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菜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魅蓝metal为了进化的一切
TUhjnbcbe - 2021/4/2 14:05:00
白癜风可以看好吗         http://www.baidianfeng51.cn/baidianfengzixun/wuliliaofa/294.html

作为千元机来说,魅蓝metal是一个重量级选择:金属机身x2.5D玻璃的设计元素+下放到千元机的HelioX10处理器+自成一派的FlymeUI+指纹识别简直是一口气吃到饱而且便宜大碗的感觉。而魅蓝metal在这些硬菜之外是怎样的呢?

■工艺:学徒和工匠

苹果历来发布新品的时候都会有一段工艺视频来讲解产品的制造过程,各种工业步骤很容易让受众热血沸腾,因此这种视频也有一个昵称叫做MachinePorn(相应的,一些让人垂涎欲滴的美食视频被称为FoodPorn)。在各大CEO学乔布斯走上发布会讲台后,厂商们很快发现这种工艺视频非常容易让观众高潮,因此很快成了各大发布会的标配。

Apple的中国学徒里,这一项学得最好的应该是魅族。也由此,CNC(ComputerNumericalControl,数控机床)这个词进入了消费者的视野,很快成为了高精尖制造工艺的代名词。通过电脑控制不同刀具按照设计路径精确行进,进而对材料进行高精度的切削塑形。CNC制造的成本高,不仅是因为要将设计图纸转化成机床电脑路径代码的运算繁琐,更是因为一整块材料经过CNC加工后剩余的部分往往所剩无几(手机壳的话可能只有10%左右),而不要的部分都是一刀刀削掉的,这个过程所消耗的时间和刀具的磨损成本是很惊人的。

为此,降低成本的方法就显然易见了:要么就是先冲压成型再CNC加工,比如MacPro的外桶是从一块圆饼冲压成的;要么就是先浇铸再精细加工,就是荣耀7和魅蓝metal的处理方法了:把加热到熔融态的金属材料灌入预先设计好的模具,冷却定型后再对粗坯进行CNC加工,CNC时间和成本就会降低很多。

根据工艺视频,魅蓝metal的制造过程大体是这样的(毕竟魅族没请我去参观工厂):

1.浇铸。从图来看是从长边位置竖向浇铸的,为了灌入模具时均匀且不含入气泡将铝液分成了三路。

2.粗铣。浇铸的成品精度远远不够,因此要将上一步得到的粗坯进行CNC粗加工成型,比如边缘溢料要打磨掉,比如上下两端的天线信号溢出口要切出来准备注塑。

3.注塑。用特殊液体处理金属,在表面形成细微孔洞,注入树脂后树脂会渗入孔洞,从而与金属紧密结合。孔洞的尺寸为纳米级别,所以这个工序又叫纳米注塑。

4.打磨表面。注塑完成后对整块原件进行打磨,以便喷漆时附着均匀。有可能会在这一步增加一次CNC精铣。

5.烤漆。生成金属烤漆面的步骤,喷漆-烤干-喷漆-烤干反复进行,要喷6层以上才能形成最终的漆面。

6.上珠光粉及防污涂层。为了不影响漆面的附着、增强珠光效果,珠光粉一般是最后一层漆时才掺入。不过从魅蓝metal的实际使用来看,好像没有单独上防污涂层。

7.精铣。开卡槽、音量键孔位、扬声器孔和数据口开孔,以及提档次的金属倒角也是在这部完成。先烤漆再精铣的好处是各个孔洞的边缘会非常干净,不会有残留。不过坏处是,铣洗的废料很难回收再加工。

后盖元件到此就完成,可以进入组装流水线了。

一些人说魅蓝metal的漆面手感像陶,但其实这种说法不准确,因为陶质的表面有非常细微的颗粒感,这与漆面的光滑感是有很大差异的,真正像陶的是最初版的白色MX4,金属+高目数细喷砂才做得到,只可惜很快就取消换成了工艺成本更低的银翼版。根据*轶轩(之前的认证是魅族营销主管)在知乎说的,魅蓝metal现在的工艺其实是MX5的备选方案:

