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菜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为什么说香港地位难保
TUhjnbcbe - 2021/2/25 10:58:00
北京中科白殿疯在哪里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

20余年来,我们亲眼看到,并亲自经历着:香港年回归祖国后,国家对香港特区的支持、扶持,力度不可谓不大;但是一国两制之下的香港,出了太多幺蛾子,发生了太多内地人觉得不可理喻的事情。

短短二十二年间,东方之珠的璀璨正在黯然失色,香港在我们心中的地位,更是一落千丈!网络舆论上,甚至出现了的无奈叹息!

那么,究竟是什么导致了香港的快速跌落,与内地的蓬勃发展形成了如此鲜明对比?为什么最近十年,香港首富李嘉诚从内地持续套现(超千亿)离场,中国官方舆论却波澜不惊?

前中兴通讯印度分公司总经理、独立学者,通过澎湃新闻发出的一篇文,或许从一个视角给出了答案。本文发布时有删改。

这里,老平要特地提醒一下,由于汪涛曾经长期战斗在通信领域,对中兴和华为的掌故非常了解,常常如数家珍,信手拈来,非常有趣。

而且,由于汪涛独特的视角和思路,他曾在美国发出对华为的断供令时,惊呼特朗普正在步入一场任正非渴望的战争,实在语惊四座!

当时,作为一个老通信人,老平比较认同他的看法。两个月来的事实证明,汪涛先生的论断完全正确、精准!

他曾在一篇文章中说,“在这次华为遭受美国封锁之前,我一直并不太看重华为,因为他曾是我多年的手下败将。当年我在中兴时,无论负责任何产品或任何区域,都可在极短时间内将华为相应产品或市场区域杀到接近片甲不留的程度。做到这一点的前提,是对华为的战略思维和做事方式深刻系统的理解和精准的把握。”

呵呵,汪先生这些话语虽然让人有自我吹嘘的感觉,但了解中兴华为的人都知道,这完全情有可原,而且大有来历!

这对深圳的通信业双子星,一直是残酷的竞争对手,早期更是一对势不两立的大冤家!中兴人称华为“F7”,寓意夫妻小店;华为人称中兴为“26”,寓意二流公司。

关于这一往事,实际上也关乎美国人对中兴、华为下手的事,内幕极为诡异!

当然,这两家公司成长于年代,新世纪后启动国际化战略,既要发展新技术,又要打全新的国际市场,自然容易顾此失彼,头三年几乎都是一地鸡毛!汪涛作为前中兴印度公司CEO,年离开中兴前,取得对华为的压倒性优势,是完全可能的。

只是现在,时移世易,华为已经成长为ICT巨人!通信设备、企业设备的全球王者,智能手机的世界榜眼,海思与鸿蒙令整个美国ICT行业颤抖!美国曾经不可一世的微软、谷歌、高通、英特尔等等,均已在断供令面前挥舞了白旗,一定要与华为合作!

——曾被誉为“世界科技史上最伟大公司”的苹果,已在折叠屏和5G手机上,落后至少一年!甚至很可能放低身段,向华为采购5G基带芯片!

所以,越是这样思考,越是觉得汪涛此文的内在逻辑,非常值得推敲!

汪涛先生的本文,将从香港人对科技的态度角度,讲述港人错失中兴、华为,又错失腾讯,来探究香港经济的堕落原因。

:失之交臂的华为与中兴。

华为最初做交换机,是代理一家香港公司的产品,但赚钱后就大量投入研发自己的产品技术,而当初那家香港交换机公司,现在早已经无人知晓了。

无独有偶,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兴通讯还是中兴半导体时,是与两家香港资本的合资企业。公司在最初开发出门数字程控交换机,赚取极为丰厚的利润后,两家港资与经营者间发生了根本性的冲突。

港资力主把利润尽快分掉,而以侯为贵(时任中兴半导体总经理,前任中兴通讯董事长,现已退休)为代表的企业经营者,包括大股东,都强烈支持继续加大研发力度。

最终双方彻底闹翻,这种局面逼得侯为贵竟然带领全体员工离职,成立集体所有制的中兴维先通,再回过头来与港资已经撤出的中兴半导体合资成立中兴新半导体,由后者再发起成立中兴通讯。

----由于这个过程如此复杂曲折,大众至今都搞不清中兴到底算国企还是算民企。

我们今天回过头去看,中兴、华为这两家中国通信业的国际巨头,在发展初期都存在港资背景,但为什么那些港资却都没有将产业升级到技术含量更高的层次呢?

本来深圳的中兴和华为两家公司,今天的位置,应该是有历史的可能性被两家香港公司占据的,对不?

1、毫无科技创新梦想的香港资本。

要搞清楚这一问题的答案,就需要了解香港资本的特性。

香港资本最初到内地,特别是广东一带,很多是在做初级加工业,以李嘉诚为代表的香港企业家是典型的代表。----李嘉诚最初是靠生产塑胶花起家的。

内地刚刚开放时,有大量香港资本抓住机会在内地开厂,从香港拿定单,交到内地的这些工厂生产。在珠江三角洲一带,这一类企业今天依然大量存在。

但是,内地(特别是深圳)经过几十年发展,现在已经出现越来越多科技型企业,一些巨头甚至具备强大的国际竞争力。港资起步更早,却至今几乎见不到有技术含量的研发型企业。

深圳大学年刚刚建立时,还是一所三流甚至四流的大学,而当时香港就有好几所在世界排名很靠前的高等院校。香港绝对不是没有实力,更不是没有条件,历史机会就更不用说了。

如果当年香港真的有心,形成“香港研发、深圳与东莞生产;香港总部、全球市场”的模式,近乎是完美的历史必然。

但很遗憾,这个局面没有成为现实,几乎一个个案也没有。原因何在?

