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作文构思的创新
?
活动一:阅读两篇同题作文
做好自己人生的船长①
张溥
一直记得,法国作家雨果写过的一篇小说《“诺曼底”号遇难记》——阴森的大海上浓雾弥漫,灾难忽而降临“诺曼底”号,作为船长的哈尔威镇定自若,他以自己的生命确保了所有乘客的安全,而他自己却像黑色的雕像与“诺曼底”号一起徐徐沉入了大海。哈尔威忠于职守,他是一位好船长。
事实上,人生也如船行大海之上,我们自己就是船长,人生航行的方向,就掌握在我们的手里。或许我们根本无法像哈尔威那样崇高,但是我们可以做好自己人生的船长。
那么,如何做好自己人生的船长呢?
首先,要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在茫茫大海上漫无目的地行驶,燃料可能会过早地耗完,就会失去动力,失去了动力,就会沉入大海的深渊,断送自己美好的前程。因此,明确的目标对于我们十分重要,这样我们才能振臂一挥,发出“出发”的号令,扬帆启航,才有可能到达人生理想的彼岸。
有了明确的目标,只是成功的一半。那另一半就要求我们有坚定的信念,永不放弃,航行中难免会遇到风暴,难免有触礁的危险。面对险境,船长在瞬间就要作出决定,是退还是进!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带领船队在非洲南端经历了风暴与巨浪,他们疲惫不堪,最终选择了后退:而另一位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凭着坚定的信念,历经艰难,来到东方印度,获得了无数财富。古往今来,无数取得成功的人无不是凭着坚定信念走向成功的。当你快坚持不住的时候,再坚持一会儿,可能你就会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会收获意外的惊喜。
当然,坚持向前并不是冲动与鲁莽。很多时候,有些障碍我们无法穿越,而河流之所以总能达到目的地,是因为他懂得避开障碍。这就要求我们船长在险境面前作出准确的判断,明智的选择。如果一味地向前进,就可能会驶向人生的百慕大。
如果真的遇到危险,无法挽救,该如何是好?那我们就要镇定自若地成为自己的“哈尔威”。
最后,我想说,无论我们驾驶怎样的船只,无论我们驶往何方,目标能否实现,也无论遇到怎样的艰险,我们都要做好自己人生的船长。
?
做好自己人生的船长②
蒋艾
亲爱的儿子:
我当上船长的时候,你已经7岁了,正是最顽皮的年龄。你闹着要我回去看望你,陪你去买最新的赛车。某天电话里,你哽咽着说:“别人的爸爸都和他们一起玩赛车。”那一瞬间,我愣住了,不知道要对你解释些什么才好。那一天我有很多事要做,天气预报说可能会有大雨,但是所有的事我都心不在焉。
孩子,你那鼓起勇气的一问,让我这颗经历了无数暴风雨的心颤抖了许久,仿佛密密麻麻的蚂蚁爬在心头。但我要告诉你,这是我的职责,我必须要和我的船和船员们在一起。我爱你,但我更爱我的船,和你一样,我从小就立志做一名好船长。
你像小树一样茁壮成长。你开始惹麻烦,不听你妈妈的话——你妈妈已经向我抱怨过无数次了。直到那一次,你和你的同学在课堂上打架,我才意识到需要和你有一场男人与男人之间的交谈了。
孩子,你还记得你小时候拿给我看的那首小诗吗?“人生是艘航船,让,风留给帆,方向留给舵,船长站的位置,留给我。”你当时昂着头,挺着胸,用尚还稚气的声音说,你以后要成为一名船长,世界上最厉害的船长。
可是孩子,你知道吗?你已经是一名船长了啊!
你需要有条不紊地把握自己人生的方向,带领整艘船躲过礁石,克服一切困难。爸爸妈妈都是你的船员,跟随你一直前进。如果你不认真,没有坚守岗位,船就有可能撞上一座冰山,无法再回头。所以我希望你远离虚伪、懒惰、莽撞等坏品质。
但我觉得,你是我们家的男子汉,一定能做好自己人生的船长,是吗?
