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filtrationrate,GFR)成人静息状态下男性约为10ml/(min?1.73m),女性约低10%。
近端肾小管是重吸收的主要部位,髓袢在髓质渗透压梯度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远端肾小管,特别是连接小管是调节尿液最终成分的主要场所。这些小管上皮细胞可重吸收
Na+,排出K+以及分泌H+和NH4+,醛固酮可加强上述作用。
尿蛋白定量:主要有两种方法,①4小时尿蛋白定量>mg可诊断为蛋白尿,>3.5g为大量蛋白尿;②随机尿白蛋白/肌酐比值:正常<30mg/g,30-mg/g为微量白蛋白尿,>mg/g为临床蛋白尿。如果尿白蛋白/肌酐比值明显增高(~lOOOmg/g),也可以选择测定尿总蛋白/肌酐比值。
肾小球疾病病理分型
1.肾小球轻微病变(minorglomerularabnormalities)包括微小病变型肾病(minimal
changedisease,MCD)
.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病变(focalsegmentallesions)包括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ocal
segmentalglomerulosclerosis,FSGS)和局灶性肾小球肾炎(focalglomerulonephritis)。
3.弥漫性肾小球肾炎(diffuseglomerulonephritis)
(1)膜性肾病(membranousnephropathy,MN)
()增生性肾炎(proliferativeglomerulonephritis):①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esangialproliferativeglomerulonephritis);②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endocapillaryproliferativeglomerulonephritis);③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mesangiocapillaryglomerulonephritis),包括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embrano-proliferativeglomerulonephritis,MPGN)I型和III型;④致密物沉积性肾小球肾炎(densedepositglomerulo-nephritis),又称为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II型;⑤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crescenticglomerulonephritis)
(3)硬化性肾小球肾炎(sclerosingglomerulonephritis)
4.未分类的肾小球肾炎(unclassifiedglomerulonephritis)
急性肾小球肾炎β溶血性链球菌“致肾炎菌株”感染所致,如扁桃体炎、猩红热和脓疱疮等。
临床均有肾小球源性血尿,约30%为肉眼血尿。可伴有轻、中度蛋白尿,少数可呈肾病综合征范围的蛋白尿。80%的病人可有晨起眼睑及下肢水肿,可有一过性高血压。少数重症病人可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常与水、钠潴留有关。
急进性肾小球肾炎①I型,又称抗肾小球基膜(GBM)型,因抗GBM抗体与GBM抗原结合诱发补体活化而致病。②II型,又称免疫复合物型,因循环免疫复合物在肾小球沉积或原位免疫复合物形成而致病。③III型,为少免疫沉积型,肾小球内无或仅微量免疫球蛋白沉积。多与ANCA相关小血管炎相关。
我国以II型略为多见。I型好发于中青年,III型常见于中老年病人,男性略多。
病人可伴有不同程度贫血,II型约半数伴肾病综合征,III型常有发热、乏力、体重
下降等系统性血管炎的表现。
血浆置换,甲泼尼龙冲击。配合糖皮质激素和细胞*药物
IgA肾病gA肾病起病隐匿,常表现为无症状性血尿,伴或不伴蛋白尿,往往体检时发现。有些病人起病前数小时或数日内有上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等前驱症状,主要表现为发作性的肉眼血尿,可持续数小时或数日,肉眼血尿常为无痛性,可伴蛋白尿,多见于儿童和年轻人。全身症状轻重不一,可表现为全身不适、乏力和肌肉疼痛等。
