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菜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教案7章
TUhjnbcbe - 2021/3/22 0:00:00

第七单元生物圈中的生命延续和发展

第一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第一节植物的生殖(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植物的有性生殖和植物的无性生殖

2、列举一些常见的无性生殖

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通过资料分析或小组讨论活动来获得结论,培养学生的推理判断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花的观察引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陶冶情操。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概述植物有性生殖和植物无性生殖

难点:概述植物无性生殖,尝试植物的扦插

三、教学用具

桃花模型小黑板多媒体课件挂图等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由白居易的诗句“梁上有双燕,翩翩雄与雌。青虫不易捕,*口无饱期。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这是动物的一种什么行为?引入课题

2、板书课题、出示目标

(二)自主学习

出示自学提纲(学生自学。利用圈点批画记思等形式进行自学,教师巡回指导,为讲解打下基础)

1、生命在生物圈中的延续和发展,最基本的环节是生物通过

和,世代相续,生生不息。

2、被子植物繁殖后代一般是由果实中的完成的。

3、种子中的胚,是由结合成受精卵而发育来的,这种由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就属于。

4、椒草用生殖,马铃薯用生殖等,都是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这种生殖方式称为。

5、植物的生殖方式主要有生殖和生殖。

6、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的主要区别是。

7、在生产实践中,人们经常利用植物的生殖来栽培农作物和园林植物。常见的方式有和等。

8、就是把一个植物体的芽或枝,接在另一个植物体上,使结合在一起的两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物体。嫁接分为和。例如:苹果、梨、桃等许多果树都是利用来繁育优良品种的。接上去的部分叫做,被接的植物体叫做。

9、嫁接时应当使接穗与砧木的紧密结合,以确保接穗成活。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生命在生物圈中的延续和发展,最基本的环节是生物通过生殖和发育,世代相续,生生不息。生物界有哪些不同的生殖和发育方式?

让学生思考并进行回答,教师进行补充;

课件展示:被子植物传粉、受精、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

2、什么为“有性生殖”?

让学生回忆学过的知识并填写书本P2页的框图。

教师进行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并回答:(种子中的胚,是由两性生殖细胞结合成受精卵而发育来的,这种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就属于有性生殖。)

3、除此之外,植物还有其它生殖方式吗?先让学生进行举例自由发言

教师进行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并回答

4、下面我们再来看“椒草的叶片长成新植株”和“马铃薯的块茎发芽生根”的幻灯片

5、通过观察这两个幻灯片,大家可以思考(让学生小组进行讨论)

①这些植物的生殖方式有什么共性?这种生殖方式又叫什么?

②植物的生殖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这对植物来说有什么意义?

③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的区别。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总结。

6、现在我们知道植物有两种生殖方式,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对植物来说各有什么益处?(让学生进行了解)

①有性生殖的后代具有更大的生活力和变异性,更能适应变化的环境(恶劣环境)。

②无性生殖的繁殖速度快,后代性状较为一致。所以短期内可获得大量性状一致的植株。在生产实践中,人们常利用植物的无性生殖来栽培农作物和园林植物。

7、课堂小结

(1)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和疑惑

(2)试画本节的知识结构图。

(3)学习了本节知识你准备有哪些创造和发明。

课后反思:

第一节植物的生殖(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说出扦插和嫁接应具备的条件

2、尝试进行嫁接和扦插实验

能力目标:

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能够独立完成操作,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扦插实验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体会到不同的生殖方式对不同的环境的适应,体验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概述植物的无性生殖

难点:概述植物无性生殖并尝试植物的扦插

三、课前准备每个学习小组准备好柳树的枝条、刀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复习植物的生殖方式,以小组竞赛的形式“你问我答”,导入新课,引入课题。

2、板书课题

3、出示目标

(二)自主学习

出示自学提纲(学生自学。利用圈点批画记思等形式进行自学,教师巡回指导,为讲解打下基础)

1、是一种培养植物的常用繁殖方法。可以剪取某些植物的根、茎、叶、芽等,或插入土中、沙中,或浸泡在水中,等到生根后就可栽种,使之成为独立的新植株。比如甘薯、葡萄、月季、杨、柳等的栽培,常用的方法。

