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下午15点,湖北宜昌龙盘湖国际学校,司艳平老师的公开课《马说》正在进行。王君老师说,要敢于在公开课中出生入死,要敢于死在公开课中,此言很悲壮,但对于一个语文老师的成长来说,却是至理名言。一个语文老师的成长成熟之路,定是在公开课的筚路蓝缕中玉汝于成。本期湿地课堂推出司艳平老师的《马说》备教心路和龚静娟老师的听课反思,请君品鉴!
走一步,再走一步
——我的《马说》备教之路
自从报上湿地年会的公开课展示,《马说》便开始陪伴我走过这个炎炎夏日。《马说》是我本学期浓墨重彩上过的一节课,那节课上,孩子们见解深刻,表达非凡,从《马说》到韩愈,他们悟得深,看得透。想来想去,我便选定这节课,在湿地年会上展示给大家。
几次三番读《马说》,教《马说》,心得感悟并不相同。此番再读,眼睛死死地盯在韩愈用的11个“不”字之上,他究竟想通过这个高频之词表达怎样的情韵,传递怎样的呼告,我陷入沉思之中……
在一番纠结与梳理之后,我蓦然发现,这个“不”字是分类使用的,写伯乐时用了一次,写千里马时用了五次,写食马者时用了五次。如此一来,课堂的切入与思路不就都有了吗?我兴奋异常。
只是,当时在学校备课之时,我只是理清了思路,并未将这个思路升华。换言之,我并未将上课思路与方法结合起来,有了较好的思路,但没有方法的引领与渗透,这样的课堂并不会产生以一当三之功效。不过,那时已经在班上讲过了,就只是思路的渗透与解读,就只是让孩子们依照我的思路,让课堂有序推进。这条思路就是“伯乐?不!——千里马?不!——食马者?不——韩愈?不!”,每个环节里设计相关的问题,以此引导拓宽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如今,要再次呈现,需要不断研磨,争取让课堂在横向与纵向上有机结合,让课堂既有术,又有道的引领。而这个“不”字,不就是文本的关键词吗?不就是君姐研究主题型文本经常采用的切入方法吗?我豁然,教文言文同样适用,我便把这个方法命名为“关键词撬动文本法。”方法有了,名称有了,我有点惴惴,仿佛不太放心似的,便又孩子气的向君姐求证:“姐姐,关键词撬动文本法能说得通吗?文言文可用吗?”姐姐笑着回:“当然可以!《湖心亭看雪》第一版不就是以‘痴’打通文脉的吗?”我像得到了某种保证似的,踏实而坚定起来。
便以“关键词”撬动文本法作为打通学习《马说》的抓手,以“不”向深处开掘。现场观君姐上《变色龙》之后,感触很多,收获很多。君姐对课堂的流程熟稔于心,幻灯片上出示的,仅是孩子们要进行多次演读的文本内容,对学生的活动并未设计,清爽而简洁。而且,这样一来,也能省去孩子们读幻灯的时间,将课堂的效率最高程度拔高。我也想这样做,因此,一开始做的PPT并未呈现孩子们的活动,至于对孩子们的朗读指导,我做到心中有数即可。
为了更放心地上好这课,我把课件给琳姐、群姐、忠玉他们看,把设计思路一一说与她们听,教学思路上问题不大,但忠玉提出的一点触动我心。就是对于我们来讲,要有对学生活动的设计,要有对朗读指导的设计,因为我们没有君姐强大的课堂调控能力,便需要在课前做足功夫。忠玉的一番见解,深谙我心。
再加上,听余老的《赫尔墨斯与雕像者》,更是深有感触,对朗读的设计必不可少,要对学生予以充分的朗读指导。假如说我们的孩子在语文课上读不好书,那一定是我们在平时的上课中总是忽略对朗读的重视与设计。我们过于看重说,而忘记了读,这等于在舍本逐末。
