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和(hè)羼水(chàn)
门槛(kǎn)蘸(zhàn)
舀(yǎo)绽出(zhàn)
不屑(xiè)颓唐(tuí)
间或(jiàn)契诃夫(qìhē)
蔑(miè)乞丐(qǐgài)
胚子(pēi)筛子(shāi)
赔偿(péi)猪崽子(zǎi)
睹(dǔ)呕(ǒu)
跺(duò)绞(jiǎo)
盘桓(huán)顷刻(qǐng)
筵席(yán)官讳(huì)
戏谑(xuè)荣膺(yīng)
坍塌(tāntā)嘬(zuō)
剜肉(wān)抡(lūn)
烙(lào)烟囱(cōng)
驾驭(yù)掂量(diān)
呱呱坠地(gū)战战兢兢(jīng)
二、易写错的字(括号内为正确的字)
晕(荤)菜 待(侍)候 垦(恳)切
婉(惋)惜门坎(槛)乱篷篷(蓬蓬)
置辨(辩)阔悼(绰)颓堂(唐)
荒堂(唐)扬(洋)溢掂(惦)记
坯(胚)子慕(蓦)地胫(径)自
盘恒(桓)熏淘(陶)隐溺(匿)
惦(掂)量礼骋(聘)戏虐(谑)
荣赝(膺)延(筵)席无精打彩(采)
无原(缘)无故意(异)想天开
一气苛(呵)成如座(坐)针毡
君子故(固)穷茫(芒)刺在背
三、易用错的词语
异想天开:形容想法离奇,不切实际,多用于贬义语境;有时也用作褒义,比喻超强的想象力。使用时注意分析具体语境,要和“奇思妙想”等词语区分开来。
战战兢兢:形容因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只能形容人的外在表现(动作),不能用于形容心理状态,要和“忐忑不安”“惊慌失措”等词语区别开来。
两肋插刀:指为朋友敢于冒险,甚至牺牲生命。形容重情义、讲义气。不能望文生义,误解为给对方造成致命伤害或使对方利益受到损害。
天伦之乐:指家庭中亲人团聚的快乐。容易误用对象,不能用于指朋友、夫妻、同事、同学、师生、战友、陌生人群之间的感情。
咬牙切齿:形容极端愤恨或仇视。强调“切齿痛恨”之情,切忌单纯地理解为字面意思,不能用于描写与牙齿动作有关的人物神情。
四、常考文学常识
1.鲁迅,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年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化运动的基石。主要作品有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三闲集》《二心集》《且介亭杂文》。
2.契诃夫,俄国作家、戏剧家。他和法国的莫泊桑、美国的欧·亨利一起被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品有小说《变色龙》《第六病室》《小公务员之死》《装在套子里的人》,剧本《樱桃园》《海鸥》《万尼亚舅舅》《三姊妹》等。
3.刘绍棠,通县(今北京通州区)人,“荷花淀派”代表作家之一,堪称“铁心务农”的乡土文学大师。他长期坚守“中国气派,民族风格,地方特色,乡土题材”的创作风格,深受读者喜爱。代表作品有《蒲柳人家》《京门脸子》《运河的桨声》《蛾眉》等。
4.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有的包括序幕、尾声。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测试题
参考答案
一、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35分)
1.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10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6分)
①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
②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峨眉山月歌》)
③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④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鹤楼》)
⑤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
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
(2)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名句。(4分)
①《次北固山下》中,作者“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写出了风的“顺”与“和”的句子是“风正一帆悬”。
②《泊秦淮》中,交代了作者所处的时间和地点的句子是“夜泊秦淮近酒家”。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9分)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3分)
gān(尴)尬
浮光掠影(lüè)
沉潜(qián)
(2)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纯悴”,正确写法是“纯粹”。(2分)
(3)(B)(2分)
(4)没有人否认应该读经典。
3.运用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1)~(2)题。(4分)
(1)文学创作,科托夫斯基师的战友们(2分)
(2)选文中“那怪”指的是猪八戒。请写出以他为主角的一个故事名称:高老庄娶亲。(2分)
4.某中学九年级(1)班以“班级文化建设”为主题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活动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12分)
(1)示例:读健康有益之书,做奋发向上之人。(4分)
(2)班徽最外面的圆象征一个班集体,里面的四只手紧紧相握,寓意全体同学团结一致,合作共进。(4分)
(3)①画线句子用词不当,应将“打响”改为“吹响”。(2分)
