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第八位嘉宾是:汤圆妈!
左起:呜老师,坚果妈,汤圆妈,可乐妈妈用“漂亮得不像实力派”来形容汤圆妈再贴切不过了。
高中考进七中林荫,成绩基本没跌出年级前二十,高考以省理科第五考入清华经管,工作后在北大光华读MBA。
(北大MBA第一天报到清华校友们你们吃醋了吗)
工作中堪称拼命三郎,疫情期间在美国一边工作和带老大,一边待产生老二,生完娃没坐一天月子,白天带老大参加各种活动,半夜一边喂奶一边迎合时差(凌晨3-6点)上北大MBA在线授课。
现在是一家上市公司高管(手握股权的那种),常年在外出差。每周五晚上坐最后一班飞机回成都陪娃,周日坐最后一班回北京。
有时候只待了一天就得飞去北京开会:
出差路上,用装疫苗的冷链箱给不到1岁的老二存奶:
采访开始前,汤圆妈一直强调说接受蜂蜜会客厅的采访感觉挺有压力的:“因为自己的职业选择,一直不算是在育儿投入很深,也没有一些体系化的理论,甚至在一些育儿问题上也经常迷茫和摇摆”。
我们暗自笑了:这不就是大部分妈妈最真实的样子吗。
采访花絮:
清华学霸养成记为了父母而逼自己一把父母离异立志成为“别人家的孩子”汤圆妈父母在她八岁左右离婚,一般的小朋友遇到父母离异通常比较叛逆,“我反而思路比较清奇,我觉得父母为了照顾我的感受在工作和个人生活上牺牲了很多,觉得内心有些亏欠。我就想,大人不都喜欢攀比孩子嘛,那我就在这方面(学习)让他们省心,做他们骄傲的资本。”
这种脑回路清奇的“利他”心理,汤圆妈认为无形中成了她的自驱力。“做一件事有没有动力真的区别很大,很多人学习上的突然发力,都是因为某个时刻他们找到了学习这件事情的内在驱动力,四川人管这叫‘长醒事了’哈哈哈”。
说到这种“利他”,汤圆妈认为,这个时代总在强调“自我”和“个性”,但适度的“利他”其实也是一种精神力量。这是一种尝试为别人着想的“共情”。这种力量让我们学会理解自己的父母,理解自己生命中出现的许多重要角色,也包括自己的孩子。
性格中的常态是习惯性push自己六年级时汤圆妈转到成都上学,听说成都牛娃很多,又听说七中特别好,于是就怀揣着单纯的梦想,用水彩笔在镜子上写“我要上七中”。
大概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逼”着自己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走。
汤圆妈说,以前在课堂上是个不太主动的学生,于是就在自己手掌写上“举手”,每次老师问谁会的时候,汤圆妈就会犹豫1秒,用余光瞟一下手掌,然后鼓起勇气举手回答。
“直到现在我都不是特别主动的人,不过我会时常记得“逼”自己一把,现在想想也算是一种持续的“自鸡”状态吧”。
非典型学霸追星追到哈萨克斯坦汤圆妈说“我不爱学习,但是我可能比较擅长学习”。学霸说自己擅长学习的潜台词就是:兴趣广泛生活精彩。
“小时候喜欢玩跳舞机,经常放学跑去battle个“SS”评级,在围观和赞叹中享受高光时刻,结果一回头发现我妈在门口静静看着我。”
“初中经常跟我哥去网吧熬夜打《传奇》,春节期间刷分能翻倍。”
“我喜欢看同人文,如果自己对小说/电视剧结局不满意就自己动手写。之前还在晋江/lofter上写过连载,粉丝挺多,晋江还来找我签约,现在想想我要是坚持下写完卖给于妈(于正)说不定还能小挣一笔,嘿嘿嘿。”
“我之前生完老大曾经追过星,追迪玛希的时候还和小伙伴一起去了哈萨克斯坦看演唱会,还参加了他家人的派对。”
“我的同事们总是建议我上奇葩说,过几年我可能真的去试一下。开个talkshow也是可以的~”
(为了迪玛希追去《我是歌手》现场)职场拼命三郎换工作优先考虑为孩子铺路汤圆妈对自己的要求是在职场不允许自己有“空窗期”,总是希望挑战自己,保持高效充实的工作状态,不给自己设限。
清华毕业后作为清华/普华/英国皇家特许会计师三方项目的hipo加入了普华永道,也拿到了外企配额极少的北京户口,后来因为家庭回到成都,也一路尝试新的挑战,能在外企如鱼得水,也能在互联网集团通宵搬砖。
当时从外企跳槽去了的互联网公司,从铺着地毯的超A写字楼转战去天府软件园,第一天上班就崴断了高跟鞋。从一开始的不适应,到惊喜于互联网团队的灵活性和极高落地效率,自己也经历了职场的重大转型。
汤圆妈说自己性格测评的结果永远都是变色龙,适应能力很强,遇到人生中一些比较大的事情或者挑战挫折,能随时调整好自己的状态。“嗯,也是一只美丽的变色龙哈哈哈哈”。
接受现在这家教育上市公司的offer,时隔7年重回北京,汤圆妈也犹豫了很久,因为这意味着要和孩子分隔两地。“我需要自己有更大的视野,以及对这个行业扎实的了解,才能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用更好的状态帮助孩子规划和成长。”不如就自己辛苦一点,打入北京的教育圈看看吧。
与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