7月30日晚上,我失眠,我在苦思冥想朗读训练设计,又是一番“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折磨,在夜深人静的金东方,陪伴我的,除了群姐和两个宝贝,还有深深爱恋的语文。或许是爱得深切,才能找到爱的出口。
还别说,我真在蓦然回首处,我想到了如何设计朗读活动。写伯乐的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写千里马的话——“不以千里称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写食马者的话——“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其真不知马也”,我默默读着,原来可以这样啊!伯乐是句中比读,千里马是段中比读,食马者是层中比读。句中比读,重在读出句子间的变化;段中比读则要读出两两相对之感,前者是深深的无奈,后者是满腔的悲愤;层中比读则要读出作者对食马者情感上的层次感,第一次读出理性客观;第二次读出控诉批判;第三次读出控诉之后的无奈、无助与嘲讽。这样一来,就能指导学生在读中悟,而不是在说中悟。
等到六点的时候,我爬起来,打开英丽妹妹的电脑,将朗读训练设计加在课件中。句中比读——读伯乐之不;段中比读——读千里马之不;层中比读——读食马者之不。有了这样的朗读训练设计,整节课看起来,更有质地,更有力度了。除此以外,我又加上了每个环节之后的小结,目的是让孩子们对课堂的印象更加深刻,对课堂的梳理更加清晰,将这一切搞定之后,我起床洗漱,神清气爽,顿觉轻松很多。
其实,为了让自己更有底气,我29日晚饭后跑到君姐那里,想让姐姐给看看设计,看看我预想的实录。我有些羞赧,笨鸟儿只能采取笨办法,我在家的时候,把课堂设计转化为课堂实录,预先对过渡语、评价语都做出了设计,自己写出实录,默讲,默悟。我不好意思地将这个拿给姐姐看,姐姐总是善解人意:“我也经常这样做呢!”然后,她细细地看起来,看了之后,她给了我热情的鼓励!我一下子觉得自信心爆棚!亲爱的姐姐,就是能竭尽全力地给你最大的力量啊!
上课途中,姐姐跑过来,听了一小节我的课,又离开,她一定又是跑去别的教室,继续给大家温暖,给众生鼓励去了。
课上完之后,我与女儿马不停蹄赶往宿舍,收拾东西,坐上好友王平家的车,匆匆离去。在车上,我与姐妹们道别,大家又给了我热情的鼓励,《马说》又一次让我得到来自语文的万千宠爱!
走一步,再走一步!关于语文,关于课堂,研磨的路上没有尽头,只有走一步,再走一步,才能带领孩子们观赏到到课堂那边的风景,才能在见自我,见众生的微言大义中,领略语文的魅惑,拾取语文的珍奇。亲爱的语文同仁,我们一起走一步,再走一步,可好?
作者简介司艳平,语文湿地栖居者,愿以青春的名义追随君姐一路修行!
“不”字尽风流
——听《马说》有感
文/龚静娟
◆◆◆
在宜昌新东方听公开课,我选了司艳平姐姐的《马说》。因为我也刚上完《马说》,我想知道姐姐是如何从新的角度的来驾驭《马说》的。
平姐说:“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文言文——韩愈的《马说》。听说同学们对这课已经非常熟悉,已经好好学习过了,我们来验证一下哦!请同学们做好准备!”
