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外的华人家长都会对子女的中文教育烦心。看过好多孩子,小时候还能背几首“鹅鹅鹅”,或者“锄禾日当午”,渐渐长大了,开始讲话夹英语,然后慢慢就用英语回话,最后家长也不得不接受这个现实。
在英语环境中保持中文教育确实挺不容易,身边的朋友们往往开始坚持一下,然后慢慢就不得不放弃了。看到孩子回你英文,对你讲的中文一脸懵懂,然后双方的交流就出现障碍,亲子关系也受到影响。还有一点就是大多华人家长心里的痛:和祖辈的交流,看到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爱孩子,却一句话也不能听懂,老人家难以享受天伦之乐,心里肯定不是滋味。
海外华人子女要不要学习中文呢?我认为非常必要。这里讲讲几个理由:
首先,文化的传承。希特勒就说过:“要消灭一个民族,首先瓦解它的文化;要瓦解它的文化,首先消灭承载它的语言”。中华文化有不少糟粕,但也有不少好的东西,比如说自强不息的精神。西方神话里凡人在神面前是没有反抗能力的,中国神话里愚公移山,夸父追日,就连最近被嘲笑为猥琐男调戏妇女的牛郎织女等等故事,对权威都是蔑视的,都是勇于挑战命运安排的例子。今天华人遍布全球,取得不俗的成就,可以说和这样的文化传承不无关系。
有研究表明,华人移民的1.5代是最成功的一代。1.5代就是小时候出生在国内,年轻时随父母移民国外的这一代。这样的1.5代往往兼收并蓄了中西文化中的优点,从而取得成功。比如IT界中的英伟达的老*(*仁勋)和AMD的苏妈(苏姿丰)就都是出生台湾,年轻时移民美国的佼佼者。丢掉华语教育,就丢掉华人文化千年传承,无疑是极大的损失。读过小说《根》的都会理解美国黑人那种切肤之痛。
不要小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些诗句,这些每个中国人都知道的话,不论你是讲普通话,还是粤语,台语,都可以理解相通。这些就是文明的密码,这些可以说是中国人的圣经。西方人在困惑时常常从圣经中寻找启示,中国人何尝不是从这些话语中找寻对人生的思考呢?王国维说过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总结得多好,多美。前些日看到文昭在谈古论金节目中提到古代文化的一个例子,他的一个亲戚来到加拿大,看到山水很美,只会说这山真漂亮啊。文昭来了句辛弃疾的:”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境界一下就不一样了。“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说外在,内在的是文化的熏陶和修养,有中国文化这一碗千年的陈酿垫底,走遍世界中国人永远都少有自暴自弃,都有一份平和宁静,都有修身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其次,学习中文也是家庭教育的需要。我们第一代移民,英语只是“麻麻地”,简单地表达意思还行,要想把人生细微之处教给子女,要想恰当地启发子女,要想幽默风趣地开导子女肯定力有未逮了。父母是子女最好的老师,不会讲话的老师肯定要打不少折扣。仔细观察过移民的子女,特别是丢掉中文的,他们的英语其实也比较生硬,缺乏老外孩子英语中的活力和随意。人的性格也比较拘谨,有时候甚至有些怪异。我怀疑这种性格的产生和父母交流障碍有一定关系。二代子女中文好的,往往和父母关系也好,性格上也比较阳光开朗。我认识的一位二代华人孩子同事,做国际销售工作,同公司里的老外、华人都能打成一片。他就对我说感谢父母小时候对他的中文教育。语言是一个交流的桥梁,断了这个桥梁,损失的不仅仅是桥梁本身。
再有一点,中文毕竟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联合国5种官方语言之一。懂中文在今后孩子的职业生涯中可能会起到无法估量的作用。中加交流日益频繁,经贸往来孕育着无穷商机。会中文,在东亚文化圈就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回中国发展也是潜在选项。其实中国这些年机会多,海外华人孩子回去成功的相当多:比如娱乐圈的甄子丹、*、*、吴亦凡、王力宏、吴彦祖等。不谈跨国,就是在加拿大,由于华人人口众多,会讲中文当医生、地产、保险等服务无疑有巨大优势。就连万锦市长也要学唱月亮代表我的心来拉票呢。会中文,没准你孩子将来就是议员、市长,甚至总理呢。
打开中文这扇门,注定了你孩子会多出很多机会。比如清华北大免试对海外华人子弟开放(中文要达到5级),国内打破头花百万抢学区房为了争那一点点优势,在海外华人这边天然就有了。再比如,会中文的话,回国找个优秀的配偶也是很实际的,海外华人的身份在婚配市场上还是挺能加分的。当然你孩子如果出色,找个洋老婆,洋女婿,也是不错,但咱们老哥老姐私下悄悄说,这种情况下中国传统家庭的天伦之乐也要淡好多了,含饴弄孙可能就不是太实际了,和洋亲家也没啥往来吧。清闲是清闲,乐趣也少。万一子女没啥大出息,找个洋渣女渣男,够老两口烦的。还是中国传统一点的家庭比较亲近,暖心,对不?
