②压力性尿失禁(stressurinaryincontinece,SUI):年Howard首先将咳嗽、大笑、喷嚏及运动时发生的尿道失禁称为压力性尿失禁。国际尿控协会明确规定,在腹压增加时出现不自主的尿道内尿失禁称为压力性尿失禁,是由于括约肌功能不全所致。除了结缔组织薄弱,其他病因还包括可能与多次分娩后子宫脱垂有关的骨盆底部和括约肌的解剖结构改变。压力性尿失禁主要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其中轻度是指尿失禁发生在咳嗽和打喷嚏时,不需要使用尿垫;中度是指尿失禁发生在跑跳、快走等日常活动时,需要使用尿垫;重度是指尿失禁发生在轻微活动、平卧体位改变时。
③急迫性尿失禁(Urgeurinaryincontinence,UUI):伴有强烈尿意的不自主性漏尿。急迫性尿失禁进一步分为两种类型:①当不自主的漏尿是由于逼尿肌不自主收缩引起的称为运动型急迫性尿失禁。②当感到有强烈的排尿感而不伴有逼尿肌收缩时则称为感觉型急迫性尿失禁。临床中,尿急或膀胱激惹是指不正常的排尿次数增加,伴或不伴夜尿症和不可抑制的排尿感,区分压力性尿失禁和急性尿失禁很重要,因为她们的治疗方法不同,急迫性尿失禁能成功地用抗胆碱能药物治疗。而压力性尿失禁,除了轻度可以通过骨盆部肌肉锻炼或理疗得以改善外,通常需要外科手术。
④混合性尿失禁(Mixurinaryincontinence,MUI):是指压力性尿失禁和急迫性尿失禁同时存在,并伴随着膀胱括约肌机能不全,诊断急迫性尿失禁对治疗很重要,因为在对压力性尿失禁进行任何尝试前,逼尿肌不稳定性必须得到药物治疗,以免影响或危及随后的(术后)疗效。
⑤充溢性尿失禁:膀胱过度充盈引起尿液溢出。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慢性尿潴留,膀胱内压超过尿道阻力时,尿液持续或间断溢出。
⑥反射性尿失禁:指因神经性疾病产生的逼尿肌反射亢进作为主要动力引起的尿失禁,这类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逼尿肌反射亢进和低顺应性膀胱。
⑦不稳定性尿道:储尿期尿道自发或有自发性下降,无逼尿肌收缩,伴有尿失禁称为不稳定性膀胱。病因不清,可能是骶髓逼尿肌中枢或(和)阴部内神经病变,致使尿道外括约肌不自主松弛(Mahany,);盆神经节病变,引起尿道平滑肌不自主松弛(Hindmarsh,);特发性尿道括约肌松弛。尿失禁的表现可为压力性、急迫性、混合性,有的在性高潮时出现尿失禁,有的在不明诱因下尿失禁。
()产后尿失禁
产后尿失禁是产妇中的高发病,妊娠和产后早期尿失禁对远期发病有很强的预示性,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妇女产后的生活质量。许多病人,甚至一些医务人员都认为产后尿失禁是妊娠和分娩后的必然现象,未给予重视。
产后尿失禁发生常与妊娠、分娩导致泌尿生殖器官脱垂及盆底支持组织功能受损有关。盆底支持组织包括盆底韧带、筋膜、肛提肌及其周围组织等,它们是维持膀胧颈、尿道正常位置的重要力量,对保持正常的压力传导,维持尿自禁至关重要。正常情况下,膀胧颈和近端尿道位于盆底以上,腹压突然增加时,压力在传递到膀胱表面时也均匀传递到近段尿道,引起膀胧颈和尿道主动收缩;同时支持膀胧颈和尿道的盆底韧带、筋膜对腹压产生反作用力,进而挤压尿道,使尿道关闭,因此不会发生漏尿;如果盆底组织松驰或者尿道支持结构损伤,膀胱底部和近端尿道就会向下移位,当腹压突然增加时,增加的压力只能作用到膀胧上而不会传递到近端尿道,周围的盆底支持组织也失去对腹压的抵抗力,此时尿道内压不能相应增加,膀胱内压就会暂时高于尿道内压,从而发生压力性尿失禁。