屏显:
正确读出以下红色字词。
槽枥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其真无马邪
抢答:一词多义辨析
食不饱食之不能尽其材
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
安求其能千里也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孩子们读得很不错。)
平姐说:“看得出,同学们学习效果极佳!你是如何学习文言文呢?”学生说:“温故而知新。”平姐说:“很好。这节课,老师就给大家介绍另一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关键词撬动文本法。抓住一个关键词,抽茧剥笋,领悟文本内涵,感受文字背后的意蕴。《马说》是一篇非常经典的文言文,老师常读常新,这次在读的时候,就发现一个特别有趣的事儿,有一个字儿在文中出现了很多次,细细咀嚼,别有风味儿,同学们猜猜,是哪个字儿呢?”学生说:“知。”平姐说:“知是实词,我们能找一个虚词吗?”学生说:“是‘不’字。”平姐说:“对,就是这个“不”字,同学们数数,它一共出现了多少次?”学生说:“11次。”平姐说:“‘不’字用了如此之多,韩愈究竟想要传递什么情感?这节课,我们就以不挈领,走进韩愈的《马说》。我们先来看看作者写伯乐含有“不”的句子。”
接着平姐让学生找出“写伯乐含有‘不’的句子”,然后让学生“句中比读”,读出发现“千里马常有”的欣喜,读出“而伯乐不常有”的惋惜。由伯乐之“不”会导致大量的千里马不被发现,来引出“写千里马含有‘不’的句子”。平姐真的太厉害了,直接抓住“不”字来切入,让学生迅速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不”就是否定的意思,一个“不”能写出作者对食马者的否定,对统治者的否定,对当时选拔人才制度的否定。而我往往只会告诉学生“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分别指谁?“其”的用法是什么?“策”在文中有多少种意思等等,应试的内容偏多,而能锻炼学生思维的问题偏少。因为是借班上课,而且学生已经上过这篇课文,如果切入点不新颖,可以想象是无法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的。所以平姐抓“不”字来切入无疑是很成功的。美中不足的是平姐在这个环节用的时间太多,导致后面还有一个环节没有讲完。
因为写千里马中含“不”的句子比较多,于是平姐用的是“段中比读”的方法,让学生在比读的过程中了解作者对千里马的痛惜和遗憾,感受到了作者心中的愤懑和不平之意,还读出了这是一匹忧愁的、悲凄的、艰辛的、病态的、瘦弱的千里马,这是一匹在马厩里郁郁难言的千里马、一匹瘦骨嶙峋满腹委屈的千里马、一匹徒有才能无法施展的千里马、一匹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千里马。在这个环节里,平姐主要引导“学生读千里马之‘不’,我仿佛看到了一匹__的千里马。”因为学生已经学过,所以这个环节学生回答得非常好。而且说“这是一匹悲凄的千里马”的孩子还强调了“凄”是“凄凉、凄苦的凄”。说明孩子的理解是很到位的。这段的比读只是个别孩子的朗读,如果能全班朗读效果或许会更好。
由此得出千里马的被埋没实际上就是人才的被埋没、人才的不被重视,而造成此种局面的最大责任人是谁呢?学生说是:“食马者。”
于是找出食马者中含有“不”的句子进行“层中比读。”让学生在比读中仿佛看到了食马者不懂装懂的无知、看到了食马者高高在上的浅薄、看到了食马者的傲慢无礼、看到了食马者的不学无术。平姐说:“读食马者中含不的句子,你觉得他们真什么?用一个字概括。”学生说“笨”“傻”“蠢”。“如果用两个字概括呢?”“无知!”“愚昧!”……后来有的孩子还能用三个字、四个字来概括,而且我旁边一个很腼腆的孩子也大胆地说出了“不识人才”。所以老师设计的问题真的很讲究,如何让学生感兴趣,如何让学生大胆的参与,和我们设计的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很喜欢平姐的问题设计,每一个问题都能锻炼学生的思维,真的是太棒了!
下课铃声响了,老师和同学们意犹未尽。而让我深感佩服的是平姐竟然只抓住一个“不”字来层层深入地剖析课文:“伯乐?不!”“千里马?不!”“食马者?不!”,三个部分又分别通过“句中比读”“段中比读”“层中比读”来感悟作者的心情,可谓新颖奇特,而又能让学生整体的感知课文,理解作者的苦衷。后来我才知道平姐还有一个环节是“韩愈?不!”专门解读作者的心路,让学生明白他的不平而鸣,是为自我经历的苦楚辛酸而鸣!他的不平而鸣,是为挣扎底层的不被理解而鸣!他的不平而鸣,是为知识分子的有才难施而鸣!他不平而鸣,为社稷苍生的发展前途而鸣!他的不平而鸣,是为大唐王朝的未来走向而鸣!可惜因为时间的原因,后面这个环节还没讲完就下课了。不过这个遗憾却是完美的,因为“三”在古代代表是“多”,三个结构,三个环节,三次比读,确实是比原来还要完美的设计。
“不”字尽风流,艳平姐的“关键词撬动文本法”让我受益匪浅,让我明白对文本的解读不仅要深入,还要解读到位,需要老师精读文本的同时抓住文章的灵*。
作者简介龚静娟,南宁市第三十七中学。最喜欢的名句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只求耕耘,不问收获”。
编辑:郝晓琳
制作:包运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往期精彩课堂司艳平龚静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