Apple在设计上的一个原则是,产品的手感一定要忠于材料本身。《乔布斯传》中提到,当初iPhone4设计时原本可以避免「死亡之握」,因为工程师找到乔布斯说金属边框天线会被手短路,因此要在表面加涂层;而Ivy则坚持裸露金属的手感,最终乔布斯支持了Ivy。在这一点上,我赞同这一理念,就是材质应该表现其本来的质感。魅蓝metal采用整体喷涂避免了金属开洞的割裂感,但这样做之后使用金属机身的意义在哪里呢?即使涂层的手感并不差,但和金属本身的质感还是相去甚远。

魅蓝metal的按键同样是金属材质,晃动的时候稍稍有些松动,这对于千元级别的金属机来说是很难避免的。音量键、电源键被安排在了机身右侧,左侧仅有一个卡槽。卡槽和其他魅蓝产品一样,金属卡托+塑料档口。卡托和档口的接合不是固定的,在一些人眼里这是卡槽松散,实际上这样的设计是有意义的:金属机身上的卡槽开口和内部主板的卡槽位不可能完全纹丝合缝,因此卡托和档口不固定的话就可以让档口和卡槽有更大的容差,这个细节降低了精度要求,有效提高良率从而降低成本。

魅蓝metal在边框上开了金属倒角以提升档次,但这带来了一个问题:漆面本身也是有厚度的,在金属打出倒角后形成了额外的棱线,导致割手,并且非常积灰。这个问题在卡槽上表现得更为明显,现在晒图的只有媒体机,你可以看看,几乎都是卡槽一圈黑色。另一个细节是音量孔,iPhone开完会给孔口一个微倒角,而魅蓝metal没有。这个倒角的意义是让这排孔摸上去不会刮手。不要以为我用iPhone婊千元机,魅族现在的金属机MX5、PRO5都是没有这个处理的。

之前的文章说过,金属倒角让边框的线条变得非常复杂,加上2.5D玻璃需要更宽的边缘完成曲线延伸,魅蓝metal一口气成为了魅族目前边框最宽的产品。这一项上的大退步实在让人惋惜,因为国产Android普遍采用了底部Tab的仿iOS设计,在系统没有任何边缘滑动手势的情况下(which也不是android建议的返回操作,因为Android的tab可以滑动切换,右滑返回会与之冲突),为了美观增加的2.5D曲面,在实际操作中并没有带来用处,却无端增加了玻璃碎屏率(2.5D的边缘经过打磨,能承受的应力比平面玻璃小很多),对于千元机来说一旦碎屏更换费用往往高达半个手机钱,作为消费者的你是否乐意呢?

设计上有一点让我不解的是,魅蓝metal的额头和下巴实际上一样宽,但听筒和前摄像头的中心线并不在垂直正中间,并且也没有和mBack的中心线位置对称。查看拆解图发现,主板上直接预留了前摄像头的位置,这样摄像头继续往下的话就会挤占更多的主板空间,可能会影响走线。好在尽管没有对称,额头部位是一贯的魅族简洁风,不算难看。

除了听筒位置,另一个让我纠结的细节是通知灯。抛开最初系统不同的M8不说,M9开始的魅族产品都是由按键背光担任通知灯功能的。M9、MX是返回和菜单键,在换用mBack之前是Home键的小白圈非常简洁美观。但在放弃小白圈之后,魅族只能改用独立的通知灯,这对所有喜爱小白圈的用户都是个遗憾。

魅蓝metal让人喜欢的一点是,金属机身带来了恰当的分量感,这也是手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一如既往地,魅族在包装中附赠了气球形状的卡针,宽大的手持部位、充足的卡针长度、材质硬度和做工都让人满意,不夸张地说,魅族的卡针可能是国产品牌中最好的一个。

本次魅蓝metal共有5个颜色版本,发布会上介绍说这5个颜色来自于阿里大数据。这其实正是metal的问题所在:金属机身、边框倒角、2.5D玻璃都是受消费者喜爱的设计元素,魅族使用这些元素想表达的是什么呢?设计要有先验性,以「被大多数人喜爱」作为设计的起点是无法得到好设计的,被喜爱只能是设计的结果而不是目的。不是「这些被消费者喜爱所以这样做」,而是「这样做之后被消费者喜爱」,这才是设计要回答的问题。

