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变色龙》
(适用于九年级)
上课教师信息
衢州市衢江区第一初级中学王薇
学习资源
九年级下册语文书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通过鲜明生动的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了解契诃夫小说善于以日常生活的平凡事件揭露社会本质的特点。
2.认识沙皇俄国社会的黑暗和“变色龙”这个典型人物的社会意义。
3.学习本文所运用的对比、夸张手法,体会文本运用此类手法达到的讽刺效果。
视频观看
学习任务
洋 相
冯骥才
自打洋人开埠,立了租界,来了洋人,新鲜事就入了天津卫。“租界”这俩字过去没听说过,*毛绿眼的洋人没见过,于是老城这边对租界那边就好奇上了。
不久,就有些小子去到租界那边弄洋货,再拿回到老城这边显摆。一天,一个小子搬了个自鸣钟到东北角大胡同的玉生春茶楼上,摆在桌上,上了弦,这就招了一帮人围着看,等着听它打点。到点打钟,钟声悦耳,这玩意儿把天津人镇住了,茶楼上一天到晚都坐满了人,把玉生春的老板美得嘴都闭不上了,说要管那个抱钟来的小子免费喝茶吃东西。
不多时候,老城东门里大街忽然出现一个怪人,像洋人,又不像洋人,中等个儿,三十边儿上,穿卡腰洋褂子,里边小洋坎肩,领口有只黑绸子缝的蝴蝶,足蹬高筒小洋靴,头顶宽檐儿小洋帽,一副深色茶镜遮着脸,瞧不出是人。看长相,像洋人,可是再看鼻子小了点儿。洋人鼻子又高又大,前边儿带钩,俗称“鹰钩鼻子”:这人鼻子小,圆圆好赛小蒜头。
这怪人在街头站了一会儿,忽然打腰里掏出一个小纸盒,从里边抽出一根一寸多长的小细木棍儿,棍儿一头顶着个白头。他举起小木棍儿,从上向下一划,白头一蹭衣褂,嚓的生出火来,把木棍儿引着,令街上的众人一大惊,不知怪人这小棍儿是吗奇物。怪人待手里的小木棍儿烧到多半,扔在地上,跟着从小盒再抽一根,再划,再生火,再烧,再扔。就这么一连划了十多根,表演完了,话没说,扬长而去。
从此天津人称怪人这种“一划就着”的玩意儿叫“自来火”。
怪人走后十天,又来到东门里大街上,换了穿戴,领口那蝴蝶换只金色的。他又掏出自来火,划着:可这次没扔,而是打口袋又掏出一个纸盒来,这纸盒比自来火那纸盒大一号,上边花花绿绿印了一些外国字:他从盒里抽出一根,这根不是木棍儿,而是小拇指粗细大小白色的纸棍儿,他插在嘴上,使自来火点着,街两边的人吓得捂耳朵,以为要放炮。去过租界的人知道这是洋人抽的烟。原来洋人不抽烟袋,抽这种纸卷的怪烟,烟不放在腰间,藏在衣兜里。
从此天津人称这种洋烟叫“衣兜烟卷”。
人要出头出名,就该有人琢磨了。这怪人到底是谁?是真洋人还是冒牌货?不久就有两样说法截然相反。一说,他家在西头,父亲卖盐,花钱不愁:另一说,这怪人是地道洋人,刚到租界才一年,觉得老城新鲜,过来逛逛而已,进而有人说这怪人是英吉利人,叫巴皮。
那时候,天津卫闹新潮,常有人演讲。讲新风,反旧习,倡文明。一天,总商会又有演讲会,先上来一位先生站在台前,向台下边听众介绍一位来自租界的贵宾。跟着怪人出现了,还是那身穿戴,脖子上的蝴蝶又换成了白地绿格的了。他上来弯下腰手一撇,行个洋礼,说几句洋话。
下边一个学生说:“他说的是哪国话?不像英文。我可是学英文的。”
这下人们就议论开了。
下边忽有人叫道:“你是叫巴皮吗?”
这怪人好似生怕给别人认错,马上说:“我就是巴皮。”
下边人接着问:“你打哪儿学的中国话,怎么还是天津味的?”
这话问过,众人一寻思,怪人刚刚说的话还真有点儿天津口音。
怪人一怔,不好答。下边人又问:“你爹是谁?”
怪人又一怔,马上把话跟上说:“米斯特·巴皮。”
没想到下边问话这人放大嗓门儿说:“小子,睁大眼看看我是谁!我才是你爹!我刚打广东回来。巴皮?巴皮?快把这身洋皮给我扒下来回家!别在这儿出洋相了。”
自打这天,天津人管学洋人装洋人的叫作“出洋相”。
现在人说的“出洋相”,这典故就是从这件事来的。
1.文章以《洋相》为题有什么作用?(4分)
2.小说叙述了“怪人”的哪些事情?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6分)
3.第③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表达效果?(4分)
4.试分析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6分)
5.本文与契诃夫的《变色龙》在写作风格上都具有讽刺幽默的特点,请从写作手法上找出二者两个以上的相似点。(4分)
6.学完本文,某同学写了一副对联的横批和上联来评价奥楚蔑洛夫,请你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补写出下联。
上联:面对权贵趋炎附势尽显奴才脸
下联:
横批:媚上欺下
答案
原创作品,转载注明出处。
钱江语文
长按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