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菜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我教小学生读经典
TUhjnbcbe - 2021/2/8 8:47:00
北京酒渣鼻最好医院         http://www.hyfdcw.com/news/44841.html

在刚结束的“秋季班写作课”上,我带着学生们读了很多世界经典文学的原文或选段。有“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契诃夫的名篇《变色龙》、欧·亨利的《最后一片藤叶》、莫泊桑的《项链》;有《红楼梦》的选段《林黛玉进贾府》;有老舍和汪曾祺的散文《猫》、《看画》;以及朱自清的经典名篇《背影》……这些文章都看似“超出”了小学生的年龄段。有的会出现在初高中语文课本上,有的是初高中生必读书目中的常客,就是“不属于”小学生的阅读范畴。可是,当我带着五、六年级的小学生们阅读这些经典、走进研读这些经典时,没有学生读不懂。

谁说小学生读不懂经典?那是因为没有给孩子一个机会。

比如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变色龙》,原属于九年级语文书。

文中主人公奥丘梅洛夫是典型的趋炎附势的“变色龙”。对于五、六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他们能理解这种双关语并活学活用吗?

我不认为小学生无法理解。只要在教学设计上要稍微下一番功夫,学生们不仅能理解还能根据个人经验灵活运用。

初读《变色龙》,不少同学嚷嚷“看不懂”、“不明白”。其实我知道,哪里是真的看不懂,就是想让老师拆解精读细致地讲给他们听——典型的被动式学习。对于这样的叫喊,我一般不予理会,直奔情节线提问“谁和谁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小说的核心之一是叙事。不要管真懂假懂,抓住叙事的情节线,文章讲了什么便一目了然。果然,学生们一个个地说出了答案。

接着便是人物——小说的另一大核心。围绕奥丘梅洛夫这个变色龙,只要找到他的变化,就能理解这篇小说了。我带领学生们找到了奥丘梅洛夫的第一次表态和第一次变化,他们很快享受于寻找奥丘梅洛夫变化的快乐中,你一言我一语地把人物的变化全都找了出来。情节与人物,阅读理解一篇小说的重点就这样轻松地解决了。甚至没有学生觉得自己在学习枯燥的阅读理解,因为大家全都享受在小说的故事中。

而关于奥丘梅洛夫变化的原因,也正是本文的主题,是契诃夫对社会现象的讽刺。所以,我引导学生找到了原因:狗主人的身份。这是让奥丘梅洛夫变化的直接原因。那根本原因呢?没有特别出乎我的意料,学生们基本都知道“是因为奥丘梅洛夫害怕将*”,“因为将*官大”。瞧,谁说小学生读不懂经典?

经典文学之所以经典,因为探讨的是人性,而人性永远是相同的。都说学校是个小社会,在这个小社会里生活了五六年的孩子们,难道看不懂人性的那些事儿?我趁热打铁,解释了“变色龙”的意义。我告诉学生们,“变色龙”早已成了一种隐喻,我们既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用它来表达我们对一些人的看法,更可以在写作时使用。这些聪明的孩子们,纷纷结合自己的生活与经历,用“变色龙”造起了句。我的教学任务就这样轻松又顺利地完成了。

除了《变色龙》,《项链》、《背影》等明显“高于”小学语文课本的经典,我都带着学生顺利地读完了。

也许,等我的学生们长大了再读这些经典,他们可以读出不一样的东西。经典文学不就是让人时常想起一遍又一遍地读吗?

*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赵赵赵老师

1
查看完整版本: 我教小学生读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