很明显,魅蓝metal的目标是为了卖出双十一爆款。这和魅族的新Logo构成了某种隐喻:放弃了棱角的魅族更柔和、更亲近,也更容易获得更多人的喜爱。可是这样的魅族,又如何与其他品牌区分开来呢?在消费者逐渐成熟起来之后,追求差异化是产品的唯一出路。

■mBack:剑走偏锋与自成一派

魅族产品身上最有辨识度的设计元素始终是正面的Home键。这颗实体键承载了主页键、返回键和指纹识别三个操作。这枚按键在MX4Pro上初具雏形,随魅蓝note2正式诞生并分布到魅族全部产线只有短短一年,但实际上却是整个魅族手机设计史的见证和线索。讲清它,要把时间往回拨,回到魅族的初代产品:M8。

3.4寸大屏,正面只有一颗实体按键,多点全触摸操作电容屏,年12月开售。彼时iPhone杠杆崭露头角,而市场上定义了“智能机”的操作系统还是Symbian和WindowsMobile(简称WM),而他们一个很明显的特征就是脱离不了实体键。

可以看到键盘区有左右两个按键,分别对应系统界面底栏上的两个操作。这是因为WM一直以来就是分为三个版本,分别是针对PocketPC(触屏PDA,没有电话功能)、PocketPCPhone(触屏手机)和Smartphone(按键手机)三个版本,因此系统界面要兼顾点触和按键两种操作。

魅族M8基于WinCE,而WinCE和WM的关系有一些类似今天的Android和各种国产ROM,CE是WM的内核,而WM是微软在CE上套了一层皮的成果。魅族选择和国内著名设计公司eico(就是最大的新浪微博第三方客户端Weico的出品公司)合作,为M8自行深度定制界面,因此系统底层选择了自由度更高的WinCE(也因此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电话漏接,因为CE缺乏很多为通讯准备的组件)。魅族将这个系统称为MyMobile,部分界面:

可以看到大多数操作继承了WM的特性放在了底部栏上,而彼时由于应用功能相对简单,界面的层级很少,也没有固定的返回键,需要时以的方式出现在左下角。这时候,正面唯一的实体键(当时被称为M键)功能也非常简单,就是单按回到桌面,长按弹出多任务管理。任务管理的界面是这样的:

M8后来经历了一次界面大改,但底部操作栏的交互却保留了下来。而这款机型的生命周期中也经历了不少波折,最著名的应该算是「我们仍未见过那年那款M8的1.0版固件」了。M8当时被称为「国产第一神机」,而在国外,iPhone已经渐成气候。为了避免Apple一家独大,Google买下了一家小公司的系统,并联合包括硬件制造商(如高通和Intel)、软件开发商(如ebay)、手机制造商(HTC和MOTO等)和移动运营商(有中国移动!)在内的84家企业成立「开发手持设备联盟」,协力将这款系统打造成了今天大部分智能手机的基础:Android,并将源代码开放。

Symbian和WM大势已去,由于M8定制的屏幕(分辨率x,彼时iPhone才x)和定制化的界面又使其无法良好地运行原本就不多的WM第三方应用,MyMobile上的应用始终非常匮乏。在有了前景大好的Android之后,魅族很快放弃了CE系统,转而以Android为基础开发下一代产品(M9)的系统。在界面元素上,继续由eico操刀的M9用Android系统与M8高度一致,而操作逻辑上则向Android靠拢。彼时Android尚未制定按键规范,而其他厂商大多将、、、四个按键按自己的喜好排列。M9去掉了实用度有限的搜索键,将M8的正面唯一实体键拓展为M9的中间机械Home键+两侧电容返回/菜单键共计三颗实体键。这个阶段大概是魅族产品与原生Android兼容性最好的时期。