②根据语境,在文段中的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内容。(字数、句式要与前句一致)(2分)
二、阅读(5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一](19分)(甘肃武威中考)
5.①学习内容及考试形式;②分班情况;③盛行体罚和邀请家长参与班级管理;④注重教育。(每点1分,共4分)
本题考查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第③段介绍私塾里的学习内容及考试形式。先介绍在私塾里,学龄儿童们学习识字、写字、习经史、学六艺。然后介绍古代检查学生的学业,也靠考试。第④段介绍私塾里的分班情况。宋徽宗*和四年,实行“三舍升补法”,班级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种。第⑤段,介绍私塾里盛行体罚和邀请家长参与班级管理。第⑥段介绍私塾里注重德育。
6.本文主要运用了举例子和引资料的说明方法。(2分)
示例:第④段举宋代“三舍升补法”的例子,具体说明古代私塾教育也分“特优班”“重点班”“普通班”。(2分)第⑤段引用《论衡·自纪篇》《泰泉乡礼·乡校》中的话,有力地说明了古代私塾盛行体罚,增强了说服力。(2分)
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第③段引用《宋会要·崇儒》中记载的内容,说明了古代私塾里小学生学习的内容;接下来举宋代考试名目的例子和明代理学家沈鲤的记载,具体说明古代私塾里用考试检验学生的学业。第④段举宋徽宗时分班的例子,具体说明古代私塾教育也分“特优班”“重点班”“普通班”。第⑤段引用《论衡·自纪篇》《泰泉乡礼·乡校》中记载的话,有力地说明了古代私塾盛行体罚。第⑥段举明代小学设立“功过薄”和明代儒学家刘宗周管理学生的例子,有力地证明了古代私塾注重德育,对学生日常行为的考查较为严格。
7.它印证了本文第⑤段的内容。(2分)第⑤段讲古代私塾盛行体罚,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片段说到戒尺和罚跪,说明也有体罚。(4分)
8.(B)(3分)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项中,“也有官办的”“大众化授课模式”理解错误。根据原文中“私塾是我国古代社会一种开设于家庭、宗族或乡村内部的民间幼儿教育机构”“私塾教育所崇尚的德育之治、小众化授课模式”等语句可知。
[二](21分)
9.为殒命的蜗牛哭;为山鸡的毛被拔会疼痛而哭;为流浪狗瘦到皮包骨而哭。(每点1分,共3分)
10.“猛地扑向张小挂”,说明田四毛对蜗牛的关切,表现了他的善良;(2分)“蹲下来抱着张小挂的双腿继续哭”,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田四毛的软弱、无助。(2分)
11.第一句话承接上文,进一步表现“我”对田四毛的轻视和不满;(2分)母亲的话交代了田四毛出生的环境,这是他性格形成的基础。(2分)
12.作者先写田四毛的好哭,“林黛玉”般的性格,表达嘲讽贬抑之情;后文写田四毛心疼妻子,照顾外婆,这是赞扬他有男人的责任与担当。(2分)前后形成鲜明对比,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2分)也写出了作者对田四毛的认识过程。(2分)
13.最后一段总结了全文,点明了“这个男人真不算差”这一主题,表达了对田四毛的肯定;(2分)“四哥”的称呼回应了开头,首尾圆合,构思精巧。(2分)
[三](15分)(山东滨州中考改编)
14.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
(1)阙: 同“缺”,空隙、缺口
(2)奔: 飞奔的马
(3)属: 连接
(4)迳: 经过
(5)焉: 语气词
15.(1)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有很多趣味。(2分)
(2)形状像一个人背着刀,牵着牛。(2分)
16.文“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侧重写水的湍急;文“朝发*牛,暮宿*牛”,侧重写水的迂回。这在写法上都属于侧面描写。(3分)
17.对祖国壮丽山川的热爱与赞美之情。(3分)
长江又往东流,经过*牛山下,有一个滩名叫“*牛滩”。南岸山峦重叠,最外一层山的高崖上有一块石头,形状像一个人背着刀,牵着牛,人色黑,牛色*,形成的形象十分清晰。那里既然是人们不可能到达之处,也就无法做进一步的考察了。这岩石所处的位置既高,加上长江的急流迂回曲折,乘船途经此地,行了两夜,还能望见这块岩石。所以路过这里的人留下歌谣说:“朝发*牛,暮宿*牛,三朝三暮,*牛如故。”
三、写作(55分)
18.
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题,补好题目是写作的第一步,补题宜小不宜大,补写时可以补具体的人或物,如“母亲”“太阳”等,也可以补抽象的事物,如“梦想”“青春”等。写作时,首先要从自己熟悉的生活中选取材料,可以选学校生活、家庭生活,也可以选自然生活、社会生活;其次,构思的视角要与众不同,比如当别人都在写拥抱爸爸妈妈时,你可以从“拥抱那一米的距离”来构思,还可以从反面来立意,比如写拥抱“坏人”。
相关内容
★相关内容
第1课《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朗读+讲解+练习
第2课《梅岭三章》朗读+讲解+练习
第3课《短诗五首》朗读+讲解+练习
第4课《海燕》朗读+讲解+练习
写作《学习扩写》讲解+指导+范文
第一单元复习及测试
第5课《孔乙己》朗读+讲解+练习
第6课《变色龙》朗读+讲解+练习
第7课《溜索》朗读+讲解+练习
第8课《蒲柳人家》朗读+讲解+练习
写作《审题立意》讲解+指导+习作
备注
备注:本资料知识点来自百度文库;测试题来自语文备课大师。
我们尊重原创,如有侵权请后台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本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