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初中语文组角色化备课实践的有效途径
高效备课是品质教学、品质课堂的前提。要建设一个高品质的课堂,靠个别教师自身的天赋和智慧是可以做到的,但并不是每位教师都可以独自完成的。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我校逐渐总结出一条高效的“学科组角色化备课”之路。以初中语文组为例,角色化备课的内容主要包括角色化分工,角色化阅读,角色化对谈,角色化“教”“听”“评”等内容。
角色化备课分工有效途径
一所初中学校的教学质量如何,关乎学生的学习品质、教师专业提升,甚至是学校的发展前景。高效备课是品质教学的前提。然而中小学教师之繁忙时大家有目共睹的,用在备课上的时间和经历是非常有限的。学生在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对课堂教学品质的追求又是无限的。这有限与无限就形成了巨大的冲突和矛盾。
每位教师的阅读史、成长史是不同的,对教学艺术的理解与把握能力也不同。医院的话,一位教师能胜任一个专业或一个科室的工作就已经非常出色了。可是学生遇到的问题远非一个科室能够解决,海量的教学内容远非一个专业可以吃透。在品质课堂追求的路上,如果教师还奉行单兵作战,经常被困在一些难点盲区上无法动弹。要建设一个高品质的课堂,靠个别教师自身的天赋和智慧是可以做到的,但并不是每位教师都可以独自完成的。集大家之智慧,合全组之天赋,建设高品质的课堂,显然更加容易。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我校逐渐总结出一条高效的“学科组角色化备课”之路。
一、概念界定
(一)备课
许慎说“備,慎也。”①“備”是“备”的繁体字。可见备课是一件特别值得谨慎,小心的事。教师在思想上,行动上都需要特别重视。课,有教学科目,教学时间,教学内容等意思。
备课,即教师根据教学科目的特点,结合学生实际选择恰当教学方法与合适的教学内容,以保证高效完成教学任务的行为。备课分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两种。备课的内容主要有备课程标准,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等。
(二)角色化
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按社会学理论的观点,每个人在生活中都充当着多种角色。《现代汉语词典》对词缀“化”的解释说:“后缀,加重名词或形容词之后构成动词表示转变或某种性质或状态。”(:)备课组教师的角色化,指根据教师的个性特点,将自身权利、职责与行为规范化、模式化。
(三)角色化备课
角色化备课,是依据品质课堂的要求和一堂完整的课堂文案来组合板块任务,通过组员的分工与协作,来共同完成目标的确立、内容的选择、练习系统的设计、教学环节的设计与整合,以及教案讨论与编辑等备课内容。在分工与协作的过程中,备课组教师根据自己个性特点、责任义务等形成相对固定的角色,故谓之“角色化备课”。角色化备课的内容主要包括角色化分工,角色化阅读,角色化对谈,角色化“教”“听”“评”等内容。
二、角色化备课的有效途径
(一)角色化分工备教学研讨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新课改的深入,人们对于教师教学的专业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专业素养和教学技能的专业化。为此,教师除了自身努力学习外,还要积极借助学科组教研活动,在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中,快速成长。教研活动,又以年级备课组的教研活动为主。因此,组织高效的教学研讨活动,对教师专业化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传统的教研活动,因其具有学校的强制督促、内容缺乏针对性、活动形式的单一等缺陷,无法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所以教师的参与度较低,获得感不强。而且传统的集体备课方式是主要是听与说。例如,在备课组以备新课为主要内容的教学研讨中,基本上是有丰富经验的教师,或者教研员,甚至是领导来说,众多青年教师和年轻教师来听,或者记。显然,这样以听和说为主导的集体备课,很难备出高品质目标课堂。
