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期
huājìyǔjì
花
季
雨
季
优秀作文
版面展示
(点开可看大图↓↓↓)
01
读剧中人,品百变心
——读《契诃夫小说集》之《变色龙》有感
长屿中学八(5)班陈韬宇
品茶,可以使人静心;读书,可以使人高尚。
——题记
倘若希望在金色的秋天收获果实,那么在寒意侵人的早春,你就该卷起裤腿努力实践,直到收获的那一天。阅读,就是在不懈地拓荒、播种、耕耘中等待收获的一种体验。
契诃夫,世界短篇小说三大巨匠之一,俄国19世纪末期最后一位批判现实主义艺术大师。他的作品,善于透过生活的表层进行探索,将人物隐蔽的动机揭露得淋漓尽致,而《变色龙》就是这样的一部作品。
对于这篇文章的
一条狗,奥楚蔑洛夫起初毫不在意,可一旦加上了“将*家”的称呼,他立刻态度转变,翻脸比翻书还快。而作者不厌其烦地让奥楚蔑洛夫翻了四五次,反反复复的态度变化足以让我们深切了解奥楚蔑洛夫的处事方式。他那反复脱衣穿衣的细节,更让我体会到作者人物描写的高超。一个最为简单平淡的动作,却细腻地写出人物内心的复杂情感。
这就是契诃夫,一个善于通过生活中平淡无奇的表象去挖掘人物内心灵*的语言大师。
看完这篇文章之后,令人捧腹之余,我又不禁替奥楚蔑洛夫感到悲哀。我想,奥楚蔑洛夫的这番表现,也不过是一个小人物的无奈。奥楚蔑洛夫只是一个毫不起眼的小警察,在席加洛夫将*的眼里,他与这只小狗没有多大区别。他应该有自己的家庭,也要为生活而打拼。可是,也不需要如此夸张吧!一个人,在生活面前,总得保持最起码的体面与尊严吧!
我感到悲哀,也感到疑惑。在查阅资料的同时,我似乎找到了答案。作品写于年,亚历山大三世刚上台,在竭力强化警察统治的同时,也搞了一些掩人耳目的法令,给残暴的专制统治蒙上一层遮羞布。统治者尚且如此伪善,作为统治工具的警察又怎会独善其身。可怜的变色龙!可悲的奥楚蔑洛夫!
合上书本,奥楚蔑洛夫的样子还在眼前不断浮现。我似乎看到了那个年代,那个19世纪沙皇专制统治下的俄罗斯。那些苦苦挣扎的人们,和那些卑躬屈膝的“奥楚蔑洛夫”。
今天,我们读剧中人,品百变心。明天,我们或许就可以解人生惑,品人生味。
泽国三中陈净净点评:读后感的撰写贵在写出自己的发现。小作者标题拟得别致精巧,体现发现之妙;内容中聚焦“变色龙”,写出探查之趣;更可贵之处,深入思考奥楚蔑洛夫形象设置的意义,“他应该有自己的家庭,也要为生活而打拼”,继而思索这种夸张表现的背后意义。“我”的文思因此有了由趣到悲的波澜。读后感的引、议、联、结水到渠成。
02
老牛儿
市四中七(7)班李想
老家村口有一家很老的店,专卖牛肚儿。
店的主人叫老张,从小跟爷爷学做牛肚,把老店开了五十多年。但村里人平时都管他叫“老牛儿”,也许正应和了他的行当吧。
老张打了一辈子光棍,小店铺全靠他一个人张罗。一颗光秃秃亮闪闪的头颅常被大锅中的水蒸气蒸出一头汗珠,哪怕是冬天,他也是敞开衣服,露出肚皮,一边咧着嘴和顾客说笑,一边忙着手上的活。
每天早上四点多,老牛儿就踩着鸡鸣,提着一根用了十多年的桑木担子,走到五公里外的屠宰场。一个小时后,挑着一筐堆得如小山一般高的牛肚和牛大腿骨,左手还提着一大块牛腿肉。
六点,老牛儿的烟囱准时冒出炊烟,门后堆着一大堆熬汤后剩下的肉干和大骨头,今天要用的汤昨天就熬好了,到早上就可以出锅了。
一切收拾妥当,七点,村口的小店发出一阵阵“笃笃”的有节奏的声音,是老牛儿在切菜,切葱花,剁蒜泥……
到了九点,老牛儿一起身,把茶碗一放,“啪”的一下把店门口的“关门”翻到“开门”。只一会儿,门外就排起了长龙,有本村的大爷大妈,也有远自上海、河北,甚至云南、贵州的顾客。我就在边上,看店里两口大锅,一锅汤,一锅肉,两个盖儿开开合合,水汽一下一下散开,有眼镜的客人,镜片上都是白茫茫一片,盯着老牛儿熟练的动作。
“老牛儿,老配方,来一大碗,热乎的——”村西头的老刘头早已站在一旁,笑盈盈地对着老牛儿大喊着。
“早就准备好了,瞧好了您嘞!怎么能忘了老主顾呢?”“哗——”老牛儿浇上了自己用中药熬制的酱汁,把大碗往客人手中一塞,客人就上门外找个阴凉地儿蹲着吃去。吃毕,把碗扔到门口的一个大竹筐里,付完钱就可以走人。
有时店里清闲,老牛儿正在对棋,一个老邻居来了,瞧见店里没人,出门吆喝一声“老牛儿,来个肚儿”,只听到一声“得了”,老牛儿就吱一声推门进来,“咣咣”两盖子开合一会,老牛儿就端着一碗牛肚出来了。客人就在边上边看着老牛儿下棋,边大口嘬着牛肚丝儿。
夕阳像一个油腻腻的大碗慢慢地放到了西边的山坳口上,老樟树上的鸟儿也渐渐飞回来了,农田干活的村民陆续路过村口,偶尔有一两个和老牛儿打个招呼就过去了。
收摊,准时下午四点。老牛儿把余下的一点肉渣倒到门后的一个瓷碗里,喂流浪猫、流浪狗,自己去村里找老人们喝茶。临走还不忘“啪”地翻过了“关门”的门牌。
如果顾客来晚了,不管谁,明天再来,就这么任性,爱谁谁!