美国励志作家(—)的“成功学全书”,是从香港传到内地的。他的理论原理并不复杂,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有梦想未必能实现,但没有梦想肯定不会有现实。

真不知道香港同胞们自己,有没有认真看过希尔的成功学著作!匪夷所思的是,他们内心深处和骨子里就认为,华人公司在技术上绝对不可能超越欧美公司,甚至跟随紧一点都不可能!

老平感慨:知道吗,在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中,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以及香港理工大学5所高校跻身世界百强超过伦敦,成为世界上唯一有5所百强大学的城市。

可是香港的科技......,实在令人痛心!

实际上,直到今天,还有无数公知和愤青,还在高歌着人种因素,说近现代世界的原创性科技文明,基本都是西方创造的!还在以西方办法的诺贝尔奖数量,来论证东西方文明的优劣!

相反,他们完全无视我们当初的四大发明,如何改变了整个世界,让西方庆幸地走出了黑暗的中世纪!

这是一群至今仍然骨子里跪着的人!

对,想都别想,更别提去做了,顶多只能做些加工赚点辛苦钱!这就是当年香港资本在中兴和华为发展的一开始,就与它们分道扬镳的根本原因所在。

事实上,如果当年中兴的两家香港投资方不离开中兴,就算他们坐着不动,什么事都不干,今天的香港都有资格在全球通信科技领域占据一席之地;中兴则很可能会在香港,拥有一个规模宠大的研发中心,与香港的世界级名校相得益彰。

但是很可惜,一切都没有发生。

知道吗,他们不是没看到通信业的机会,不是没看到整个中国的市场需求,否则当年就不会投资中兴了。

但当他们的投资在获得出人意料的成功之后,怎么会不是兴奋地选择追加投资、占更多股份,而是不惜闹到与被投资的企业当面拍桌子,也一定要失去继续获得更大成功的历史机会呢?

各位,这需要令人匪夷所思到什么程度的“坚定不移的信念”,才能做到?

进一步,如果已经投入中兴的资本在获得出人意料的成功之后,都会坚定不移地退出;就更别提去假设当年与华为合作的那家香港交换机公司,会投资华为,然后与其一起成长了。

但为什么就绝对不可以?

那家公司应该在合作中充分看到了华为的市场能力,华为要想更大的发展,该公司把自己从华为身上赚的钱返还一点点作投资,为什么就绝对不行?

想一想,如果认为华为绝无可能成长为国际级的大公司,与欧美公司竞争,那一切就都免谈了。核心问题在这里!

老平不禁感叹:这实际上是香港人的殖民地思维,自卑、自贱,劣等公民思维在作怪,至今依然如此(脑补挥舞米字旗的港*年轻人)!

2、为什么香港超级富豪的投资也回避科技创新?

如果只是一些普通香港同胞这么认为,或许还说得过去;但李嘉诚之子李泽楷,年通过电讯盈科,以万美元购入腾讯20%的股票,时隔不到两年,就将腾讯股票以万美元,卖给南非的MIH(南非报业)控股集团!

当时的电讯盈科,现金流其实非常充足,手持现金逾10亿美元。如果他们不退出,现在这些股票市值,应在多亿人民币以上,比整个电讯盈科现在的市值还要高!

这些股票的价值,相当于李嘉诚最近卖出的香港中环中心价值(总价亿港元)的几乎6倍!

当年那个投资退出,还算是赚钱的,但李泽楷为什么在那么早,就抛掉一个如此之好的股票呢?

问题在这里:李嘉诚的投资哲学,是“不去赚最后一个铜板”。只是,有时最后一个铜板,真的并非“显得”或让人“感觉到”是一个铜板,而看起来像是一块金砖。

因为在基数是10块钱的时侯,就算增长一倍也只是赚10块钱,而基数在10个亿的时侯,即使增长10%的“小铜板”,利润也会是1个亿。所以,越是到最后濒临崩盘的时侯,再多守一小段时间的利润预期就越大。

可这样一来,往往最后因追求看起来是大金砖、实际上是小铜板的获益而被套死在山顶上。因此,李嘉诚的投资哲学真的很高明。

但是,腾讯这个项目在李泽楷抛出后,又增值了千倍以上;显然,后面真是一个大金库而不止是一块金砖丢了,前面赚的却真的只是一个铜板。

客观地说,当年李泽楷抛出腾讯股份的时候,时间上正遇到全球互联网泡沫破灭,所以做出这个决定,如果有大环境的影响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年亚洲金融危机时,香港楼市的泡沫也破灭过,并未见李嘉诚慌张,他可是经历过无数风雨、见过大世面的。如果不是坚定地认为腾讯绝对不可能成长为国际级的巨型科技公司,李泽楷的团队,怎么可能会将自己最初精准看好的筹码,这么早就抛弃掉?

李嘉诚现在抛掉了内地与香港上千亿元的资产,作为商人,高抛低吸这无可指责。他对看好了几乎一辈子的房地产,前景变化的敏锐商业嗅觉,依然令人崇敬。

年11月1日,李嘉诚名下长江实业集团发布公告,以亿港币出售香港中环中心,创造了香港物业交易最高记录,此事引起媒体一片

1
查看完整版本: 为什么说香港地位难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