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毕业季又要到了。
虽然这事已经跟萌君没什么关系了,但想起校园,总还是觉得自己有很多话想说。
今天萌君就来个回忆杀吧,跟大家聊聊记忆中更遥远的校园,聊聊那些年我们上过的语文课。
首先,我们先做几道简单的选择题,找找感觉。
1.这幅图描绘的是谁?(20分)
A.艾弗森
B.爱默生
C.爱迪生
2.该图出自下面哪篇课文?(20分)
A.陆毅吃墨水
B.陈毅喝汽水
C.陈毅吃墨水
3.这幅图讲了一个什么样的历史故事?(25分)
A.负荆请罪
B.扎心了老铁
C.赠汪伦
4.请说明这一物品的名称及用途(35分)
A.显微镜,生物课用的
B.后视镜,老师监考学生用的
C.投影仪,语文老师放课件用的
怎么样?这套题做下来,脑海里满满的都是当年上的语文课对不对。
套用一句时下流行的话就是——
看得懂的都……老了。
萌君上学那会儿,杜甫还不忙,闰土还只是个孩子,“锄禾日当午”也只是一句普普通通的古诗。
语文书的所有内容里,印象最深的是鲁迅。当年念书时,鲁迅绝对在“语文书究极大招”TOP3,地位仅次于“背诵并默写全文”和“写一篇不少于字的作文”。
小时候老师教了一个口诀,说鲁迅是“文思革”,也就是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因为有着思想+革命的特殊身份,鲁迅在我心目中一下子横眉怒目了起来。尤其让人无语的是,鲁迅要是写了个错别字,那就是大有深意、包含愤怒;我要是写个错别字,那就是抄一百遍、家长签字。
鲁迅有病句?开玩笑!那一定是你的理解力不够、水平不行。
所以,虽然我当年真心觉得“院子里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就是句废话,我还是能一边骂着街,一边洋洋洒洒在卷子上写好几百字,分析其中暗含的“革命者的孤独与顽强斗争”。
重新发现鲁迅,是后来的事情了。那时,全班都流行看小说。最火爆的表达方式无过于“45度角仰望天空泪流满面”和“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岗”。然而突然有一天,我忘记从哪读到了这样一句话:“当我沉默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我的思维进行了如下反应:啊!好单纯好不做作。看起来很唬人,还颇有哲理,打死我也说不出这样的话来啊。
很快,我知道了这句话来自鲁迅。
而如今,我们早就对这些话习以为常,甚至,深以为是。
○
面临选择的时候:“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
觉得丧的时候:“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
面对恼人的人和事,数度想要反抗的时候:“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
……
这么多年过去,鲁迅居然内化成了一种习惯,
也是这么多年过去,终于能认可老师当年说的话:
“讨厌”鲁迅?那就是你理解力不够、水平不行。
△电影《鲁迅》,濮存昕饰演鲁迅
类似鲁迅的人物,在我们的课本里还有很多。外国的作家,我想起了一个契诃夫。
契诃夫是一个极其“魔性”的存在。
○
小学时,有那个给爷爷写信的孩子《凡卡》;
○
初中时,有那个见风使舵的巡警《变色龙》;
○
高中时,有把自己装在套子里的《套中人》和硬生生把自己吓死的小公务员。
△《凡卡》
△《套中人》
一个外国人,凭一己之力,竟然能有四篇文章冲入中国学生的语文课本,估计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
△传说中的歪头杀
现在回想,当时学这些课文,真没什么感觉。因为完全都是一个套路,无非是“对贫苦人民深切的同情”,“作品无情地揭露了沙皇统治下的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的丑恶现象”。这导致了我在阅读上长期有后遗症:看到俄国人名,就自动脑补出一张苦大仇深的脸。
爱上戏剧当然是后来的事情。知道了俄罗斯这个国家在戏剧史上的牛X地位,就开始陆陆续续补课,看那些经典之作:《海鸥》、《樱桃园》、《万尼亚舅舅》、《三姐妹》……然后心内暗爽,觉得自己终于摆脱了教科书里那套认知俄国人的方式,开启了新世界的大门。
一切看起来都很正常,直到有一天,我坐在剧院里等戏开场,翻节目单时,*使神差地念出了原著作者的姓名。一瞬间,电光石火:
写这些牛X戏剧的人,跟语文课本里那个苦大仇深的作者,原来是同一个啊!
我相信,当年课文的注释里,一定写了契诃夫是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之一,也一定写了契诃夫是伟大的戏剧家,甚至可能明确标注了他的戏剧作品。然而,对于那时的我们,这不过就是一个文学常识的考点,背下来足矣,根本不会走心。
当然,还有很多东西是我们的课文里不写的。
比如,
契诃夫跟鲁迅一样,本来是学医的。
契诃夫毕业于莫斯科大学医学系,转向文学道路前也确实行医了一段时间。
比如,
大师也有孩子脾气。年《海鸥》在彼得堡皇家剧院首演失败,在舆论的批评声中,失望的契诃夫曾一度发誓永远不再创作剧本。
再比如,
契诃夫直到41岁才结婚,娶了《海鸥》中扮演女主角的演员。但由于契诃夫的早逝,这段婚姻只维持了4年,而他的妻子在他死后终生未嫁。
有时想想,年少时的那些不知道、看不懂,其实都是一种幸福。因为不知道、看不懂,所以大可放心保持自己小世界里的单纯与快乐。语文书里那么多伤感、愤怒或是无奈,只是书里的文章或是作业的题目,说到底都和自己没有关系。
而长大了,知道的更多,也越来越明白那些看似平淡无奇的课文背后到底藏了些什么。
离开家到外地读大学,看到妈妈帮忙收拾行李时,读懂了《游子吟》里那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TA千里迢迢从外地来,送TA上火车时,读懂了《雨霖铃》里那句“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忙碌一天回到家,发现屋里空无一人时,读懂了《荷塘月色》里那句“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甚至,在北京的秋天,看到窗外浓得化不开的雾霾时,读懂了《故都的秋》里那句“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所以,时隔多年,当我们再也想不起自己当年的语文课本放在哪里,我们却开始怀念当年讨厌过的鲁迅和契诃夫们的文字。
打脸么?某种意义上算是。但没有打脸,就没有青春。
真正的长大,可能都在打脸之后。
最后,送毕业生们几道默写题吧。(3分)
1.毕业季要来了。用李白《行路难》中的一句诗,表达对即将毕业的毕业生的美好祝愿,应该是_______________
2.对于没有毕业的在校生,岳飞在《满江红》中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的劝勉;
3.而对于早已毕业参加工作的上班族们,苏轼在《定风波》中表达的_______________最适合你们借鉴。
最近,班赞导演的《一些契诃夫的小戏》正在演出。没了校服,再也进不去校门;丢了课本,再也看不到上课无聊时涂涂画画的痕迹。那么,走进剧场找点怀旧的感觉,换一种方式看看你的“老熟人”,不是也很赞么。
购票请戳“剧萌文化”淘宝店铺,
店铺内搜索剧名。
默写题答案:
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3.“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