举了这么多孩子懂中文的好处,还是要说一句:坚持下来真是太难了。加拿大是个英语环境,学校、朋友、电视、图书馆到处都是英语的汪洋大海,光凭父母给孩子扔个中文的救生圈难啊。这里我谈谈自己子女中文教育的情况和一些体会。
儿子今年14岁,女儿12岁,目前中文都不错,听、说、读都没有问题,大概相当于国内初二水平吧。写比较差,大约小学2、3年级水平,但电脑打字(拼音)可以,能基本表达自己的意思,毕竟打字和说话差不多。孩子和家里老人交流用中文无障碍,兄妹之间也是用中文。
个人总结中文教育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入学前。这个阶段主要是和父母、祖父母交流,中文问题不大,和国内同龄孩子基本是一个水平。这个阶段可以用一些国内的启蒙教材,儿童图书童话。总之,这个阶段容易。
第二阶段是去幼儿园之后,问题开始来了。孩子英文很快就超过中文,中文水平不进则退,很快孩子就不愿看中文书,中文电视电影节目。可以说孩子中文教育成败决定性在此一举。这个阶段该如何处理呢?
从我的经验来看,就是要加大中文的刺激量。语言没有秘密,多听多读多看多写。每天中文要达到1-2小时,周末适当加长一些。有些家长寄希望于中文学校,可是中文学校一周1-2小时的刺激量根本不够。而且我去过中文学校旁听过,发现老师为了兼顾班上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把课定得特别简单,在一堂课内也就是讲几个字、词。这样的进度对孩子跟本不能形成有效刺激,一年学下来,学了后面忘了前面,往往就此停留在认识-字的水平。
那么怎样加大中文刺激量呢?
一是每天要有个固定的中文时间。我们家每天晚上固定半小时中文学习,雷打不动。孩子也养成了习惯,抱怨是有的,但好好选择一些有意思的教材,他们还是愿意学习的。周末一般安排一小时的进阶学习,复习一下前面学过的,背诵唐诗宋词,或者写作,或学一些中文名篇。
小学阶段学习可以和孩子一起读一些童话故事,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名人传记,百科全书,唐诗,宋词,名言等等。学中文不仅仅是中文,也是科学,美,艺术素养,历史的教育。文字和内容结合起来,对学生才有吸引力。
一旦错过了这个阶段,再想把中文捡起来就非常难。举个例子,孩子小时候背蒙学诗: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饶有兴趣。但你让一个大人来学这些,肯定烦:你让我学1数到10?!小孩对学习的内容有兴趣是非常重要的,选取的教材一定要和孩子年龄相对应,不能仅仅是中文就行了。
我不太赞成孩子学四书五经,四大名著啥的。听起来是经典,但其中有意思的东西并不多,有些还枯燥无味。比如红楼梦,你要小学生如何理解?三国孩子也难懂,最多讲讲草船借箭,三顾茅庐就行了。其他背三字经,弟子规啥的,糟粕很多,枯燥无味,有几个大人能背的?
有意思是前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家长这方面要多备课,多研究,可以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文学习一定要让孩子理解学的东西,不要死记硬背,否则以后也容易忘记。
这个阶段我认为比较好的教材是唐诗,宋词。节奏感好,小孩子容易背下来。这里要特别感谢安省孔孟学会尹世泽教授每年组织的安省暨加東孔孟学会少儿读经诗比赛,我家孩子每年都参加,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收获很大。题库包括了精选的首左右的唐诗宋词,此外还有多条名人名言,目前孩子大多都能背诵,释义。参加这个比赛有一定的竞争性,奖励也比较丰厚,对孩子还是有吸引力的。
教材选择中我也加入了一些孩子感兴趣的儿童读物。比如男孩子一般对*事,航天感兴趣,就可以多选择这方面内容。女孩子对童话,神话故事感兴趣,就按照兴趣选。
这个阶段有一个学习中文的利器:易读宝点读笔。这个点读笔和相应的图书配套,点到书上哪里,就马上读出来,有些地方还有特殊的音效音乐,小朋友非常喜欢。大人时间有限,小朋友可以拿着点读笔自己看,听。有些易读宝图书比如奥特曼,变形金刚等,孩子经常自己看。
其他孩子感兴趣,主动看的图书有丁丁历险记连环画。一套几十本,里面字不少,买得太值了。内容也比较好,培养孩子动脑,探险的兴趣。看到孩子主动看中文书,家长一定偷着乐吧?
其他中文的刺激包括一些中文报纸文章,中文连续剧,节目。比如孩子对浙江卫视的奔跑吧兄弟节目就很喜欢。一些比较好的中文电影也可以给孩子看。一些日语或非英语的电影有中文字幕的也可以给孩子看。当然他们看中文字幕还是有些难度,所以对这样的电影有些拒绝。但如果电影内容引人入胜的话,一部电影看下来,也等于阅读了两小时中文了,收获就非常大了。
总之,要抓住一切机会给孩子中文的刺激。内容是关键,要引人入胜,切忌枯燥无味,贪大求全,要适应孩子的个性,兴趣。把中文学习和儿童教育结合起来才能一举多得。
HSK中文考试也可让孩子做做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