2、植物的生殖需要条件,比如扦插,除去、、、

等环境条件外,用作扦插的植物茎段也需要进行一定的处理。

3、探究:扦插材料的处理

(1)在扦插紫背天葵时,要将紫背天葵的茎剪成厘米长的茎段。

(2)一般每段保留个节。

(3)茎段上方的切口是的,而茎段下方的切口是的。

(4)上一个节上的叶要去掉,下面一个节上的叶从叶柄处。

(5)扦插时需将下面的一个节埋入土中。

4、在制定计划中,要注意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应当

观察和照料。

5、植物的组织培养是利用原理,使植物组织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通过细胞的和,快速发育成新植株的高新技术手段。

6、植物的组织培养属于生殖。

7、植物组织培养过程:

8、植物组织培养的优点:、。

(三)合作探究

1、植物无性生殖的几种不同方式及应用

讲述:植物无性生殖常见的方式有扦插和嫁接

2、出示嫁接的步骤示意图幻灯片让学生进行观察:

3、探究:扦插材料的处理(学生看书第4页探究步骤)小组合作讨论

①你准备探究的问题是什么

②扦插紫背天葵需要哪些环境条件?扦插的材料要如何处理?

③如何进行扦插,你能操作一下吗?

④如何进行嫁接?你能操作一下吗?

4、就合作探究问题逐一交流回答。

5、每小组代表上台演示扦插的操作。

6、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尝试画出本节的知识结构图。进行课外实践。

课后反思:

第二节昆虫的生殖和发育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

2、通过观察和饲养家蚕等实践活动,理解变态发育的概念和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能力,知识归纳、概括的能力;训练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的能力。

能力目标:

1、通过比较,分析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的过程的异同;

2、通过饲养家蚕等实践活动,培养观察能力的同时,了解昆虫的生殖发育过程。

情感目标

1、通过“家蚕与人类的关系”,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今天我们来继续探讨鸟类的生殖和发育。

(二)自主学习

自学提纲认真阅读教材第16-18页,完成下列题目,时间8分钟。

1、下图1为鸡卵的结构,据图完成问题。

(三)合作探究

1、鸟是通过卵孵化出来的,那是不是市场上或者养鸡场里的鸡蛋都能孵出小鸡呢?

2、根据生活经验,请你猜一猜卵壳、壳膜、卵白和卵*各有什么功能?

3、教师精讲点拨

鸟卵卵*上的小白点叫做胚盘,里面含有细胞核。胚盘是进行胚胎发育的部位。胚盘、卵*和紧包在卵*外面的卵*膜共同构成了卵细胞。而卵*外面的这两条长长的带状物质,我们称之为系带。被系带所悬挂着的卵*,由于重力关系而使胚盘永远朝上,有利于孵化工作的进行。一般地说,胚盘色深而略大的是已受精的卵,色浅而小的是未受精的卵。鸟类的受精卵,在雌鸟体内已经开始进行胚胎发育。卵产出以后,由于外界温度低于体温,胚胎又停止了发育。

 (四)达标训练

1、“几处早莺挣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唐白居易),这句诗描写了鸟的哪些繁殖行为?

2、鸟类的生殖和发育过程一般都经过求偶、交配、筑巢、产卵、孵卵、育雏等阶段”,有没有例外呢?所有的阶段都有例外吗?

3、完成下表,比较昆虫、两栖动物和鸟类的生殖和发育方式,并简要分析不同生殖方式对环境的适应性。

动物种类

生殖方式

发育方式

昆虫

_____生殖、_____受精、_____

_____发育或_____发育

两栖动物

_____生殖、_____受精、_____

多为_____发育。在_____发育中,_____离不开水

鸟类

_____生殖、_____受精、_____

_____经过孵化发育成_____,_____发育为_____,没有变态发育

4、下面是几种鸟卵的孵化时间.请你推测孵化时间的长短可能与什么有关?

鸟名

家燕

麻雀

家鸽

天鹅

鸵鸟

孵化时间/天

12~15

14

17~19

20~22

28~32

34~38

45

课后反思:

第二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第一节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以及亲子代间在性状上的延续现象。

2、举例说出不同种性状和相对性状之间的区别。

能力目标:区分相对性状。

情感目标:
  3、在形成生殖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成对的染色体要________,分别存在于产生的__________中。

  4、生物体细胞中的基因是_______存在的。受精卵内含有____________的基因,这些基因组成了未来生命的_________。

课后反思:

第三节基因显性和隐性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相对性状与基因的关系。

2、描述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

3、说明近亲结婚的危害。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以及语言的归纳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增强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运用科学方法解释生命科学的有关问题。

 二 教学重、难点


  重点:1、掌握相对性状与基因的关系。

2、描述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

难点:描述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

三、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挂图小黑板等


  教师准备:关于生殖过程中基因传递图解投影片;有关豌豆杂交实验的多媒体课件或相关投影片.