最近,我在执行一项重要的任务,我要跟叔叔们一起去营救我们的同胞,他们正在战争中煎熬,下一秒就有可能撞见死神,所以我们要尽其所能地去营救同样美好的生命。而爸爸,掌握着整艘船的命运,一丝懈怠,就有可能导致天大的灾难。
孩子,爸爸相信,你也一定希望我能做一个好船长。而你,爸爸也相信,你也能做好自己人生的船长。
爱你的,爸爸
××月××日
活动二:探讨作文构思的创新
师:生活中,因为形式上或者手法上的一个小小的变化,那原有的内容往往就会让我们眼前一亮。请同学们说一说这方面的例子。
生1:拍照片的时候,摄影师会提醒你,“侧一点身子,再侧一点身子”,其实你还是原来的那个你,但是经过“侧身”这样一个小小的处理之后,拍出来的照片会比真实的你更好看些。
生2:一瓢白面,能做成十八样点心,样样儿都能馋得人流口水。可是你却更喜欢喝冰糖葫芦汁儿,因为你“好这口儿,爱这味儿”。
生3:走亲戚或是见朋友,到底是穿裙子呢还是背带裤,那就全看你自己搭配了,怎么可意儿就怎么着吧……
师:嗯,其实,写作,也是这么个理儿。
作文构思的时候,有了主旨的确立和材料的选取也还不够。古人早就说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这里的“文”,不仅仅指语言方面的功力,更多的还在于文章的表现手法和结构形式方面的技巧。一篇好的文章,不仅有好的内容,也一定有好的表现形式或表现手法。小说家蔡大彭在谈小说《豹子》的创作时曾经这样感慨:“……写小说如同大厨做菜,这年头,食客们眼看花了,嘴吃刁了,你给他们端上桌子的不仅仅得是佳肴,还要别有风味!除此而外,你还得要有一只干净、漂亮、与众不同的盘子。”
看来,写作可不是一件轻松容易的活儿。尤其是考场作文,要在短短50分钟的时间内高质量地完成,指望草成之后的修剪那多是不可能的,唯一能期待的就只有下笔之前的谋划了。
生4:老师,究竟什么样的“妙手”,才能“技”高一筹呢?
师:问得好。下面我们就从眼前的这两篇同题作文入手,谈一谈构思时的手法创新问题,请说出你们自己的某一发现,好吗?
生5:老师,你先说。
师:可以。不过,你得回答我一个问题:要是只选一篇,你更喜欢哪一篇呢?
生5:第二篇。
师:为什么?
生5:我说不好。
师:这两位作者应该说各有千秋。他们在“观念”这一写作维度上是没有多少“自由”可言的。命题作文嘛,所谓“戴着镣铐跳舞”。但是,他们却能“舞”得精彩,而且“舞”出了各自的风格。第一篇,由大家都熟知的一个材料提出问题,然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整篇文章论证严密,行文老到,极有说服力,是一篇典范的议论文;第二篇,一点没有板起面孔来的议论文说教,而是采用了书信的形式,写了一个父亲与儿子的一番交流,娓娓道来,如促膝谈心,读后更让人为之感动。
看来,选取一个与众不同的表现形式或表现手法真的很重要,它能使文章变得新颖起来变得别致起来。好,这就算我们的第一个发现,我们把它概括为“巧用形式”吧。
师:除了选用书信这一形式之外,第二篇作品还有什么别的吸引人的手法吗?别忘了也用四个字的词语概括一下我们的发现哦。
生6:指桑骂槐。第二篇作品里的父子明显是虚构的,作者只是借父亲语重心长地与儿子交流,真正要表达的是“把握好自己的人生,做自己人生的主宰”这一主旨。这种手法在我们初中课文里很常见。比如韩愈的《马说》没有直接指着皇帝老儿的鼻子控诉埋没人才的不合理现象,而是为“千里马”鸣不平。刘征的《山泉戒》,普里什文的《林中小溪》,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无不是这样的手法。
师:很好。大家还记得杨启蒙同学曾经写过一篇《总有属于我的季节》吧,他用一株腊梅的成长,象征了一个人的成长。结尾水到渠成地升华了文章的主题——“开不开花其实并不重要。只要努力了,总会有属于我展示美的季节。”独立的个性,不俗的哲思,清新自然而又意趣盎然,让人读来齿颊芬芳。
生7:妙用修辞。“做自己人生的船长”这样的标题是很新颖的。很显然,这里的“船长”更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像“做自己的伯乐”、“走过冬天”、“每一棵草都会开花”这些标题,要么比喻,要么象征,既形象,又富有哲理。两文中“人生的百慕大”“冰山”这些比喻的使用,也常会让人耳目一新。
师:说的真好。还有别的发现吗?
生8:嘉宾助演。在第一篇作品中,作者用大作家雨果的小说《“诺曼底”号遇难记》开篇以引起下文,后来在阐述“要做好自己人生的船长,还必须有坚定的信念”这一分论点的时候,又举了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和达·伽马这两个名人的例子。这样做,不仅取材自由,表达灵活,也更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师:很好,像这样丰富文章内容的做法,在第二篇里有吗?
