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佑*名师工作室
栏目:创意作文课
近几年来,“跟着课文学写作”一直是我引领学生学习写作的方式与方向。我把辛辛苦苦从课文中提炼出的写作技法、写作范式传输给学生,可学生的写作似乎永远不在线。我意识到:教师的“法”如果只是“告知”学生,而非让学生”“感知”“悟知”,没有思维的参与,所谓的“法”永远只是概念和口号。我开始尝试创设语境、设计语用活动,让学生在语境中学得方法,在语用活动中习得方法。我的尝试从一节“让生活小故事精巧起来”的写作课开始。
教学情景一:聊一聊外来物种
课始,我抛出四个“外来物种”:时态、台词、追光源、参照物。问道:这几个“外来物种”,大家熟悉吗?请选择其中的一个,说说你的认识。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在短暂的不明就里后开始欢快地神侃起来。英语中的过去时、将来时、过去进行时、现在进行时……如数家珍;从《大话西游》中的经典台词聊到大家正在阅读的经典名著《简?爱》中简的爱情宣言;从聚光灯下龚琳娜的《忐忑》聊到舞台上的“天鹅舞”;从物理课中行船、乘车和坐飞机的出行问题聊到参照物的选择问题。
这些不属于语文学科的内容,孩子们在语文课上聊起,似乎特带劲儿。我知道我的情景创设已经成功地激起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起坐喧哗中,我轻咳一声,故意卖关子:这几个外来物种跟我们的写作有什么关系呢?他们能帮我们把生活小故事写得精巧。孩子们一下子不吭声了,似乎在等待下文。我顺势抛出惊叹四问:
你的故事有“时态”吗?
你的故事有“台词”吗?
你的故事有“参照物”吗?
你的故事有“追光源”吗?
聊一聊外来物种,这样的情境创设,这样的语用活动,加上“惊叹四问”,点燃的不仅是学生的趣点,还有对课堂的期待,更为后面写作方法作了很好的铺垫和暗示。
教学情境二:你的故事会“过夜”吗?
学生写故事总是时间错乱,内容散乱,究其原因是写作顺序的问题,如果能让学生在一种时态下,讲一个时间相对集中故事,这种错乱现象可能会有大有改观。于是我设计了以“你的故事会‘过夜’吗?”为中心话题的语用活动。
师:请大家重温经典美文《散步》《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观察思考:这两篇文章采用的是什么时态在叙事?我们学过的课文还有哪些采用的是这种时态的叙事形式?
生:《桃花源记》;
生:《狼》《记承天诗夜游》
生:《咏雪》;
生:《陈太丘与友期行》;
生:我觉得《紫藤萝瀑布》也是;
生:如果不看开头和结尾,只看故事本身的话,我觉得《走一步,再走一步》也是。
师:同学们大多说的是文言小故事,对课文观察很仔细,这些课中小故事除了采用“现在进行时”讲述外,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给大家提示一个关键词:时间。
生:时间相对集中;
生:故事都发生在一个时间段;
生:故事都发生在一天内;
师:没错,他们的故事时间非常集中,一个时间段、一个时间点、有点甚至是一瞬间……更不用说延续到第二天,人家的故事根本就不过夜,你们的笔下的故事会过夜吗?
你的故事会过夜吗?这种语用活动的创设,师生对话,就像朋友间家长里短地聊天,温馨的氛围中,第一个写作趣点就渗透给了学生:用“现在进行时”写故事,写好一个时间点的故事,读者会有身临其境之感。
教学情境三:谁在说话?
学生写故事,不够生动有趣,不够细腻感人,关键在于他们只会讲述,不会描述,如何让学生学会描述故事呢?得从人物的语言说起。且看我设计的第三个语用活动:请同学们细读揣摩下面语段中的小故事,看看是谁在说话。
片段一: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片段二:
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这时,树林里有一道手电光照来照去。我听到了杰利和我父亲的声音!父亲的手电光照着我。“下来吧,孩子,”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
“我下不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听我说吧,”我父亲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眼睛看着我电筒的光照着的地方,你能看见石架下面那块岩石吗?”