学生准备:豌豆种子(不同颜色的种子)。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基因如何在亲子代间的传递,咱们通过投影片上的几个问题一起回顾一下。请大家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1.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2.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3.基因由父母向子女传递过程中的桥梁是什么?有什么意义?

(二)自主学习(学生自学。利用圈点批画记思等形式进行自学,教师巡回指导,为讲解打下基础)

1、相对性状有和之分。

2、在相对性状的遗传中,表现为隐性性状的,其基因组成只有

种:(用英文字母的大写表示基因,小写表示基因)表现为显性性状的,其基因组成有种。

3、基因组成是Dd的,d控制的性状。

(三)合作探究

学生讨论回答下面的思考题:

1、已知面颊上有酒窝与无酒窝是一对相对性状,决定有酒窝的基因(D)是显性基因,决定无酒窝的基因(d)是隐性基因。请问,一对无酒窝的夫妇能生育出有酒窝的子女吗?为什么?

2、人的卷舌与非卷舌由一对等位基因R和r控制,某小孩的父母均能卷舌,这小孩却不能。说明卷舌是性性状,这小孩的基因组合是。父亲的基因组合是。母亲的基因组合是。

3、已知白化病基因为隐性基因,如果见到一个白化病人,则可判断其表现正常的双亲为。

4、为什么有的父母是双眼皮,而子女却是单眼皮?

5、精讲点拨

(四)课堂小结

1、本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2、请画本节知识结构图。3、学习了本节知识内容,你有何打算与要求。

第三节基因的显性和隐性(板书)

1、孟德尔的杂交实验:

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叫显性基因,用大写的英文字母表示,如高记为D,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叫做隐性基因,用小写的英文字母表示,如矮记为d。所以:高:DD、Dd;矮:dd

2、禁止近亲结婚

(1)近亲结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结婚。如:堂兄妹(堂姐弟)、表兄妹(表姐弟)

(2)禁止近亲结婚的原因:血缘关系越近,遗传基因越近,婚后子女患遗传病的可能性越大。

(3)遗传病: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引起的疾病。治病的基因可以通过精子或卵细胞遗传给子代。

3、常见的遗传病有:白化病、色盲、血友病、先天性愚型等。

教学反思

第四节人的性别遗传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说出人的性别差异由性染色体决定。

2、解释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道理。

3、能用科学的态度看待生男生女问题。

能力目标:能利用所学知识解释性别问题。

情感目标:
  通过对事例的分析,养成运用生物知识分析生活中现象的能力。培养实际操作及动手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生物进化事例的分析,使学生形成环保意识,以及环保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1、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的探究实验。

2、通过模拟实验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难点:由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三、教学用具课件小黑板挂图等

1、教师准备:有关英国曼彻斯特地区桦尺蠖颜色变化的图片及资料的多媒体课件;有关保护色的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彩色布料或彩纸(单色);彩色小纸片(大量)。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对于生物进化的大致过程我们有了简单的了解,今天我们来学习生物进化的原因。

(二)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第58—62页,完成下列问题。)

1、黑色桦尺蠖的出现对于后代的生存有何意义?

2、黑色桦尺蠖的数量由少数逐渐变为多数,而浅色桦尺蠖数量的减少,主要是受什么的影响?

3、请你试着解释桦尺蠖体色变化的原因?你从中受到哪些启发?

教师小结:通过对桦尺蠖体色变化的分析,我们知道了“遗传和变异”是桦尺蠖体色变化的基础,而环境的改变是它体色变化的外在动力。如果要使英国曼彻斯特地区的浅色的桦尺蠖又重新恢复为常见类型,你认为该怎样做?