泽国三中陈净净点评:《老牛儿》文字简省凝练,却让读者直勾勾地看清一个农村手艺人的艰辛一天。一天即是一辈子,抓住时间开门前到关门,不过多渲染,却丰富地展现了浓厚的生活之味,挑肉、熬汤、切菜、村人对话等,都是细功夫,平日对生活的体察真是细致到位。
03
金陵渡
市实验学校九(7)班吴宜宸
指导教师吴小红
每每想起,*牵梦萦。
金陵城有金戈铁马的历史,是六朝的风云变幻,是山雨飘摇的朝代更迭,是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是屈辱,是凝重,是满腔的热血。金陵是繁华的古都,是宫阙层叠、丹楹刻桷的巍峨迤丽,风流人物的佳话一折又一折……
往事越千年,历史给这座城涂上浓墨重彩,也给这座城带来雨雪风霜。但这一切成就了曾经繁华的金陵,也成了现在熠熠生辉的南京城。
如果一座城市没有夜市,那么这座城是没有灵*的。
华灯初上之时,白日里的喧嚣沉沉睡去,掩于长夜的过往和历史就苏醒了过来。
管弦纷纷,夫子庙的山门大开,游人如织。
飞檐翘角,亭台楼阁,白汉玉砌的雕栏,长夜里灯光朦胧,恍若置身于古意金陵。锦衣华服、衣袂飘飘的古装人物仿佛下一秒就与你擦肩而过,携款款而来的盛唐风采,恍若迷离大梦一场。只是那被风霜浸润的老旧朱墙,波光晦明的秦淮河,样貌威武的石狮子都已然沉默不语,噤声于这早已湮没的历史里。只剩下游人熙熙攘攘的语声,任他们闲谈起这过往。
南京人夜里最喜欢的去处就是夫子庙。不论是夏天的傍晚、秋天的*昏、春天的清晨还是冬天的夜里,饭后到夫子庙走一走,是多数人的选择。
夫子庙的人总是很多,沿街卖小玩意儿的小贩也很多。气氛是一种很奇妙的东西,明明平时已见怪不怪的小挂件、小饰品却在这时都沾染了长夜和灯火的气息,变得格外引人注目。
因此,来这最大的乐趣就在于那些沿街的琳琅满目的小玩意。我喜欢一家店一家店地逛过去,进去把里面的东西把玩个遍。店主人也不恼,只眯着眼卧在店里的大躺椅上,轻摇着蒲扇,慢悠悠地,他们不着急赚什么钱,只是任君挑选。
在夜里发光的荧光石,精致小巧的平安结,栩栩如生的鼻烟壶内壁画,陈列在整齐的橱柜上。
层楼叠榭的夫子庙,氤氲着古老而又充满烟火的气息。那飞檐和朱甍仿佛还未从漫长的过去醒来,可那些新式的商店和陈设,仿佛又提醒着这儿是跨越千年后的现在。
南京,这座古老的城,经历了太多。
每每十二月十三日的上午,当号角的长鸣响彻在南京城的上空时,当街上往来的行人停下脚步低头默哀时,沉重的历史又重新回到人们的心头。
大屠杀,慰安妇,金陵城的满目疮痍,三十万亡*的不甘冤屈。历史的沙尘来了又去,卷走了多少繁华兴盛,卷走了多少家庭的幸福,碾碎了多少人心头的自尊和满腔情怀。
但当往事如烟时,正如六朝古都的刀戟相向终将过去,伤痕累累的痕迹也会被时间抹平。我们唯有缅怀,但永不耽于过往。
莫愁湖,秦淮河,雨花台;十二钗,夫子庙,中山陵。六朝如梦鸟空啼。
却道最是金陵好。
泽国三中陈净净点评:小作者文采斐然,语言雅致端丽,四字雅词信手拈来。金陵渡,渡不了魅力金陵城的心结。金陵城尽管风云变幻,但小作者笔法老道,携飞檐翘角、老旧朱墙、波光秦淮,款款抒写老城的历史。重点写夫子庙的夜景留情,烟火况味,但又免不了沉浸在凝重的历史感怀之中,真是用情至深。
这里是学习的天地,这里是知识的海洋,这里有展示自我的平台,《青草地》欢迎同学们踊跃投稿!!
扫描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