.盆腔脏器脱垂
盆腔器官脱垂(pelvicorganprolapse,POP):是指由于盆底支持组织缺损或松弛而引起的盆腔器官脱离正常的解剖位置,包括子宫脱垂、阴道脱垂等,同时可伴有膀胱、直肠和小肠膨出。
盆腔器官脱垂来源于支持结构的损伤。分娩过程中软产道及周围的盆底组织极度扩张,肌纤维拉长或撕裂,特别是第二产程延长和助产手术分娩会导致盆底支持结构损伤。绝经后雌激素减低、盆底组织萎缩退化及盆底组织先天发育不良导致支持组织疏松薄弱。另外,有慢性咳嗽、便秘、经常重体力劳动等造成长期腹内压增加,可加重或加速脱垂的进展。
最常见的盆腔器官脱垂包括膀胱脱垂、子宫脱垂、阴道脱垂和直肠脱垂。目前国际上对盆腔器官脱垂的分度多采用盆腔器官脱垂定量分期法(POP-Q),利用阴道前壁、阴道顶端、阴道后壁上的两个解剖指示点与处女膜的关系来界定盆腔器官脱垂程度:
3.女性性功能障碍
女性性功能障碍(Femalesexualdysfunction,FSD)是指发生在女性性反应周期中一个或几个环节的障碍(性欲障碍、性唤起障碍和性高潮障碍),或者出现与性交有关的疼痛。FSD的病因复杂,包括社会心理、年龄、内分泌性、神经、血管性、肌肉、药物及妇产科疾病等因素,目前更多地倾向于是多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学手册第五版DSM-Ⅴ将FSD分为:女性性高潮障碍,女性性兴趣/性唤起障碍,生殖器-盆腔疼痛或插入障碍,物质或药物引起的性功能障碍,其他能够特别分类的性功能障碍,未特别分类的性功能障碍。
4.男性性功能障碍
男性性功能障碍是指在性唤醒、勃起、性活动、射精等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异常,均为性功能障碍。临床上以勃起功能障碍和早泄常见。早泄:性生活低于分钟者为异常;未进入阴道或刚进入阴道就射精,时间往往不到1分钟者;不能自主地控制射精。对比自身以往持续时间明显缩短,自己及性伴侣均不满意。年ISSM发布的指南,“早泄”的定义由以下三部分组成:1、从第一次性生活开始接触阴道后在1分钟左右反复或持续射精(终生性早泄),或射精潜伏时间降为3分钟或更少(获得性早泄)。、延迟射精障碍发生在所有或几乎所有的阴道插入。3、出现负面的个人结果,如忧虑、烦恼、困惑和或逃避性亲密。早泄可能病因:(1)焦虑、紧张的精神状态;()性生活次数过少;(3)勃起功能障碍(ED);(4)前列腺炎;(5)某些药物的使用或停用;(6)慢性骨盆疼痛综合征;(7)精索静脉曲张;(8)甲状腺疾病;(9)具有易感性基因;(10)配偶的不良心理状态;(11)包皮过长;(1)手淫;(13)其他。
5.女性慢性盆底痛
慢性盆底痛综合征(Chronicpelvicpainsyndrome,CPPS)是指由各种功能性和(或)器质性原因引起的以盆底及其周围组织疼痛为主要症状,时间超过6个月的周期性或非周期性的一组疾病或综合征。其病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感染、神经源性、子宫内膜异位、肿瘤、盆底手术以及盆底肌过度活跃等。与盆底肌过度活跃相关的女性盆底痛主要有外阴痛(分为阴道前庭痛和阴蒂痛)、膀胱痛(包括间质性膀胱炎和膀胱疼痛综合征)和功能性肛门直肠痛(分为肛提肌综合征、痉挛性肛门直肠痛或尾骨痛)。盆底肌过度活跃引起慢性盆底痛的病理机制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缺血缺氧导致的痛觉过敏,另外一种为肌筋膜触痛点引起的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对于后者,可以通过触摸盆底肌肉来识别是否由触痛点引起的疼痛。