我慢慢地把身体移过去。“看见了。”我说。
“好,”他对我说,“现在你把左脚踏到那块岩石上。不要担心下一步。听我的话。”
这似乎能办得到。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我顿时有了信心。
片段三:
虽然满桌都是我爱吃的菜,可我却没有一点食欲,心不在焉地吃着,好几次想对妈妈说,却欲言又止。
妈妈关切地问我这么好的菜怎么不吃,是不是哪里不舒服。我支支吾吾地回答说不饿。妈妈说天气不好,让我下午在家写作业、复习功课。
我跟妈妈说我已经和同学约好了一起写作业,乞求她答应等下让我出去。没有丝毫的考虑,就以大雨,会淋病为由,不允许我出门。
片段一是秦王和唐雎在说话,片段二是“我”和父亲在说话,学生一眼就能洞悉,片段三是谁在说话,学生一开始说是“我”和妈妈在说话,后又发现不对,在对比、讨论中,他们很快发现,“我”和妈妈都没有直接说话,只是作者再讲述,转述了“我”和妈妈说的话。并且还发现故事中的人物说话比不说话或转述说的话,更生动有趣些。无意中写作的第二趣点就渗透给了学生:变讲述为描述,让故事中的人物说话,故事会更生动有趣,更细腻感人。
那么故事中的人物如何说话才更生动有趣、细腻感人呢?这又是一个专题,我没有铺开去讲,只是从课文中摘录了几个典型的语言片段,让学生自己品味。
①“嗯!不错……”奥楚蔑洛夫严厉地说,咳了一声,拧起眉头,“不错……这是谁家的狗?我绝不轻易放过这件事!我要拿点颜色出来给那些放出狗来到处乱跑的人看看……”《变色龙》)
②我父亲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说:“啊!啊!原来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来了!......谢谢您,船长。”《我的叔叔于勒》
③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故乡》
④“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故乡》
没有多的言语,我仅仅只是把人物说话时的行为用红色标记出来,学生就心领神会:根据场合,辅助人物“说话”的动作、情态、语气语调等,让人物语言更生动,更具个性。这也是写作的另一个趣点。
趁此,我让学生改写片段三,变讲述为描述,让故事里的人物说话,还要求说得生动有趣。效果非常好,有个学生是这样改写的:
虽然满桌都是我爱吃的菜,可我却没有一点食欲,心不在焉地吃着,好几次想对妈妈说,却欲言又止。
妈妈关切地问:“这么好的菜怎么不吃呢?是不是哪里不舒服?”
“不,我……我不饿”,我支支吾吾地回答。
“今天天气不好,下午还是在家写作业,复习功课。”
我双唇颤抖着,一脸乞求地看着妈妈说:“我等下要出去会儿,已经和同学约好了一起写作业”,声音细小得连我自己都听不见。
没有丝毫的考虑,妈妈不容分说道:“这么大的雨,不能出去,要把身上淋湿的。”
教学情境四:说说男(女)二号那些事
一个好的导演,不仅会挑剧本、会选主演,还会找配演。因为他们懂得:有配演和群演搭戏的主演,更有主角光环。一个故事就是一出戏,要有男一号,也要有女二号。为了让学生懂得故事中次要人物的作用,我又设计了第四次语用活动:《唐雎不辱使命》《周亚夫*细柳》《曹刿论战》《咏雪》《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陈太丘与友期》……课中的这些故事主人翁都有主角光环,这得益于作者为他们安排一个得力的配角,请选择一人,说说男(女)二号那些事。
在活动中,我自然贴切地把故事中的次要人物比作主要人物的“参照物”,能起到对比衬托的作用,将第三个写作趣点渗透给学生:为故事的主人公寻找一个配角,饰演对手戏,故事会有波澜,会更精彩。
教学情境五:好一个华丽的转身
一个好的故事结尾,总是意蕴深远,余味悠长。就像舞台演员身后的追光源一样,可以定格画面,烘托形象。这个追光源就是特定背景。如何设置特定的背景,让人物华丽转身呢,我设计了第五次语用活动:如果要为《散步》的结尾段落画一副意境深远插图,你会画什么?请用语言描述画面。
身后是夕阳,我背着母亲,妻子背着儿子,肩并着肩,向着金色的菜花、高大的桑树、波光粼粼的鱼塘走去……孩子们描述的画面温馨、唯美,仿佛在眼前,又定格在心间。我赞扬孩子们:你们才是真正的灵*画手。我背着母亲,妻子背着儿子,背起的是责任,是承前启后的爱,走向菜花、桑树、鱼塘这些美好事物,就是走向美好生活。故事结尾,将人物置于特定的背景中,使其华丽转身,不仅有画面感,而且意蕴悠长。第四个写作趣点也移植得到了学生的大脑中。