生9:有,那个儿子小时候写的小诗“人生是艘航船,让,风留给帆,方向留给舵,船长站的位置,留给我。”我在别的地方看过,作者在这里“嫁接”得简直天衣无缝,使儿子的形象一下子生动了起来。
师:真棒。大家以前读过赵倩同学写的一篇《不知春风真名姓》,先写不知奶奶姓马,后写妈妈不留长发,接着联想到张晓风的《母亲的羽衣》,最后发抒感慨:或许春风本来也该有自己的名字。整篇文章平中见奇,写出了奶奶和妈妈春风一样的默默奉献。取材朴实自然,丝毫没有做作之感。奶奶和妈妈的形象如在眼前,清新恰如春风,我们不能不赞叹赵倩同学的心思缜密。文中,张晓风就是“嘉宾”,就是“助演”哦。举一个名人的事例,或是引用一段名人的名言,这样的“助演”,其实都可以丰富文章的内涵。
生10:情境特写。朱自清的《背影》是大家所耳熟能详的经典之作,作者在一个小小的篇什里面,并没有洋洋洒洒地叙述父亲的多少“故事”,而只“特写”了“浦口买橘”时父亲攀爬月台留下的“背影”。深沉的父子之情就在这一瞬间定格成了美丽的永恒。在这第二篇作品里,作者设置了“儿子打电话想像别的孩子一样和爸爸一起玩赛车”“儿子昂首挺胸立志也要当个好船长”“爸爸要去执行一项重要的任务”等等的情境,父子的鲜活形象历历如在眼前。
师:嗯,这样的“特写”,对于字左右的一篇作文来说,确实是很经济的。
生11:烘托映衬。我记得有一篇“鼠画逼真”的文言:“东安一士人善画,作鼠一轴,献之邑令。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旦而过之,轴必坠地,屡悬屡坠。令怪之,黎明物色,轴在地而猫蹲其旁。逮举轴,则踉跄逐之。以试群猫,莫不然者。于是始知其画为逼真。”作者从头到尾始终没有对图画本身作一句直接的议论评说,只是借助猫的错觉来烘托映衬。
师:是啊,猫的眼睛是何等锐利灵敏,然而猫居然多次把画上的老鼠当成真鼠,由此可见,鼠画是何等的逼真精妙。我们在描写刻画人物、事物的时候,不妨学习这种侧面烘托的手法,也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使我们笔下的人物、事物更加生动形象。
这两篇同题作品里有这样的手法吗?
生12:有的。第一篇里迪亚士和达·伽马两个事例就是一正一反的相互映衬,很有力地阐述了“做自己人生的主宰,必须永不言弃”这一观点。
师:还有吗?
生13:还有第二篇里的父与子也是相互烘托映衬的,人物形象也因此更加传神更加感人。
师:非常好。如果不受这两篇同题作文的局限,在作文构思的手法创新上,你们还有没有什么别的发现呢?(生讨论)
生14:以小见大。就像以“野渡无人舟自横”的诗句作画一样,有人只用“渡口小舟的桨上立着一只小鸟”一下子就意境新奇脱颖而出了。有些文题,较为抽象,比如“感悟幸福”之类的文章,一旦你把它写成《一碗阳春面》,你就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切入角度,以小见大,化抽象为具体了。
师:好的。还有吗?
生15:巧用道具。契诃夫小说《变色龙》里奥楚蔑洛夫的“*大衣”就是极好的“道具”,借助它,作者很成功地活画出了奥楚蔑洛夫这一人物的善变的嘴脸。诸如《流泪的蓑衣》、《父亲的烟袋》、《蔷薇几度花》之类的文章,无不是这一路数的成功作品。
师:很好。写作亦如画画,什么留白,什么虚实相间之类的艺术,种种玄奥,哪里是我们一堂课就能穷尽的呢?这一堂课,我们只是举了个例子而已。写作,在表现手法和形式方面的创新选择,就全凭作者“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了。
“绝知此事要躬行”哦,多读,多思,多实践吧。老师建议你们多向名家学习,“杂取种种”,相信,“见”多一定能“识”广,“厚”积总可以“薄”发的吧。事实上,个性化、有创意地表达,正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写作,最忌千人一面。所谓创新,就是不落俗套,就是与众不同,就是“独领风骚”。
同学们,《论语·雍也》里有一段很有见地的话:“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章如人,粗野之相、虚浮之态那都是最要不得的啊。
记住: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
??????????????????-8-8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