学生:我们应关掉曼彻斯特周围的工厂,保持桦尺蠖生活区域内清洁的空气,保持天敌的数目不变。这样浅色桦尺蠖便成为常见类型。

(三)合作探究


  教师:尽管我们不能重复桦尺蠖体色变化的整个过程,但我们可以设法模拟。模拟探究有助于你对这一现象的理解以及对生物进化原因的直观印象和深层次的理解。


  在模拟探究之前,我们先了解自然界中几种常见的利用保护色捕食或防御敌害的例子。


  注:打开多媒体课件(关于雷鸟、变色龙等体色随环境而变化;或者枯叶蝶、菜青虫、青蛙等在不同环境中的体色对比)。


  教师:图中动物的体色与周围环境的色彩非常相似,这就是保护色。具有保护色的动物不易被其他动物发现,这对它躲避敌害或者捕食猎物是十分有利的。这种保护色是如何形成的?接下来我们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来探究保护色是如何形成的。


  注:教师在做此实验前需强调以下注意事项:

1、全班分组,各组员统一听从组长的指挥。

2、不论彩色布料或彩纸颜色必须单一,每小组所选颜色可不一样;彩色小纸片颜色应多样化,但其中之一最好与彩色布料或彩纸的颜色一致或相近。

3、提醒学生在实验时一定要把自己想象成“捕食者”,在选取彩色小纸片时,不要事先观察小纸片的位置,一定不要特意寻找某一种颜色的小纸片。

4、要及时记录小纸片的数量,并进行分析。

5、分析探究后面的讨论题。


  实验讨论完毕。各小组汇报其探究结果。


  注:教师引导学生回答讨论2、3、4题。


  学生1:在第一代与第二代之间代表生物多样性的彩色纸片颜色种类很接近。而到了第五代,彩纸片的颜色种类大大减少,只保留与布料颜色相近的几种。


  学生2:我们组*色在“幸存者”群体中没有代表。因为我们组所用的布料是红色的,*色纸片放在上面对比非常明显,所以“捕食者”最先将*色捕捉。


  学生3:我认为保护色的形成过程与它的天敌和周围环境有关系。与环境颜色较接近的就不容易被天敌发现,反之则易被捉住。这样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得以繁衍,它的体色便成了保护色。推动生物进化的动力是环境的改变,遗传与变异是基础。


  教师:保护色的形成过程是与周围环境相适应的结果。这是自然环境对生物进行选择的一个方面。除了保护色之外你还能举出其他方面的例子吗?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教师:这是一种拟态,模拟与周围相似的物体,不易被其天敌发现。像保护色、拟态、警戒色等都是在生物进化过程中,通过长期的自然选择而逐渐形成的适应性特征。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自然选择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生物只有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才能生存和繁衍。


  最后,根据本节所学的知识,请大家总结生物进化的原因。

教师总结:简单地可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生物进化的动力即环境的改变;二是生物进化的基础即遗传与变异。生物只有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才不会被淘汰,才能得以生存与繁衍。

课后反思:

第三节生物进化的原因(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达尔文及他的进化思想。

2、概述自然选择学说,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收集、分析资料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达尔文的故事的学习,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1、概述自然选择学说。

2、通过对达尔文进化思想的学习,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

 难点:概述自然选择学说。

三、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小黑板挂图等

教师准备投影片(有关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通过对英国曼彻斯特地区桦尺蠖体色变化的分析,以及模拟保护色的探究活动,了解生物进化的原因。我们所了解的这些观点主要来自于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他的进化思想是以大量的事实为依据,因此,具有科学性、客观性的特点,也就被广大的科学家及人们所接受。那么达尔文和他的进化思想是怎样产生的呢?接下来大家先阅读64页“科学家的故事”,你会从中找到答案的。

(二)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第62—65页完成下列题目,时间8分钟

1、达尔文花费毕生的精力著成了一部巨著是什么?在这部书中他提出了什么样的进化观点?

2、通过对达尔文小故事的学习,你受到哪些启发?

教师:了解了达尔文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历经千难万苦,呕心沥血完成巨著《物种起源》,你们想了解他在这本书中提到的被人们普遍接受的一种进化学说——自然选择学说,这个观点的主要内容就在咱们书上62页。

(三)合作探究

1、你是如何理解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的?

2、生物的繁殖能力是如此强大,但是事实上每种生物的后代能够生存下来的却很少,这是什么原因呢?

3、引起生物变异的根本原因是环境条件的改变。有的变异可以遗传,有的不能够遗传。但哪些变异可以遗传呢?

4、试着概括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5、对于长颈鹿长颈的形成原因,请用自然选择学说解释。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对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有了大概了解。它的主要内容可概括为:过度繁殖、生存竞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从这一学说中我们吸收了生物进化的思想,这对于我们认识身边的事物和自然界有着重要意义,把我们从“神造人”的谬论中解放出来。

(四)达标训练

课后练习2、3、4、5题。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教案7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