Android4.0是划时代的一个版本。手机端的Android2.3和平板用的Android3.0界面由此统一起来,也因此,原本为了适应横竖屏频繁切换而采用的虚拟键来到了手机上。谷歌把这三个按键规定为、、,并在界面最下端为其规定了固定的一块区域,叫做导航栏(上图中红框内的黑条区域),从而取消了千奇百怪的物理按键(顺便,屏幕最上方显示时间、电量、信号、新通知的区域叫做状态栏,蓝框标示)。至此,Android终于推出了像样的设计规范,而设计规范中建议在应用界面的上端统一放置所有的操作按钮,因此这一栏也叫ActionBar(操作栏,下图中红框的区域)。

而出于方便操作的考虑,应用也可以选择把这些按钮放在底部的区域上,这个区域被称为SplitActionBar(副操作栏,如下图红框区域)。比如下图右边这个Gmail客户端,操作栏中有一个长长的下拉选项,没有空间放按钮,所以把按钮放到下方的副操作栏了。

非常巧妙地一点是,由于Android设备的分辨率和尺寸多种多样,因此应用可以不定死操作栏和福操作栏上具体放几个按钮,而由系统根据屏幕宽度自动把放不下的按钮折叠到这一栏最右边的按钮中(就是竖着的)。因此这个按钮大约等同于之前的按钮了。

尽管谷歌建议手机厂商采用虚拟键,但这个建议并不是强制性的。为了延续之前的操作习惯,很多厂商仍然在制造实体键设备,比如三星和小米,只不过他们逐渐用代替了键。而第三方应用的问题更大:之前的应用都是以三个实体键为基础设计的,现在菜单键消失了怎么办呢?Android的解决办法是,对于尚未按照Android4.0规范改造而需要菜单键的设备,导航栏右侧会出现一个虚拟的菜单键以应急,比如这样:

而对于实体键设备来说就惨了,他们可没法凭空多一个按键出来啊。于是系统只能让单独的一颗虚拟菜单键占据屏幕底端,比如下图:

这就是的由来(需要分清的是,海苔条向来是特指这种只有一个菜单键的情况,带有三个虚拟键的导航栏并不适用该昵称)。但是为什么三星和小米就没有这一条呢?因为他们非常「聪明」地在系统里设定,其实我有4个实体按键哦,有一个独立的菜单键,这样应用就不会把这个单独的菜单键显示出来。而实际上这个菜单键则是通过长按多任务键来实现的。这样做的坏处显然就是,用户很难发现菜单键在哪。以牺牲「用户便利性」这种不明显却重要的特性为代价,避免用户对「屏幕可用面积」这种显性却无关要紧的表现有争议,显然大部分用户是意识不到这样的坏处的。

说回魅族。M9取消了搜索键,的设置,这对于当时的Android毫无问题;MX则无功无过,home键从圆角矩形变成了突起的小圆点(被煤油们赐予爱称「奶头键」),并且用一个巧妙的设计让两颗电容键在横屏的时候也可以自动旋转,以及显示其他图案(比如一个点)。这一代,MyMobile正式改名为FlymeOS1.0,标志是一只气球。而到了MX2,魅族作了一个大死:

MX2和Flyme2.0一同推出。MX2把之前的机械Home键改为了小白圈电容键,然后取消了另外两颗实体键(返回/菜单),把这两个按键的功能挪到了屏幕内。这样说比较好理解:MX2实际上采用了虚拟键的设计,然后把虚拟键的主页键拿出来放在屏幕外,成为正面唯一的实体键。为什么这么设计呢?

前面说了,谷歌在Android4.0中终于有了应用的设计规范,规范建议第三方应用把操作按钮都放到操作栏这个区域,便于用户一眼就看得到。魅族就想了,上方的操作栏不好单手操作,而下方的副操作栏和导航栏叠在一起容易误触,但如果应用都按照规范把按钮集中在这两个区域,那我直接把这个区域合并到导航栏里不就好了?反正我把Home键拿出来,中间多了好大的空。这就是传说中的SmartBar。

感觉屏幕利用率提升了不少是吧?很棒的想法哎!而且更棒的是,魅族说了,这个完全不用第三方开发者做任何调试,只要应用按照Android4.0规范设计,系统就会自动把这些按钮抓过来啦。而且就算应用没有按照规范设计(比如

1
查看完整版本: 魅蓝metal为了进化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