要想克服传统教研备课的缺陷,我们发现,重在调动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提升教师的参与度,增强教师在教研中的获得感。在实际工作中,不同经历和背景的教师对同一的问题看法会各不相同,这是研训活动中的重要资源。教研活动,应该显其智。一线教师参加教研活动的兴奋点在于解决日常教学中的问题,以及职业发展中的问题。教研活动,应克其难。教研活动是一种合作交往式的学习模式。在这种模式中,若想每个教师的智慧能够彰显,每个教师的疑难能够解决,分工,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举“教学研讨之备课”的例子来说分工。
备课组想要备出一堂高品质的课,必须做到三个结合,首先是导读系统与教学目标制定的结合(单元要求、课文导读、范文);其次是练习系统与中考试题的结合;最后是课外练习与课堂教学结合(预习单、课后拓展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环节的有效组合都是在此三个结合基础上展开与进行的。
依据以上三个结合,可以按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确立(单元要求、课文导读、课文),练习题的设计(课后练习、中考试题、拓展练习的整合与设计),教学环节设计与整合(教学目标、内容与练习在教学板块中设计与整合),教案讨论与编辑(教案形成后,组织年级备课祖的讨论与讨论修改后的编辑整理)来决定A、B、C、D四位教师的角色与任务。
最后,根据备课的八个环节,品质课堂的特点,师资的特点,将备课组教师分成不同的角色,使其承担不同的任务。在教学研讨前,布置下去,让各位教师有备而来;在教学研讨中,让各位教师各用其长,各显其智。
由此可见,角色化备课也是一种以角色与任务为驱动,来高效协作备课的活动形式。
如图所示:
备课八环节
品质课堂的特点
师资特点分析
角色(任务)
1.了解学生学情
2.钻研课标教材
3.选择教学内容
4.确定教学目标
5.梳理教学流程
6.制作检测方案
7.优化作业布置
8.完成教案编写
教学目标合理,达成度较高
课堂内容精准,教学方法合理
课堂内在逻辑关系清晰合理
课堂进程流畅,有起承转
学生参与度高,课堂氛围好
1.教龄
A老师16年、B有10年、C有6年、D有1年
2.特长
A课堂生成性强,课堂目标设置合理,达成度高;B阅读面广,在课堂上善于拓展迁移;C乐于研究考题规律;D细心,善于文案编辑
3.专业
A.教育学研究生;B.C.D都是本科;
4.职务
A是备课组长;BCD是组员
1.负责组织集体备课的相关事宜(如时、地、中心内容、中心发言人及组织研会谈等),负责教学目标的和教学内容的确定(侧重研究环节2、3、4)
2.负责制定预习题单,搜集拓展资料(侧重研究环节2、5)
3.将课堂提问与中考题相勾连(侧重研究环节1、2、6、7)
4.负责教学环节的整合,以及教案统一编写
常规教学研讨的内容无论是以什么为主,角色化分工都是走向其高品质的一条捷径。
(二)角色化阅读备教学内容
语文书上所选作品,基本是文学经典作品。在经典文学作品阅读中,教师素读文章三五遍,也难以把握其中真意,更难以捕捉有效的教学点。因为教师与文本间往往有着难以跨越时空距离造成的隔阂和障碍。面对这样困境,我们教研组提倡教师在备教学内容时进行角色化阅读。
“角色化阅读”的概念最初由黎文等提出。他指出角色化阅读以读者为中心,要求阅读者倚借想象力营造角色所处的语境,调动有利于阅读的所有生活阅历、知识储备和审美经验,主动将自己附着在人物身上,与其同呼吸、共进退、共命运②。他同时指出其范例当属一痴女子以读《红楼梦》而死。初,女子从其兄案头搜得《红楼梦》,废寝食读之。读至佳处,往往辍卷冥想,继之以泪……卒未尝终卷,乃病矣……一夕瞪视床头灯,连语曰:“宝玉宝玉在此耶!”遂饮泣而瞑③。
严格来说,黎文提出的并非角色化阅读,而是角色阅读的融入。
这里所说的“角色化阅读”,指的是备课组教师依据品质课堂的要求和备课组内所分得的角色任务,通过调动自己的生活阅历、知识储备、审美经验等,深度阅读教参、教材等资料,从角色任务的角度高效确定课堂教学相关内容的阅读行为。
下面以《变色龙》的教学内容确定为例:
任务/项目
负责教师
任务达成路径
课堂教学相关内容
确立基于系统的课堂教学目标
A老师
研读编者意图(包括教材体系、单元要求、课文目标等),文本特征,学情现状等
1.复述小说,把握小说主要情节。
2.了解社会现实,体会小说字里行间的讽刺意味。
3.欣赏小说语言,品鉴人物形象。
选择基于目标达成的教学内容
1.深度解读文本
2.扣住文章细节
1.名字中的奥秘
2.描写中的意蕴
3.对比中的确证
定制预习题单
B老师
研读语文书课前提示和课后习题
略
筛选益于教学内容的助读资料
搜集背景资料
关于俄国警察“打着遵守法令的官腔,干着献媚邀功的勾当”的社会现实的补充资料
查找与课文内容相近的考题,并对考题和课文教学内容进行勾连整合
C老师
1.深入了解、把握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
2.阅读中考真题
3.将真题提问方式,融于课堂教学提问中
考向1:情节安排的作用(成都、成都、成都年中考均有涉及)
考向2:人物形象分析(设问方式如:小说中**是怎样一个人?)