外阴痛:外阴痛是最常见的慢性泌尿生殖道疼痛,多为灼烧样痛,位于外阴区域,常因局部压力增大如穿紧身衣、使用卫生棉或试图性交时引起。据统计,本病终身患病率大约为4%-19%,所有年龄段的女性均可患病,但最常见于年轻女性。可以通过阴道指检或按压阴道前庭部进行检查。
膀胱疼痛综合征:也就是间质性膀胱炎和尿道综合征,常见症状有尿频、尿急、夜尿及耻骨弓上压迫感。疼痛的病因非来自细菌感染和泌尿系统疾病,该病诊断需排除所有可能引起疼痛的潜在原因。在妇科,本病的患病率为8%。90%的患者为女性,其中30%小于30岁。
功能性肛门直肠痛最常见的两种类型是肛提肌综合征和痉挛性肛门直肠痛。据统计,美国特发性直肠痛患病率大约为6%,近90%为女性患者。为非器质性疾病引起的疼痛,其病理生理机制还不明确。该病的诊断为排除性诊断。
6.LUST:即下尿路症状,以尿频、尿急、排尿困难等为特征,与下尿路疾病相关的一组症状的统称,相关症状包括:OAB、尿失禁、慢性盆腔痛、前列腺炎等。分为储尿期症状、排尿期症状和排尿后症状,提示下尿路功能障碍或泌尿系感染、神经源性膀胱等。
7.膀胱过度活动症
膀胱过度活动(OveractiveBladder,OAB)是一种以尿急症状为特征的征候群,常伴有尿频和夜尿症状,可伴或不伴有急迫性尿失禁;尿动力学上可表现为逼尿肌过度活动,也可为其它形式的尿道-膀胱功能障碍。无明确的病因,不包括由急性尿路感染或其它形式的膀胱尿道局部病变所致的症状。其病因尚不十分明确,目前认为有以下四种:(1)逼尿肌不稳定:由非神经源性因素所致,储尿期逼尿肌异常收缩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膀胱感觉过敏:在较小的膀胱容量时即出现排尿欲;(3)尿道及盆底肌功能异常;(4)其他原因:如精神行为异常,激素代谢失调等。研究表明,虽然性别不是OAB的危险因素,但是患病人群还是以女性为主,这与女性特殊的生理构造和分娩生育史相关。据调查,约50%患有OAB的女性存在盆底肌功能异常。盆底肌肉的松弛导致膀胱正常生理位置的偏移,引起膀胱功能异常。多篇研究表明,女性盆腔器官脱垂和OAB存在显著相关,且严重程度与脱垂阶段存在正相关。
(二)盆底病的三级预防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预防医学和社会医学家们提出了慢性疾病“三级预防”新概念。PFD作为女性常见慢性病也必须遵循这一防治原则。一级预防:针对孕妇人群,开展产前健康教育,加强盆底肌训练。二级预防:针对产后人群和经盆底手术人群,加强产后和术后盆底功能筛查,及时发现异常人群,及早进行干预。三级预防:针对盆底功能障碍患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改善症状,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男性PFD正在探索慢病管理模式,三级防治原则值得借鉴,从而推进男性和女性盆底康复中心建设,实现PFD的可控可治。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三级预防
医院地址
医院东院区(康复院区)是鄂西北区医院,也是湖北省规模最大的康复医学中心。坐落于十堰市北京中路立交桥东侧的中心地带,北京路、柳林路、浙江路、天津路四条主干道在此交汇,乘7、15、0、7、9、33、58、87、91路等公交线路均可抵达。
编辑:高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