结课,我亮出了我的年中考下水文《一个人的力量》,让学生以课始的惊叹四问,检验、总结本堂课的写作趣点。检验老师的作文?学生的兴致有增无减,这不验则矣,一验满座皆惊啊。
在语境中学习,在情境中运用,才有思维的参与,学习才会真正地发生。跟着课文学写作,也要在积极语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去感知,去学得、习得、悟得,这样,学生的写作素养和能力才能真正得以提升。
附:
一个人的力量
朱明英
初夏的阳光暖暖的,街旁槐花飘香,柳絮飞扬,来往的人们脸含笑意,坐在38路公交车上的我却心绪不宁。一连几天身体的不适,今天学也没上,妈妈准备带我去看医生。
八九点钟,已经过了上班上学的高峰期,公交车上仍然有不少人,大多是早锻炼归来或买菜回家的老姨爹老姨妈们。有的在闭目养神,有的在小声交谈,车厢内显得很安静。
突然,坐在我斜前方的大哥哥发声道:“这车到不到岑河啊?”他像在自言自语,又像在问旁人。没有人理他,他又问了一遍:这车到不到岑河?这次加大了音量。
我仔细打量着这位大哥哥,约莫二十岁,中等个子,一套蓝色中山服洗得泛白,衣服长而大,以他的那点小身板怎么也撑不起来。
大哥哥不安地望向大家,希望得到回应,可还是没有人搭理他。我和妈妈都不知道到岑河该坐几路车,想帮也无能为力,只好沉默。司机可能有些过意不去,随口说道:“你坐错了,这车不到岑河。”
“怎么办呢?”大哥哥急了,双手使劲揉搓着自己的衣角。
“乘其他车,或坐短途客车”,司机有些不耐烦了。
“我没有钱!”
“你就不能到地方了,打电话叫你家人送过来吗?弱智!”司机也懒得理他了。
“我没手机。”大哥哥带着哭腔,音量也小了下去。他耷拉着脑袋,双手仍旧使劲地拧着衣角。
“白痴”,坐在我后面的一个叔叔朝大哥哥翻了个白眼嘀咕道。
一缕阳光透过窗玻璃射进车厢,显得格外刺眼。
看到大哥哥的无助,我的心仿佛被什么东西蛰了一下,想到自己身体的不适,不也是一样的惶恐无力,要妈妈带我去看医生么?内心不免更加忧虑起来。
妈妈和我对视一笑,她默默地掏出钱包,抽出两张五元的纸币递给我,我默默递向了大哥哥。他接过突然出现的纸币,望着我憨憨地笑了,一个劲地儿道谢:“谢谢姐姐!谢谢姐姐”。
“姐姐?妈,我有那么老吗?”我哭笑不得地问妈妈。大家的目光一下子都射向了我。
“人家还是中学生呢!你应该谢谢小妹妹!”一个满头卷发的老姨妈说道。
大哥哥又是憨憨一笑,对我说道:“谢谢小妹妹。”
大家都会心地笑了,车厢里顿时热闹起来。
“你出门怎么既不带钱又不带手机呢?”大家的话匣子仿佛一下子打开了,都对小伙子嘘寒问暖起来。
“你可以坐到江津车站下,那儿有直接到岑河的短途客车,只需要5元钱。”一个穿着阿迪达斯上衣的老姨爹建议道。
“你也可以到前面的站台下车,然后到对面坐27路车,到沙市农场下车,只要一块钱,然后再走到岑河,也不远了。”一个化着精致淡妆,气质稍好的年轻姨妈给出了另一个建议。
对大家的热心关切,大哥哥一边回答一边憨憨地笑。
“小伙子,再过两站就是江津车站了,你就在那儿下,坐短途客车,免得跑冤枉路。”司机友情提示道,语气变得格外和善。
“我在江津车站下车,你和我一起下吧,我教你怎么坐短途客车。”坐我后面的叔叔微笑着对小伙子说道。
整个车厢充满了温馨的气氛……
不曾想,我的一个小小举动,温暖了一个人,也点燃了一车人的热情。
我们到站下车了,阳光像能穿透我的脏腑一样,格外地温暖。38路车载着一路的欢笑远去了,我挽住妈妈的手,医院……
作者简介:朱明英,湖北荆州沙市第一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王佑*名师工作室成员;荆州市中语会副秘书长;荆州市首届“教科研之星”;荆州市初中教学工作先进个人;荆州市优秀班主任;荆州市中考命题优秀教师;湖北省优秀语文教师;湖北省青年教学能手;第二届湖北教育"教研名师";首届部级优课获得者;全国教学竞赛一等奖获得者;曾任中央电教馆“在线会客室”访谈节目主讲人,参与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教师研修网等数字资源项目建设。有十余篇论文发表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等核心期刊上。
撰稿:朱明英
编辑:张杰
审核:*祥斌
请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