考向3:描写方法及其作用(答题方法总结)
优化课堂教学流程
D老师
对以上三位教师确定的内容进行整合,梳理,形成文本
负责教案编辑整理
备注:以上四个老师的角色和承担的任务可以动态调整。
(三)角色化对谈备学生学情
学情分析是教学的指南针,是确立教学目标和实施教学过程的重要基础。有效的学情分析应真正建立在学生实际情况和需求上,高于教学设计且具有指导意义④。新课改提出“以学生为课堂主体”后,学情分析显得更加重要。备学生学情,是教师备课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但其也是教师备课中最难操作的内容。因为学生本身是个群体,而且这个群体的学习起点如何,过程如何,教师无法进行量化的显性的测评。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情是教学的基石,所以备学生学情,是备课的重中之重,而非备课过程中一个可以可无,可详可略的鸡肋。
*明丽指出:实际教学中,学情分析状况分为三类:一是形式内容兼备,常见竞赛课或公开课;二是形式内容具备其一,容易走形式或陷入经验主义桎梏;三是形式内容皆无,一般是年轻教师。由此分类可见,现有备课模式下,备学生学情几乎很难有效,乃至高效。
鉴于学情分析的重要性,及其现状的严峻性,笔者认为:可以将其纳入常规教研研讨中,以角色对谈的方式进行集备。
角色化对谈的方式包括三种操作路径。一是:当课堂教学主问题确定后,由几个老师分别扮演学生的角色来从学生视角上,回答这个问题。以此备学生的心理体验和心理动态,并检验问题的有效性和精准性。二是:组内每位教师从各个角度(课程标准的要求,不同班型的情况,班里的生源结构等),对所了解的学情进行分享,汇总。三是:经验丰富的教师引领入职不久的教师。
比如,在把握不同学段学情的时候,《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7--9年级学生阅读记叙类文本提出的要求是“能区分写实作品和虚构作品”“能有自己的思想情感倾向,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等,其中的要求并没有具体到学段。新教师如果不能在角色化对谈中进一步把握学生在不同学段中的阅读体验和阅读心理,如果不能在角色化对谈中把课表的学习要求进行精准分解和定位,就很难把课标落到实处。
(四)角色化“教”“听”“评”备二次教案
如果除去某些功利因素,很多一线教师是不愿意主动承担公开课的。并非教师拒绝成长,而是很多公开课后,随着专家一番品头论足,同事一番客套谬赞,也就结束了。对于一线教师的助益并没有那么明显,所以,教师的积极性不高。
但是,随着角色化“教”“听”“评”的进行,我们发展这一现状有了明显的好转。为了课堂教学质量,我们备课组决定每篇课文进行初备后,由一位教师执教,其他教师进行听课,听课后进行再次完善,然后再走进课堂执教。听课的教师主要分三个角度进行观察记录,听课评课:一位教师主要看教学设计与课堂实践的吻合度(尤其课堂主问题的推进是否流畅,课堂目标达成是否真实),以及提出教学设计的优化措施;一位教师主要看学生学习的状态,学生活动的设计,以及整节课学生的参与度;一位教师从执教教师个人,以及课堂整体情况进行分析,提出成长性建议。
这样分工后,组内教师就会成为成长路上的命运共同体。每位教师的努力都事关组上教师的课堂质量和个人成长,化被动为主动,从而提升整体教学质量。
三、结语
通过多种角色化的分工协作,聚焦教学实际问题,展开同伴互助式的集体备课,让每位老师充分运用自己所掌握的专业知识进行合作交流,取长补短。尤其组内教师通过对问题从不同角度的分析汇总,从而使每个人对问题的认识更加全面,对问题的分析更加深刻,高效完成自己的品质备课。在教师把所备教案初次用于课堂教学后,备课组进行再次打磨,研讨,然后形成组内共有的教案,并付诸于实施。我们发现,当教师带着角色分工,研究任务去参加教学研讨时,教学研讨会更具针对性,实效性。
[1]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出版社,年12月第一版。
[2]黎文等.经典文学作品的角色化阅读[J].云南: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10(1):-。
[3]一粟.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第二册卷四)[M].北京:中华书局,:。
[4]丁恺.课堂教学的“学情分析”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