肾病综合征肾病综合征(nephroticsyndrome,NS)的诊断标准是:①大量蛋白尿(>3.5g/d)低白蛋白血症(血清白蛋白<30g/L);(3)水肿;④高脂血症。其中前两项为诊断的必备条件。
原发NS:①微小病变型肾病;②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③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④膜性肾病;⑤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
并发症:感染,血栓和栓塞,急性肾损伤,蛋白质及脂肪代谢紊乱
鉴别诊断:乙型肝炎病*相关性肾炎
狼疮肾炎:育龄期女性多见,常有发热、皮疹、关节痛等多系统受损表现,血清抗核抗体、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阳性,补体C3下降,肾活检免疫病理呈“满堂亮”。
过敏性紫癜肾炎,糖尿病肾病,肾淀粉样变性,骨髓瘤性肾病
治疗:对症治疗:利尿消肿,利尿剂。减少尿蛋白
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细胞*药物
尿路感染(一)膀胱炎
占尿路感染的60%以上,分为急性单纯性膀胱炎和反复发作性膀胱炎。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尿路刺激征)。可有耻骨上方疼痛或压痛,部分病人出现排尿困难。尿液常浑浊,约30%可出现血尿。一般无全身感染症状。致病菌多为大肠埃希菌,占75%以上。
(二)肾盂肾炎
1.急性肾盂肾炎可发生于各年龄段,育龄女性最多见。临床表现与感染程度有关,通常起病较急。
(1)全身症状:发热、寒战、头痛、全身酸痛、恶心、呕吐等,体温多在38.0以上,多为弛张热,也可呈稽留热或间歇热。部分病人出现革兰阴性杆菌菌血症。
()泌尿系统症状:尿频、尿急、尿痛、排尿困难等。部分病人泌尿系统症状不典型或缺如。
(3)腰痛:腰痛程度不一,多为钝痛或酸痛。体检时可发现肋脊角或输尿管点压痛和(或)肾区叩击痛。
.慢性肾盂肾炎临床表现较为复杂,全身及泌尿系统局部表现可不典型,有时仅表现为无症状性菌尿。半数以上病人可有急性肾盂肾炎病史,后出现程度不同的低热、间歇性尿频、排尿不适、腰部酸痛及肾小管功能受损表现,如夜尿增多、低比重尿等。病情持续可发展为慢性肾衰竭。急性发作时病人症状明显,类似急性肾盂肾炎。
(三)无症状细菌尿
无症状细菌尿是指病人有真性菌尿,而无尿路感染的症状,可由症状性尿感演变而来或无急性尿路感染病史。0~40岁女性无症状性细菌尿的发病率低于5%,而老年女性及男性发病率为40%~50%。致病菌多为大肠埃希菌,病人可长期无症状,尿常规可无明显异常或白细胞增加,但尿培养有真性菌尿。
(四)复杂性尿路感染
实验室检查
尿沉渣镜检白细胞>5/HP称为白细胞尿
未离心新鲜中段尿沉渣涂片,若平均每个髙倍视野下可见1个以上细菌,提示尿路感染。
可采用清洁中段尿、导尿及膀胱穿刺尿做细菌培养。细菌培养菌落数>CFU/ml(菌落形成单位/ml),为有意义菌尿。
急性肾损伤肾前性,肾性,肾后性
起始期,进展期和维持期(一般持续7~14天,但也可短至数天或长至4~6周)。GFR进行性下降并维持在低水平。
慢性肾衰竭种原因引起的肾脏结构或功能异常3个月,包括出现肾脏损伤标志(白蛋白尿、尿沉渣异常、肾小管相关病变、组织学检查异常及影像学检查异常)或有肾移植病史,伴或不伴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filtrationrate,GFR).下降;或不明原因的GFR下降(60ml/min)3个月。
临床表现:1.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蛋白质、糖类、脂类和维生素代谢紊乱
3.心血管系统表现
4.呼吸系统症状体液过多或酸中*时均可出现气短、气促,严重酸中*可致呼吸深长(Kussmaul呼吸)。体液过多、心功能不全可引起肺水肿或胸腔积液。由尿*症*素诱发的肺泡毛细血管渗透性增加、肺充血,可引起"尿*症肺水肿”,此时肺部X线检查可出现“蝴蝶翼”征。
5.胃肠道症状:消化系统症状通常是CKD最早的表现。主要表现有食欲缺乏、恶心、呕吐、口腔有尿味。消化道出血也较常见,发生率比正常人明显增髙,多是由于胃黏膜糜烂或消化性溃疡所致。
6.血液系统表现
7.神经肌肉系统症状
8.内分泌功能紊乱
9.骨骼病变
(一)早期防治对策和措施
1.及时、有效地控制高血压
.ACEI和ARB的应用
3.严格控制血糖
4.控制蛋白尿
(二)营养治疗
(三)慢性肾衰竭及其并发症的药物治疗
(四)肾脏替代治疗
liuyul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